儒释道三家的“生死观”:你赞同哪一家?

人生苦短,生死事大。生死问题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之一。古往今来,多少哲学家、思想家和宗教家为之殚精竭虑,企图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以摆脱死亡给人类带来的痛苦。由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生死观”。

比如基督教的《新约》就相信,死人是会复活的。如果一个人虔诚地信仰耶稣基督,他就成为了一个“属基督”“属灵”的人;这样的人在世界末日到来时,就会因主的恩典而复活和永生。

中国的传统哲学和宗教也同样研究生死问题,最具代表性的儒、释、道三家,给出的答案各不相同。它们甚至为此争论了上千年。

儒释道三家的“生死观”:你赞同哪一家?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不大关心死后的事情,他的学生子路以鬼神之事来请教他,他回答说:活人的事还没有整明白,哪有工夫去研究死人的事呢?(“未知生,焉知死?”

他还提出了“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朝闻道,夕可死矣”等命题,认为人生的首要目的,在于努力充实人的道德生活,不要过多去追问死后的事情,至于人的寿命长短,出于命运的安排,不必挂在心上。

“亚圣”孟子同样主张不必考虑寿命的长短,因为生死自有定数;而应努力于自己的道德修养,甚至为了道义和天下人的福祉,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后世儒家虽对“命”的解释不尽相同,但都主张“尽人事”,努力于人格的完善或为人群造福,置个人的生死于度外(所谓“舍生取义”“杀生成仁”)。

儒释道三家的“生死观”:你赞同哪一家?

与儒家对死后问题采取的回避立场不同,道家选择了直面死亡,并试图通过采取达观或积极的态度,引导人们摆脱对死亡的恐惧。

在道家的创始人老子看来,死亡是一种自然现象,有生必有死,“天地尚不能长久,而况于人乎!”所以他并不主张有意识地去追求长生,而应该采取“无为”的态度,少私寡欲,见素抱朴,远离或淡化声色犬马及财货的诱惑,并使生命处于柔和的境地(像婴儿那样),保持其生存的活力。当死亡来临,则顺其自然地坦然面对!

儒释道三家的“生死观”:你赞同哪一家?

老子开创的道家,后来分为黄老之学老庄之学两大流派。它们各自强调和发展了老子生命观的不同方面。黄老一派大讲养生理论,以“精气说”来解释人的生命现象,认为“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精气进入人的形体之中,则使人的生命旺盛,其离开人的形体,人就丧失了生命力而死亡。

这种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它与医学相结合,成为中国传统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它又同神仙方术相结合,由养生进而追求长生不死,从而形成了道教的长生信仰。

在世界上的主要宗教中,几乎都是把“天国”、“彼岸”等理想世界,安排在了人死之后;惟有道教独树一帜,跨越了死亡的鸿沟,认为人可以通过努力修炼,体道合真,实现长生、成仙的目标,从而直接进入宗教的理想世界。

儒释道三家的“生死观”:你赞同哪一家?

而老庄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则进一步阐发了老子自然主义的生命观。在庄子看来,人之生死皆出于自然,“生”意味着我获得人的模式,一生劳苦;“死”意味着我得到安息,又回到大自然中去。因此生不必喜悦或贪恋,死也不必厌恶或悲痛。这也正是庄子的妻子死了,庄子不仅不哭泣,反而鼓盆而歌的原因。

简言之,庄子主张通达生命之理,对生死采取一种超然的立场,追求一种安于自然造化的精神境界。

儒释道三家的“生死观”:你赞同哪一家?

最后,再来简单看一看释家的生死观。东汉以来传入中国的佛教,给中国文化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生死观。佛教宣扬生死轮回说,认为世界是一个流转循环的过程,人生在世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现世是前世的结果,后世是前世的延续,一世转一世,没有穷尽。一个人只要未得究竟解脱,则他必将在六道中轮回不息。至于人死后究竟入哪一道,要看他今世修行、积德如何。前世决定今世,今世决定来世,三世因果环环相连。

而要脱离这种生死轮回的苦海,则须皈依佛门,按照佛法的指引去修行和生活,并最终证悟人生的真理和智慧,了脱生死,进入圆满安寂、不生不灭的涅槃世界。

儒释道三家的“生死观”:你赞同哪一家?

以上各家的观点,你更倾向或赞同哪一家?欢迎留言谈论!

/完.

~如果您觉得还不错,

~您的举手之劳,

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与鼓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