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孩子赢在子宫里!”

“我要孩子赢在子宫里!”

本文授权转载自精英说(ID:elitestalk)

一个有趣的问题——孩子今年四岁,英语词汇量1500,是不是还不够?

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答案则是,在美国,或许够了;但在中国,不够。

“我要孩子赢在子宫里!”

这虽然是个段子,但许多家长一定能够体会到其背后的深意——在“鸡娃”、“推娃”一度盛行的今天,从孩子出生那一刻起,就为抢跑、为升学而全副武装,不要太常见。

说姐曾写过一个北京中产女孩的一天,才7岁的小人儿,被十几个兴趣班淹没,每逢周末更像被上了发条的陀螺,尤克里里、声乐、舞蹈、西班牙语……一个接一个赶场子般地去上课,连中午吃个饭都不得消停。

“我要孩子赢在子宫里!”

为人父母,大家都怕输在起跑线,在“抢跑”这件事上,许多人拼尽全力,家长们也是无奈:别人都在走这条路,为何我要另辟蹊径?既然走了同一条路,为何我要比你慢?

我们永远不会想到,一个焦虑的家长为了让孩子赢在起点,能做出多少令人讶异的事;而我们更加不会想到,有关“抢跑”的危害,早在几十年前就有西方学者做过实验。

养娃的军备竞赛

从子宫里开始

前不久,浪潮工作室报道了一群明明预产期在9月,却着急要在8月做剖腹产手术提前产下孩子的母亲。她们的心愿一致而简单:

早出生一个月,就能给孩子争取到提早一年上学的机会,就能成功抢跑一年。

“我要孩子赢在子宫里!”

8月底的妇产科,挤满了这样的抢生孕妇。以安徽省妇幼保健院产科为例,那段时间,手术数量是平日的5倍,平均每天要安排40多台,最夸张的一天做了50多台。

即便不做抢生手术,家长们也有别的办法为孩子争取时间。比如浙江省的姜女士在挪户口的时候,就偷偷把女儿生日往前调了一个月。为了不露马脚,她还托人给女儿、儿子伪造了两本出生证,把原本的9月、11月改为8月,结果被处以行政拘留6日。

急着帮孩子抢跑的家长们可笑吗?在他们自己看来,这是很严肃的事,正如香港纪录片《没有起跑线》中,孕妈Irene的那句“豪言壮语”——“我要孩子赢在子宫里!

“我要孩子赢在子宫里!”

只要能让孩子出生时就比别的孩子领先,家长们无论付出多少,都不为过。

Irene讲述道,自己曾经也是那种“与世无争”的母亲,直到大儿子在升学竞争中落败。后来她才了解到,原来许多家长在孩子六个月大的时候,就已经安排上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英文能力也好,数学水准也罢,就是在别人努力之时,自家孩子被落下。

“我要孩子赢在子宫里!”

这次,Irene的目标无比清晰——无论如何,都不能让二宝也被人比下去。孩子出生后的英文班、数学班等早已被安排好,有事没事还会对着肚子胎教,念ABC。

“我要孩子赢在子宫里!”

可怜天下父母心,对于这些“虎爸虎妈”们来说,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抢跑,只要能让孩子升入名校,或是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是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我要孩子赢在子宫里!”

抢跑的优势只能持续4年?

这个实验震惊了所有人

耶鲁大学国际和发展经济学教授法布里奇奥•齐利博蒂(Fabrizio Zilibotti)曾在今年出版的新书《爱、金钱和孩子》中,对存在于某些父母身上的“抢跑”心态进行了解读。

“我要孩子赢在子宫里!”

在书中他提到,社会发展的贫富差距和教育的投资回报率是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关键因素。一般来说,贫富差距越大、教育投资回报率越高,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父母就会越发倾向于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倾注到孩子身上,抢跑与竞争的态势自然就会形成。

一句话,乐于“抢跑”、“推娃”的家长们如果普遍存在,那也是环境所迫。

对此,法布里奇奥认为:我们无法简单定义养育方式的好与坏,父母无论怎么选,都符合经济学原理,都为给孩子更好的未来。

“我要孩子赢在子宫里!”

耶鲁大学国际和发展经济学教授法

布里奇奥•齐利博蒂

从学术的角度来解释,父母的心态与行动或许能够获得所有人的理解,但如果从“抢跑”的后果来看,代价似乎却没那么简单。

2015年,美国心理学家Peter Gray在《今日心理学》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早期教育带来长期伤害(Early Academic Training Produces Long-Term Harm)》的文章。看完此文才会惊觉,原来早在几十年前,西方的学者们就已经针对“抢跑”做过实验。

“我要孩子赢在子宫里!”

美国心理学家Peter Gray

上个世纪70年代的德国,正面临着一场重大的教育改革。教育界大致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幼年的孩子应多多玩耍游戏,知识的灌输可以暂缓;另一派则声称孩子从小就要提前为未来的学习做准备,走学术路线。

两派吵来吵去,教育部也是十分头痛,干脆搞了个对比实验,对“游戏型”幼儿园与“学术型”幼儿园的孩子们进行了跟踪调查,看看到底哪种模式下的孩子,未来会更好。

结果,虽然走学术路线的孩子的确因为提前接触了知识,无论阅读还是数学水平都碾压了同龄人,但到了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却一下被“游戏型”幼儿园毕业的孩子赶超,两者在学业方面的差别几乎看不出来,可在社交和情感方面,学术路线的孩子统统偏弱。

“我要孩子赢在子宫里!”

这样的实验,还并不是孤例。

在美国,一项针对非洲裔家庭的343个孩子的对比研究发现:走学术路线的孩子也是先在学业上全面领先,各方面表现十分亮眼,但一到小学四年级,就遭遇“滑铁卢”。

提前学习知识的优势不再明显,反倒是人格与情商等方面的劣势,格外突出。

一而再再而三的实验结果,足以让每个关心教育的人惊出一身冷汗:潜意识里,我们总认为提前抢跑是为孩子好,可谁能想到,这种优势只能维持四年。四年后,一切重新洗牌,优势不再是优势,问题接踵而来。

“我要孩子赢在子宫里!”

美国心理学家David Weikart,在自己主导的一项同样主题的对比实验中,将跟踪调查延伸到成年后。结果,在他调查的密歇根州伊普西兰蒂地区的68个孩子中,“四年级”这个神秘的弥合差距的时间点又一次被印证,而从长期的影响来看,更加出乎意料。

15岁,两类孩子在学业上的差别依然可以忽略,但一早就学习知识的孩子,显示出了比同龄人更明显的叛逆行为,且情感脆弱;

23岁,如果孩子们结婚成家,学术路线的孩子婚姻不幸福的机率,远高于平均值;

更让意外的是,他们的犯罪率是从小游戏玩耍、没有提早学习知识的孩子的3倍。

“我要孩子赢在子宫里!”

西方学者的调查实验,多多少少能说明问题——即便“抢跑”,一开始就从未输在起跑线,可能到头来也只是为孩子争取了四年的优势,但长期的危害却是难以估量的。

这也很好理解,毕竟,在那个应该让孩子充分舒展天性、发现自我、塑造品格的宝贵童年,如果只是为了“抢跑”而盲目地拼命学习,孩子怎么可能不压抑、不出问题呢?

拒绝盲目抢跑

那些父母真正应该做的事

有句话说得好:“听过了许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放在焦虑的家长们身上同样贴切,在BBC纪录片《孩子的未来》中,为探讨下一代教育问题而走遍英美名校的英国明星大卫·巴蒂尔就曾感慨道,都希望孩子有个快乐童年,都知道不该逼他们太紧。

但也不得不承认,在为人父母以后,心态会发生些许微妙的变化。你会本能地开始期待孩子被表扬,关切孩子的排名,甚至希望他们处处都胜过其他孩子,斩获第一。

让孩子抢跑的心,是热切的,也是矛盾的。

“我要孩子赢在子宫里!”

图片来源于BBC纪录片《孩子的未来》

要找到焦虑的出口,似乎太难。

在这里,说姐想把之前提到的耶鲁教授——法布里奇奥•齐利博蒂的灼见分享给大家,其实,养育下一代仍有许多技巧可言。

首先是不要盲目抢跑,

仅将上培训班、升学、刷题及知识的灌输当成重点,在童年,一定要给孩子留有自由探索的成长空间。

“我要孩子赢在子宫里!”

每个孩子都有其内在的成长规律,一味强调抢跑与提前有害无益。尊重规律,相信孩子,有节制、有方法地学习知识,才能事半功倍。正如之前那几个实验所展现的那样,到了一个特定的时间点,哪怕从未抢跑的孩子也会迎头赶上,因为刚巧到了对的时间。

与之相比,“情绪管理”、“克服困难”、“坚持到底”、“高效合作”、“融入集体”等软性技能,才是家长们需要下功夫的,因为它们将伴随一个人的一生,成为终身学习的基石。

其次是掌握正确的沟通技巧,一句话概括,就是引导好于命令,协商胜过安排。当父母采用一种非常强硬的态度,强迫孩子去做一些事情,而不是倾听他们的想法,孩子的某种天赋和可能性,就有可能被浪费。

“我要孩子赢在子宫里!”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主动从过度的育儿焦虑中跳脱出来,将更多的时间精力用来提升自己,而非强迫孩子。

古往今来,真正培养出精英人才的,无不是自身也极其优秀,家风,是给下一代最好的礼物;言传身教的说服力胜过一切。

与其早早地把孩子架上硝烟弥漫的赛道,还不如自己整装待发,冲在前头。当孩子看到父母拼搏向上、越战越勇的背影,又怎么可能不受感染、不全力以赴呢?

“我要孩子赢在子宫里!”

有人说,做父母是世上最简单的事,它源自人类繁衍后嗣的生理需求,千百年来直接印刻在我们的基因与身体中;

也有人说,这是世上最困难的事,将小小的生命带到这世界,如何让TA盛放出自己的姿态,在这世上不算白来一遭。

“我要孩子赢在子宫里!”

说姐想说,家长们渴望抢跑与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心态,完全是无可厚非的,但凡事不要过度,要是让“外推力”彻底毁了孩子的“内驱力”,那就得不偿失了。西方学者已经帮我们做过了实验,值得引起重视。

用爱去浇灌花朵,而不是用焦虑束缚。以爱之名,带来的应该是爱而非伤害。

欢迎朋友圈

版权归精英说所有,精英说是全球精英、留学生的聚集地。每日发布海内外前沿资讯,这里有留学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国街头访问,全方位为你展现真实的海外生活。欢迎大家关注精英说(ID: elitestalk)。

References:

Peter Gray Ph.D. | Psychology Today

How Early Academic Training Retards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 www.psychologytoday.com

Rebecca Marcon - University of North Florida

Differential Impact of Preschool Models on Achievement of Inner City Children - Academia.edu

David Weikart - American Public Medi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