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腫瘤患者需要忌食“發物”,真的必要嗎?

說起“發物”,忽然想起一句歌詞:“不要瘋狂的迷戀我,我只是個傳說。”

確實,"發物"究竟為何物,可能大家都不清楚,但是關於它的傳說卻在民間一直流傳,經久不衰。那麼,"發物"在醫學上究竟有沒有確切的定義,都包括了哪些內容,腫瘤患者真的需要忌食嗎?

都說腫瘤患者需要忌食“發物”,真的必要嗎?

今天就聊一聊這個話題。

在中醫典籍裡,對疾病飲食禁忌的說法較多,《本草綱目》就記載:“凡服藥, 不可雜食肥豬犬肉、油膩羹鮒、 腥臊陳臭諸物;凡服藥,不可多食生蒜、胡荽、生薑、諸果、諸滑滯之物。”

而“發物”兩個字明確提出,是源自明代刊印的《普濟方》,雖然提出了這個詞,但並沒有給出一個確切定義,也沒有一個固定的種類和範圍,所以“發物”都包含了哪些內容,基本上都是在民間口口相傳,各種說法、各種版本。

浙江醫院中醫內科路晨雯中醫師把發物總結為6大類,大概包括:1.食用菌類: 過食容易誘發或加重皮膚瘡瘍腫毒;2.海腥類:屬性大多偏寒而腥,容易誘發過敏性疾病; 3.蔬菜類:黃瓜、魚腥草等甘寒屬性蔬菜,脾胃虛寒者要少食; 溫辛之性的蔬菜,陰虛火旺、瘡瘍等患者少食;4.果品類:西瓜、梨等甘寒類水果,脾胃虛寒應少食; 荔枝、桂圓等溫辛之類,體質熱性患者少食;5.禽畜類:羊肉、狗肉等以甘溫為主,一些熱性疾病或皮膚瘡瘍腫毒忌諱;6.豆類:消化功能不良、脾虛、 腹瀉的人群不宜多食。

都說腫瘤患者需要忌食“發物”,真的必要嗎?

民間相傳的“發物”,一般是指能動風生痰、發毒助火的食物,因為體質或疾病的不同,進食這些食物後可能引會起陰陽平衡失調,誘發舊病, 加重新病,比如:無鱗的魚、海鮮、蝦、蟹、羊肉、狗肉等。

可以看出,"發物"是在中醫辨證的基礎上,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和食物“寒熱溫涼”的屬性,提出的一個寬泛概念。

而在現代醫學裡,並沒有"發物"的說法,如果一定要對號入座的話,有學者認為可能有以下三種:一是動物性食物可能含有某些激素成分,若超過生理劑量,可引起皮膚感染擴散、潰瘍出血等;二是某些食物所含的異體蛋白,容易成為過敏源,導致過敏性疾病,如蛋、奶、魚、蝦、蟹會引起或加重蕁麻疹、溼疹、神經性皮炎等,豆腐乳有時也會引起哮喘病復發:三是刺激性較強的食物, 如白酒、辣椒、蔥、姜、蒜等,可能會引起炎症擴散,傷口難愈等。

都說腫瘤患者需要忌食“發物”,真的必要嗎?

回到題目中,腫瘤患者應該忌食“發物”嗎?

我們都知道,腫瘤本是現代醫學的一個名詞,是一大類惡性疾病的統稱,並不能和中醫理論裡的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等的疾病的屬性直接關聯。比如:同樣是肺癌,在中醫辨證裡,會根據患者的臨床症狀,舌象、脈象,辨出是虛症還是實症,是寒症還是熱症,然後根據辨證的結果處方用藥,飲食禁忌裡,也會遵循這一規律。

在腫瘤術後或化療後,中醫辨證大多屬於氣血兩虛,在飲食方面,會建議減少寒涼食物的攝入,防止傷及脾胃。

而對於晚期沒有手術機會的患者,如果辨證屬於實症、熱症,會建議減少甘溫屬性的食物,比如羊肉、狗肉等。如果辨證屬於虛實夾雜,飲食方面除了海腥食品、寒涼屬性的蔬菜以外,有時一些牛羊肉等也可能被列入禁忌範圍。

都說腫瘤患者需要忌食“發物”,真的必要嗎?

事實上,腫瘤患者是否應該避免一些"食物",並沒有一個絕對的禁忌名單,也沒有證據表明某些食物會加重腫瘤患者的病情、誘發癌細胞擴散等,反倒是過分強調飲食禁忌,會使一些患者營養攝入不均衡,加重營養不良的狀態。

有數據表明,在我國,胃癌、結腸癌和胰腺癌患者中,營養不良的發生率可高達70%至80%,並且有大約22%的病人是直接死於營養不良。 2017年8月1日,國家衛計委曾發佈了《惡性腫瘤患者膳食指導》,該項標準規定了成人惡性腫瘤患者的膳食指導原則,能量和營養素的攝入量、食物選擇等,就是為了避免因為營養缺乏導致患者的病情加重或死亡。

都說腫瘤患者需要忌食“發物”,真的必要嗎?

所以,腫物患者的飲食並沒有絕對禁忌,只是在患病過程中,因為患者身體狀況不同,飲食也應該有所選擇,但這些都不會影響腫瘤疾病本身,也不會誘發加重癌症病情,不能因為一些民間"發物"的說法,過分限制腫瘤患者的飲食種類,一個良好、均衡的營養狀態比任何飲食禁忌都重要。

【參考文獻】

1.吳 竟. 要忌口還是要多補?“發物"到底怎麼吃才對?. 《健康人生》 2018年6期 50頁

2. 姚慶華 . 腫瘤患者能吃“發物”嗎?.《健康博覽》 2019年1期 56-57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