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熟悉的人當中有:彝族人

我熟悉的人當中有:彝族人

我有彝族的同學,有彝族的親屬,還有彝族的領導與同事,把我所知道的彝族人相關知識分享與你:

一、基本情況

新中國成立前,由於地區和方言不同,彝族支系繁多,有許多不同的他稱和自稱,主要的他稱有“夷”、“黑彝”、“白彝”、“紅彝”、“甘彝”、“花腰”、“密岔”等。新中國成立後,經過民族識別,按照廣大彝族人民的共同意願,以鼎彝之“彝”作為統一的民族名稱。

彝族還有很多自稱,主要有:雲南昭通、武定、祿勸、彌勒、石屏,四川大、小涼山的彝族自稱“諾蘇”、“納蘇”、“聶蘇”,這部分彝族約佔總人口的1/2。雲南哀牢山、無量山及開遠、文山、馬關一帶的彝族自稱“密撒(潑)”、“臘蘇(潑)”、“濮拉(潑)”、“尼濮”等。貴州的彝族自稱“糯蘇”、“納”、“諾”、“聶”等。

二、語言文字

民族語言為彝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有北部、東部、南部、東南部、西部、中部6種方言,其中包括5個次方言,25個土語。彝族文字為表意文字,又稱音節文字,史書中稱"爨文"、"韙書",或"羅羅文"、"倮文",通稱老彝文。據估計,仍存的老彝文大約有一萬多個字,經常使用的有一千多個。每個字形代表一個意義,沒有偏旁和部首,同一字形有多種不同的書寫格式,主要為由左向右直書或橫書。四川涼山州以喜德語音為標準音,以"聖乍"話為基礎方言,制訂了四川《彝文規範試行方案》,確定了819個規範文字,並設計出"彝語拼音符號",便於注音學習。國家批准了該方案。已在四川彝族地區推廣使用

三、分佈

彝族主要分佈在滇、川、黔、桂四省(區)的高原與沿海丘陵之間,主要聚集在楚雄、紅河、涼山、畢節、六盤水和安順等地,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據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彝族人口數為870餘萬人。

四、服裝服飾

彝族支系繁多,居住分散,自然環境複雜,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其服飾在質地、款式、紋式等方面形成了明顯的地域特徵。大體可根據涼山、烏蒙山、紅河、滇東南、滇西、楚雄六個彝族聚居區分為六大類型。

▓ 涼山

涼山彝族傳統服飾,男女皆穿右衽大襟衣,披擦爾瓦、披氈、裹綁腿,平時跣足,冬天穿麻鞋。男子頭纏中髻,不同次方言區的樣式不同,左耳戴蜜臘珠、銀耳環等飾物。男褲在北部方言區根據不同的次方言有"大褲腳"、"中褲腳"、"小褲腳"之別。婦女著百褶裙、戴頭帕,生育後,可戴帽或纏帕,喜佩耳飾、手飾,戴銀領牌。傳統衣料以自織自染的毛麻織品為主,傳統色彩為黑、紅、黃三色。圖案紋飾多為雞冠、羊角、火鐮、蕨草、窗格等動植物和生活物品。

▓ 烏蒙山

烏蒙山彝族服飾男女均為青、藍色大襟右衽長衫或短衫,長褲,纏黑色或白色頭帕,系白色腰帶,著繡花高釘"鷂子鞋"或"鷹頭鞋"。男子服飾無花紋,披羊毛披氈,女子服飾領口、袖口、襟邊、下襬均飾彩色花紋組合圖案。

▓ 紅河

紅河地區彝族男子服飾多為對襟、短衣、長褲。婦女服飾款式多,既有長衫,也有中長衫和短裝,大多外套坎肩,系圍裙,頭飾琳琅滿目,尤喜以銀泡、絨線做花為飾。圖案以自然紋為多,幾何紋次之。

▓ 滇東南

滇東南地區彝族女裝款式為右襟或對襟上衣、長褲,個別地區著裙。男裝為對襟衣,外套坎肩,著寬檔褲。服飾工藝有挑花、刺繡、鑲補、蠟染等。

▓ 滇西

滇西地區彝族婦女多為前短後長的右大襟衣,下為長褲,系圍腰,套坎肩。巍山、彌渡兩縣婦女佩戴羊氈裹背。男子著右大襟長衫、羊皮坎肩、寬褲腳、頭包青帕。

▓ 楚雄

楚雄地區彝族女裝為右大襟短衣和長褲,少數地區上著對襟衣,下著花裙。工藝以鑲補、平繡為主,圖案多為花卉。祿勸、尋甸等地婦女的盛裝是古老的貫頭衣,這種服飾前短後長,寬大無袖。男子服飾為對襟小褂,披羊皮褂,長褲,還保留有著火草布、麻布衣的習俗。

五、節日

彝族年:彝族年是川、滇、黔彝族隆重的傳統節日,彝語稱"庫施"。各地過年時間不一,一般在每年農曆十月至十一月中、下旬選吉日過年。

火把節:為彝族的傳統節日,日期為每年農曆的六月二十四日,歷時三天。節日期間,人們身著盛裝,集中在村寨附近的平壩或緩坡上,唱歌、跳舞、賽馬、鬥牛、鬥羊、摔跤、選美等,活動的內容豐富多彩,熱鬧非凡。早上,人們要殺牲祭祖;晚上,要舉著火把在莊稼地中轉游,意為燒死害蟲,祈求莊稼豐收。

五、民居

涼山彝族民居為"瓦板房";貴州和雲南北部及中部是"土掌房"、"方型碉樓"、"垛木房"和"廈片房";廣西和雲南東部則是"幹欄式"住宅。彝族村寨一般聚族而居,多坐落在依山傍水、向陽避風、樹木茂盛、土地肥沃、地形開闊、有利於耕牧和軍事防禦的山坡上。在高山多散居,半山和河谷地帶多聚居。一個血緣家支聚居在一起,形成自然村落,小則幾戶,多則幾十戶,血緣較近的各支分散相鄰。按彝族習俗,兒子結婚後需另外建房居住,父母隨最小的兒子居住。"瓦板房"的建築材料很簡陋,大部分是山草、竹、木、砂土、塊石等,用磚瓦甚少。河谷與高山地區略有區別。河谷地區多為土掌房,用泥土做牆、木材做板瓦,內部隔板都用木板,樑柱及椽子的連接全部用木榫。高山地區多用竹牆、板瓦,內部間隔亦用竹牆,樑柱、椽子多用竹材或竹木混合,多用竹篾、山藤綁紮,板瓦上用石塊壓實,地坪一般夯土。現在的彝族地區已普遍建磚瓦房,有的地方還建起了外觀保持民族特色,內部裝飾非常現代化的建築。

六、“好吃的”

彝族的主食為土豆、玉米、蕎麥、大米等。副食型食物有肉食類、豆類、蔬菜類、調料類、飲料類。肉食類以牛、羊、豬、雞為主,待客需殺牲,以殺牛為貴,羊、豬次之。豆類多為黃豆、胡豆、碗豆等,黃豆的一種食法彝族稱為"都拉巴",即將黃豆磨成漿,連糟加酸菜煮吃。

飲料類主要為酒,彝族待客以酒為主,彝族諺語說"漢人貴在茶,彝人貴在酒"、"有酒便是宴,無酒殺豬宰羊不成席",說明對酒的重視。彝族的酒主要有壇壇酒(又稱咂酒)、桶酒、水酒等。涼山彝族喜吸蘭花煙,其它地區彝族喜吸葉子菸。許多彝族地區有飲茶的習慣,茶從漢區輸入,但也有自種的,如貴州水城玉舍一帶彝族就擅長種茶,飲前將茶放在一個小罐中烤香,而後再放水煮開食用,稱為"烤茶"。

七、曆法

“十月太陽曆”是彝族傳統曆法,不按月亮盈虧為週期,而是彝族十月太陽曆廣場以地球繞太陽為週期,故稱"太陽曆"。十月太陽曆有兩種觀測方法,一種是以觀測太陽運動來確定冬夏,另一種是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來確定寒暑。它是以一年為10個月,一個月為36天,用十二屬相輪迴紀日。由於每月日數相等,不分大月小月,便於使用和記憶。同時,由於彝歷是根據太陽、北斗來定冬夏、明寒暑,便可把一年內季節分得十分準確。因此,民俗研究者把"十月太陽曆"稱讚為"文明的十月太陽曆"。


孫慶國:讀了不到2年高中,教了不到3年學(民辦教師),參加了4次高考(自學高中教材)的機械工程師。

孫慶國:業餘時間專注中高考30年,對中高考至今“不忘初心”、“痴心不改”、“死不改悔”、“頑固不化”、“一如既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