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整版觀察:全面小康意味著什麼


人民日報整版觀察:全面小康意味著什麼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是近14億中國人民的共同期盼。現在距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只有一年多時間,我們有信心有能力如期實現這一奮鬥目標,同時也有必要深入思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意味著什麼,如何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本期觀察版刊發文章對此進行探討。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步(解碼幸福中國·全面小康意味著什麼)

辛 鳴

內容提要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讓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站上歷史新起點,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現代化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歸根結底是為了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讓人民群眾擁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小康社會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嚮往的理想社會,也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為之拼搏的奮鬥目標。從擺脫貧困到總體小康再到全面小康,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征程上邁出一個又一個堅實步伐,在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康莊大道上書寫一頁又一頁嶄新篇章。

從建設到建成: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鬥目標

1979年12月,鄧小平同志針對我國尚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創造性地用“小康社會”這一概念擘畫新時期中國社會的發展藍圖,把它作為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階段性目標,並提出了路線圖和時間表。

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艱苦奮鬥,我國於1997年提前3年實現了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的宏偉目標。又經過5年的快速發展,無論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還是城鄉居民恩格爾係數這兩項小康社會的基本指標均較高水平實現、較大幅度超過預期目標,因此黨的十六大報告鄭重作出“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的判斷。在此基礎上,我們黨正式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為到2020年的奮鬥目標提了出來,要求在本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這一奮鬥目標的價值指向一以貫之,內涵標準則隨著小康社會建設的進展不斷拓展提高。經過黨的十六大以後10年的發展,黨的十八大提出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這是因為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更能反映人民群眾實際生活水平。

中國共產黨人扭住這個奮鬥目標,一茬接著一茬幹,一棒接著一棒跑,在黨的十八大上明確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如果說建設更多是一種前瞻視野,是把小康社會當作一項宏大事業來做的話,建成則是從倒計時角度,著重從完成目標角度來要求的,更多強調的是緊迫感。為確保這一奮鬥目標如期完成,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出發,提出並形成了“四個全面”戰略佈局,通過深入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強有力的戰略保障。

今天,我國全面小康社會建設達到了較高水準,2018年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達到9732美元,高於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7歲;恩格爾係數降至28.4%,城鄉差距不到3%;等等。同時,也到了需要一鼓作氣向終點線衝刺的關鍵階段。中國共產黨人有自信也有底氣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迎來中國歷史乃至人類發展史上一個激動人心的重大時刻。

從總體到全面:為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我國在本世紀初已實現總體小康,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同時我們黨也認識到,這是低水平、不全面、發展不平衡的小康。經過近20年發展,低水平的問題有了根本性改變,但不全面、不平衡的問題仍然存在。如果到2020年在經濟總量和發展速度上完成了目標,但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沒有解決,短板依然存在,就不能算真正實現了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強調的不僅是小康,更重要的是全面。

全面小康覆蓋的領域要全面,不能只是經濟上的小康,而是“五位一體”全面進步。要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設,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協調發展。我們黨帶領人民著力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著力解決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的問題,著力補齊在治理水平、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方面的短板。

全面小康覆蓋的人口要全面,不能只是一部分人實現小康,而是惠及全體人民的小康。習近平同志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也不能掉隊。”先富帶後富要體現在後來者實實在在的生活境況改善上,不能用平均數掩蓋大多數,更不能讓貧困人口通過統計數字“被小康”。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黨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誌性指標,為什麼要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的道理所在。

全面小康覆蓋的區域要全面,不能只是東部小康、城市小康,而是城鄉區域共同的小康。實現全面小康是不同地區居民收入水平、基礎設施通達水平、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不斷縮小的發展過程,而不能是城鄉差距、區域差距懸殊甚至慣性拉大的過程。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正是著眼於全面小康要全國一盤棋。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是“數字遊戲”或“速度遊戲”,而是實實在在的目標,要讓人民群眾擁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習近平同志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小康社會的建設成果要進一步轉化為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讓人民群眾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

當然,全面小康不是也不可能是“同一水平小康”。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發展差距較大,生產力發展水平參差不齊,要求全國各地都絕對地“齊步走”,同步達到全國平均水平並不現實,要求近14億人都達到同樣的收入水平、過上同樣的生活更不現實。更何況城鄉區域之間生活成本特別是居住成本不一樣,光看收入水平也不見得能全面反映真實情況。對於全面小康,一定要有辯證的思維。

從小康到現代化:中華民族巍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想在歷史長河中永葆生機、勇立潮頭,必須大踏步趕上時代的步伐,走向現代化。70年前,新中國成立後迅速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在較短時間內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就是旨在加快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40年前,鄧小平同志設想和推進的小康社會實際上就是“中國式的現代化”,所提出的“三步走”戰略目標也是在當時歷史背景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安排。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意味著經濟高質量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正是有了這樣的基礎,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內涵更加豐富,標準不斷提高。20世紀末提出的“三步走”戰略目標是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到黨的十九大,這一戰略目標的實現時間沒有變,但現代化的標準提高了。首先是把基本實現現代化作為第一個階段目標提前到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第二個階段目標則從基本實現現代化提升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不僅從現代化國家提升為現代化強國,而且現代化的內容更加全面,在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之後又加上美麗這一要求。

世界各國走向現代化是大勢所趨,但走向現代化的道路並非只有一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背景下、在發展中國家的起點上,通過在中國大地上探尋適合自己的道路和辦法,走出的中國的現代化道路。這是前所未有的偉大實踐,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社會走向現代化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對於中國社會來說,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也是全體中華兒女勠力同心、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是一條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現代化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人間正道。

(作者為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貫徹落實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

著力補齊全面小康的短板(勢所必然)

黃曉勇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順應我國經濟社會新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新期待,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並圍繞這一目標要求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如期實現全面小康提供了科學遵循。貫徹落實中央精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在以下三個方面加力提效,著力補齊短板。

建立健全穩定脫貧長效機制

實現全面小康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建立健全穩定脫貧長效機制,保障困難群眾穩定脫貧不返貧。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就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和打贏脫貧攻堅戰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重要指示。各級黨委、政府深入貫徹落實這些重要論述和指示精神,我國農村貧困人口從2012年底的9899萬減少至2018年底的1660萬,累計減少8239萬,貧困發生率從10.2%下降到1.7%,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

建立健全穩定脫貧長效機制,首先要把提升困難群眾自身發展能力抓緊抓好。堅持把扶貧同扶志、扶智結合起來,不斷強化產業扶貧,加大培訓力度,促進轉移就業,讓貧困群眾有穩定的工作,努力形成培育扶貧產業—增加就業—提高收入—產業持續發展—貧困人口穩定就業的良性循環,通過產業扶貧激活“造血功能”,構建“輸血+造血”的長效機制,讓真脫貧、脫真貧具有可持續的內生動力。還要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兜牢民生底線。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著力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截至2018年底,我國建成了包括養老、醫療、低保、住房在內的世界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超過9億人,醫療保險覆蓋超過13億人。此外,著力統籌城鄉社會救助體系,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發展殘疾人事業,不斷提高社會福利水平。

推動區域和城鄉協調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按照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科學擘畫,在東部率先、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四大板塊”基礎上,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一系列重大區域戰略穩步推進,區域協調發展不斷取得新進展、邁上新臺階。

受資源稟賦、歷史累積等因素影響,我國區域和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較為突出。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強化舉措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發揮優勢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創新引領率先實現東部地區優化發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為此,我國注重按照經濟發展規律調整完善區域政策體系,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引導各地區實施差異化發展戰略,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近年來,我國設立了國家級新區、自貿試驗區等一系列重要平臺,推動中西部地區產業不斷升級,對外開放水平明顯提高,為推動區域和城鄉協調發展發揮了重要引領和帶動作用。

把不斷做大的“蛋糕”分好

習近平同志指出,“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重要體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要不斷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又要努力提升人民生活質量和社會共享水平,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實踐中形成了先富帶動後富、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規律性認識,中國人民迎來了從溫飽不足到小康富裕的偉大飛躍。同時也要看到,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需要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是通過一個一個階段性目標逐步達成的。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和最大實際,決定了我們仍然要緊緊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著眼於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做大社會財富的“蛋糕”,進一步築牢全面小康的基礎。同時,著眼於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機制,把社會財富的“蛋糕”分好,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原院長、教授)


用奮鬥建成全面小康(思想縱橫)

肖偉光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作為一種理想和夢想,“小康”一詞在中國人心中有著歷久彌新的魅力。從“小康”到總體小康再到全面小康,這個穿越無數苦難與輝煌歲月的執著夢想,今天已觸手可及。在決戰決勝的關鍵時刻,我們一定要一鼓作氣、勇毅前行,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古為今用,不斷賦予“小康”新的內涵。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用“小康”來詮釋中國現代化,明確提出到20世紀末“在中國建立一個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則是我們黨在勝利實現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目標、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後,在發展目標上作出的重大決策: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關鍵一步,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的又一座重要里程碑。從解決溫飽到總體小康,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提出、發展和完善,表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斷開拓新境界,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的不懈追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意味著經濟高質量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從“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居於引領地位。我們黨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都要聚焦於這一目標,進而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新中國70年何等輝煌!綜觀世界,中國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高速增長奇蹟。從1952年至2018年,我國工業增加值從120億元增至305160億元,按不變價計算增長970倍,年均增長11%;國內生產總值從679億元增至90萬億元,按不變價計算增長174倍,年均增長8.1%;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119元增至64644元,按不變價計算增長70倍。目前,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目錄中所有工業門類的國家,22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中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億萬人民用勤勞智慧的雙手書寫“中國故事”、創造“中國奇蹟”,構築起通向全面小康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堅實路基,描繪了一個文明古國再創輝煌的壯美畫卷。

在增進民生福祉方面,中國也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奇蹟。過去40年中國對全球減貧貢獻率超過70%,是世界上減貧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減貧目標的國家。中國人民將在全面解決溫飽問題的基礎上,普遍過上殷實寬裕的生活,這也是中國對人類社會的重大貢獻。

全面小康即將如期實現,百年夢想即將成為現實,這都是辛辛苦苦幹出來的。對於中國這樣一個有著近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說,好日子等不來、要不來,唯有奮鬥,別無他途。中國的發展,靠的是實幹精神、擔當精神和探索精神。奇蹟是幹出來的,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全面小康也是幹出來的。實踐充分證明,中國人民一定能,中國一定行。

一切偉大成就都是接續奮鬥的結果,一切偉大事業都需要在繼往開來中推進。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關鍵之年,我們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中國經濟是一艘巨輪,體量越大,風浪越大,掌舵領航就越重要。越是形勢複雜、挑戰嚴峻,越要發揮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的定海神針作用。從淮海戰役的小推車,到湧動神州的改革春潮,再到“最成功的脫貧故事”,中國共產黨始終同人民群眾想在一起、幹在一起。實現全面小康,尤需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定信心、砥礪奮進,真抓實幹、精益求精,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