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縣 用一場“追思會”和逝者道別

新京報訊(記者 王紀辛)在農村,紅白喜事是“本家”展示經濟實力、道德水準的重要時刻,尤其是在喪事的操辦上,舉辦規模直接關係到當事人“盡孝”的程度。近日,新京報記者在山東省臨沂市沂水縣採訪時瞭解到,殯葬服務作為公益產品,已納入沂水政府公共服務範疇,當地群眾不花一分錢就能辦好逝者“身後事”,同時,為了增強儀式感,從村到縣,都會由當地政府主要負責人主持召開“追思會”,用這種形式取代了紙紮樂隊流水席等鋪張浪費的陋習,這樣做既是對逝者的尊重,又為生者“掙”足了面子,受到當地百姓的認同。

沂水縣 用一場“追思會”和逝者道別

沂水殯葬改革實現了惠民殯葬全鏈條覆蓋城鄉居民。受訪者供圖


推行殯葬改革 辦好“身後事”

農村70%-80%的陳規陋習就集中在殯葬環節,“以前辦個喪事,需要三到七天時間,花費普遍在兩三萬元。”這是臨沂市辦喪事的基本標準,不少鄉鎮村民都暗自嘆息“死不起。”薄養厚葬、裝棺再葬、大操大辦、攀比炫富等現象屢見不鮮,既浪費了土地和木材,也耗盡了財力和精力,“有的人為了辦一場所謂體面的葬禮耗盡了家財,甚至負債累累。”

臨沂市沂水縣位於魯中南地區、沂蒙山腹地,總面積2434.8平方公里,在山東省縣級行政區劃面積中列第二位。沂水歷史悠久,秦代即在此設縣,公元596年定名為沂水縣。沂水縣同時還有著深厚的革命傳統,是“紅嫂”的故鄉、沂蒙精神發祥地之一。

“2017年5月10日,對於很多人來說,這個日子可能沒有什麼特殊的含義。而對於117萬沂水人來說,卻是值得紀念的一天。”沂水縣委書記薛峰在他的署名文章裡寫道。“正是在這一天,一場殯葬改革大幕在2434平方公里的沂水大地上全面拉開。”

這項改革的第一步,是實行“全免費”的殯葬服務,把逝者“入土為安”的全部費用納入政府公共服務範疇,面向城鄉所有居民全部免費。

有數據統計,這項改革,為沂水縣每戶家庭平均減負2.5萬元左右,節約土地600多畝、節地率90%以上,節省木材2萬多方,實現了惠民殯葬全鏈條覆蓋城鄉居民。

為了把好事辦好,沂水縣委、縣政府提出了“三為主”“三不準”“三嚴禁”。即以正面引導為主、以說服教育為主、以攻心說理為主;不準強制、不準一刀切、不準搞平墳運動;嚴禁制作和使用大棺材、嚴禁在基本農田修墳建墓、嚴禁個人和集體租售土地作為墓地。

據沂水縣民政部門有關負責人介紹,全縣109處鎮級公益性公墓和1處縣級公益性公墓,均按照小鄉鎮2處,中等鄉鎮3處,大鄉鎮4處,對地形狹長或面積較大的鄉鎮,可增加1到2處的原則。從選址、確定到建設不僅充分利用荒山、荒灘,不佔用基本農田,得到了群眾普遍認可。

沂水縣 用一場“追思會”和逝者道別

東跋山公墓,墓穴按照入土為安的民俗傳統設計建造。受訪者供圖


在東跋山公墓,記者看到,松柏之間,是一塊塊漢白玉臥碑。沂水縣民政部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石碑和墓穴之間是30釐米厚的土層,“這是遵循了‘入土為安’的民俗傳統設計建造的。”讓村民參與選址、命名、建設,每個環節都有村民參與的身影,為以後村民將先人遷入公墓打下良好基礎。

在推行殯葬改革之初,沂水縣政府也曾反覆揣摩,比如,公墓建好了沒人進怎麼辦,在改革過程中出現了偏差甚至惡性事件怎麼辦,萬一改革不成功造成了惡劣影響被炒作怎麼辦,等等。“幾乎能出現的問題都考慮到了,我們也制定了相應預案。”沂水縣委書記薛峰說。

簡潔而不失溫暖的追思會

殯葬改革一直是基層農村幹部心中“天下第一難”的問題。

在當地,老人去世後,首先要到各親戚家去“報喪”,發孝布、發頭巾,親戚趕來“弔喪”,一來一往少說也要三、五天,對於辦喪事,農村還流行著這樣的說法:“人要風光吹加唱,稻要風光耘加耥”,因此樂隊宴席是必不可少的。曾經回農村老家參加過喪事的張京融告訴記者,哭喪的場面讓人驚歎,但是,讓人瞠目結舌的是吃流水席,“要不是親戚有言在先,囑咐和我同桌的人‘不許搶菜’,否則按照當地的做法,都是直接端起盤子,把飯菜倒進事先準備好的塑料袋裡,裝走了。”這樣的喪事現場已經沒有對逝者的哀思,只是流於形式。

2017年推行“惠民禮葬” 以來,沂水百姓普遍認為政府主導殯葬方式好於過去,一位在院東頭鎮開壽衣店的老闆告訴記者,實行新的殯葬方式後,他店裡也不再賣大件紙活了,當地人主要買買紙元寶、紙錢等祭祀用品,壽衣店老闆告訴記者,“對於公墓安葬,大部分村民都很支持,只有個別離公墓比較遠的村子會覺得不如以前方便。”

為了讓這項改革暖人心,在“惠民禮葬” 的基礎上,沂水縣順應鄉風民俗,增加儀式感,用舉辦“追思會”和逝者道別。

2018年7月,沂水縣推廣“播放哀樂、宣讀逝者生平、鞠躬告別”的“追思會”模式,群眾喪禮由鄉鎮工作人員主持,村兩委幹部宣讀逝者生平,村紅白理事會成員全程為逝者家庭做好服務。“群眾喪禮政府辦,不僅體現了對逝者的尊重,對逝者親屬的安慰,簡潔又不失溫暖的追思會,拉近了黨群幹群關係,被群眾廣泛接受和認可。”沂水縣民政部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惠民禮葬” 推行兩年來,沂水縣新去世人員全部進入公墓安葬,徹底杜絕了散埋亂葬,從根本上實現了綠色殯葬。沂水殯葬改革已被農業農村部列入全國首批20個鄉村治理典型案例,寫入山東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

校對 李世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