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甦:為什麼樑慧星老師,可以這麼「 酷」

陳甦:為什麼梁慧星老師,可以這麼「 酷」

作者=陳甦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來源=《為民法而鬥爭——梁慧星先生七秩華誕祝壽文集》序

我一直在想用一個詞或一句話或一段文,先準確得體地概括梁老師的品格,以彰顯梁老師在法學家群體中與眾不同的特質,然後由此闡揚我對梁老師為人為學之道的領悟,以表達我對他發自內心的敬意。可是,與梁老師共事久了,卻是身形熟視而成疏影;受梁老師薰陶久了,卻是氣質相諧而成暗香。寫至此處,忽生“梁師果然士林之梅乎”之嘆。

又忽然想起,有一網絡新詞用於梁老師,竊以為卻是極恰當的貼切。那就是那個“酷”字。“很‘酷’的梁老師”,就是他梁慧星老師了。看來,我亦有“梁粉”之素質。

陈甦:为什么梁慧星老师,可以这么「 酷」

梁慧星,1944年1月16日生,四川青神人。中國著名民法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法學研究》雜誌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08年擔任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主席團成員)、第十一屆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委員。1966年畢業於西南政法學院(現西南政法大學);1981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院,獲民法碩士學位。1990年國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現為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特聘教授、民商法律學院名譽院長。

梁老師學養之深厚、學問之超卓、學品之端重,他人之述備矣。然而作為梁老師屢加指點的學術後輩、單位同事,對梁老師的學問人品還是有切身的體察與感悟。在梁老師身上,兼具哲人與巧匠兩種氣質與能力。就哲人氣質與能力而言,梁老師對民法應有理念的闡釋與張揚,對法律解釋學的重述與拓展,對民事立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倡導與建議,無不彰顯出深刻的哲學關懷與高超的思辨能力。就巧匠氣質與能力而言,梁老師一是有強大的體系建構能力

,有例為證者如,他率先提出的物權法草案建議稿,系統推出的民法典草案建議稿;二是有精妙地貫通學術與實務的能力,能夠就一案例分析搭建出由諸多相關法條貫穿其中的邏輯分析體系,成就其“法條分析大師”聲望而令學術界實務界折服;三是優異的法學論文寫作能力,他的“法學學位論文寫作方法”成為學子圭臬,“梁老師的文章擰不出水分”成為學者榜樣。一人而兼具哲人與巧匠的氣質與能力,作學者能作到這個份上,非“酷”而何?

人在學界中的名氣往往是“循環論證”疊加而來。好比論文引證的互為證明功效,因某學者有名,故爾其他作文者則競相引用其著述;因其著述被其他作文者更多引證,故爾某學者就更加有名。在當今社會學術評價的形成機制中,學者的學術水平與其職務位階(包括單位行政職務和學術團體職務)之間似乎亦有這種“循環論證”之功效。可就梁老師的學術地位和學界名氣而言,卻不是得益於這種“循環論證”。梁老師在體制內曾經最大的行政級別,也就是個“相當於處級”,此乃法學研究所民法研究室主任一職所惠。可以說,梁老師在法學界的聲望,完全是他長期專心治學的自然積累,是一本本專著、一篇篇論文、一個個觀點在學界在社會經年累月積澱發酵的評價效果。

當今之世,僅以作品即能成名且名聲日著,作學者能作到這個份上,非“酷”而何?

身為學人,能力很重要,功力很重要,而定力尤為重要。梁老師能有今天這樣的成就名望,固然因有非同一般的科研能力和持續增強的學術功力,但我認為,這些要素只能使梁老師成為一個優秀的學者,而不能使梁老師成為今日的梁老師。之所以梁老師能成為今日的梁老師,是因為梁老師能夠把持住學者應有的定力。在中國社會做學問,對“官、商、學”持什麼態度,如何處理身在“官、商、學”結構中自我定位及與其他角色之間的關係,如何應對來自“官、商、學”的誘惑與壓力,殊為重要。以我作為學術後輩對梁老師的觀察,梁老師對待“官、商、學”之間關係可能持有一種最為得體的學者態度。對政界官員,既無逢迎之形亦無睥睨之態,敬重而不看重;對商界精英,既不當面展眉亦不背後撇嘴,自尊而不自傲;對學界同行,既不學究氣亦不江湖氣,謙和而不隨和。這種學者的內功定力,只靠刻苦修練未必定能形成,那還得靠內斂於心化於無形的氣質與境界。記得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我看到梁老師戴一茶色墨鏡(因其眼病)、持一棕色手杖(因其膝傷)立於法學所小院,從容淡定而沉靜,有學生走過身邊即謙和地打招呼,然後又從容淡定而沉靜,一副花開花落、雲捲雲舒而梁老師自在的圖畫。我覺得此刻的梁老師就像是一個氣功大師,靜默中呼吸鼓盪,在法學所小院形成與其氣質相諧共振的氣場。

當時我不由得感嘆,有像梁老師那樣的師長,法學所才成為法學所。現在想來,梁老師那樣的氣質品行,實乃“酷”之至者也。

論及個人與梁老師的交往,有一事頗令我自得,就是梁老師曾到我家聚餐。那是在20多年前,我還住在朝陽區西八間房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宿舍3號樓423房間,一個只有12平方米的蝸居。一天,梁老師到研究生院授課,課後來我家探訪。我就從研究生院食堂買了兩瓶啤酒和一些菜,別的菜記不得了,叉燒肉是一定有的,因為那是當時研究生院食堂的名菜。我和梁老師一邊喝啤酒一邊聊天,其間他給了我很多指點,如何選方向、如何寫文章等等。不覺天之將晚,我和妻子把梁老師送到西八間房403路汽車站。臨上車時,梁老師忽然對我說:“陳甦,你很聰明,但就是挺懶。”其言也柔,其意也重,其情也切。當403路載著梁老師絕塵而去,留下的只是我的深思凝重,沉甸甸的一直有好幾天。時至今日,我亦不勤快,但如沒有梁老師當日之棒喝,怕是尤為懶矣。

時光荏苒,不知不覺梁老師也已70週歲了。哲人易老亦難老,因梁老師傾注學術關懷,以至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因梁老師持續學理思辨,思之益敏,用之益捷,以致老當益壯。梁老師的後輩諸生,集文成書,以敬賀梁老師70華誕。這是學界雅事,本應雀躍參與。可我一時拿不出像樣的文章,只好呈上此文,是以為序。

陈甦:为什么梁慧星老师,可以这么「 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