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歷史文明的印記——記平陽縣萬全鎮橫湖村水碓坑古嶺

水碓坑古嶺

文 鄭進光 謝作錢 吳禮環

橫湖村位於平陽縣城東向5.5千米處,是一個面山臨水的村莊。900多年前,宋室南遷,國家人口動盪南移,本村鄭氏先祖攜眷來到橫湖村,在水碓坑自然村肇基定居。


延續歷史文明的印記——記平陽縣萬全鎮橫湖村水碓坑古嶺


橫湖村面對東西蜿蜒的橫嶼山,這是一座寶山,山上有沃土、巉巖、清流、修竹、茂林,橫湖村民世世代代生息繁衍的小半食源都來自這座大山。

山上本來沒有路,先民們為了向大山廣求食源,先用刀斧鋤錐劈荊斬棘,再用雙腳踩踏攀爬,逐漸在山間劈出一條條狹窄短小的山徑。歷經風雨歲月,先民們嚐到了大山源源不斷提供的優厚豐富食源,日積月累地將小路向大山深處延伸,形成了縱橫交錯的通山路。正如魯迅先生所說,“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到了700多年前的元代,我國農耕技術已經比較發達,人口繁昌思想前沿的鄭氏先人非常崇尚農耕文化,引進了許多先進的農耕技術,特別還在水碓坑沿溪先後建起了18眼水碓和一座油炸坊,為本村族眾和周邊遠近村鄰帶來了便利。

由於水碓和油炸坊引來了絡繹不斷的來往人流,尤其是許多負重的行人,原有崎嶇的小路已經不能滿足村莊發展的需求。於是鄭氏先人便發動族眾集資出力,修建了一條自東西通村大路向南延伸至大山深處的大嶺。

近二米寬的大嶺,先緣溪延伸到最高處的一眼水碓,長約3千米,巨石壘坎,大巖砌牆,粗石鋪面,階平級緩,給周邊負重挑擔前來稻米加工和油菜籽加工砸油的親鄰予以安全方便。深諳中華文化內涵和道德心厚重的橫湖村先民,為了表達對周邊親鄰的歡迎與愛心,他們請來了工匠,在比較光滑的路面巨石上雕刻了許多花紋與文字,如:鯉魚、蓮花、民間棋盤和“走好”等。

延續歷史文明的印記——記平陽縣萬全鎮橫湖村水碓坑古嶺


鯉魚表示對親鄰的祝賀,祝願他們歲歲平安,年年豐收有餘;蓮花表示對親友的思念,也即對大家的歡迎;棋盤是一種中華民族文化,既可為親鄰在等待休憩時提供文化活動,又向大家宣示社會文明;“走好”有兩種含義,一是警示大家行路注意安全,雨天路滑步步小心,二是表示對親鄰的友好之意,歡迎再來。這種文化宣示是橫湖村水碓坑古嶺的歷史特色。

<strong>

延續歷史文明的印記——記平陽縣萬全鎮橫湖村水碓坑古嶺


<strong>

隨著歲月的流逝和社會的進步發展,到了明末清初,橫湖村除了鄭氏著姓以外,又陸續遷來了池、李、胡等姓氏,人口劇增,原來的羊腸小道已經無法承載更多的村民上山勞作。於是,村民們又對水碓坑古嶺進行了延伸修築,修成了三條縱橫交錯,寬約1米左右,長達8千米的上山大嶺,形成了嶺接村莊,屋宇連山的特殊格局。隨著歲月遞增,草長樹茂,大嶺隱藏在綠被中時隱時現,甚是委婉壯觀。

橫湖村的水碓沿溪而建,古嶺也緣溪而上。從東西通村路至募遠堂前小橋一段,是小溪防洪堤壩,巨大的石塊重複疊壘,既阻擋著洪水侵襲農田,又供民眾行走運輸。古嶺連接水碓,自募遠堂前小橋開始,未開步的橋頭便是頭碓,即第一眼水碓。至10米便是新殿;新殿前道旁原本有一棵粗葉大榕樹,樹下有兩張石椅,可供往來親鄰乘涼小憩。新殿往前10米便是碓巖碓,即第二眼水碓;繼續向前便是油車碓和油炸坊;再往前分別是中秋碓和宅頭碓,一路向上直通中央坑最高一眼水碓。這樣建成了水碓18眼,古嶺3千米。

古嶺承載著橫湖村民上山勞作和與鄰村的交通往來的重任。數百年來,遠近親鄰常年不斷地用雙肩挑著稻穀前來水碓舂米,帯繭的腳掌將這條古嶺的每一級石階磨平,信念的汗水把道旁的小草澆青。他們在等待的閒暇欣賞古嶺上飽含藝術韻味的圖畫,或圍著簡易的棋盤,拾起路邊大小不一的小石子進行一場小小的對抗賽,抒發各自的歡欣。迴歸時,他們挑著白花花的大米帶走了橫湖村民世世代代的一片愛心。

橫湖村水碓坑古嶺非常大氣堅強,山坎大巖的縫隙中小樹繁密雜草叢生,一年中有開不敗的野花,四季芬芳四溢香氣撲鼻。古嶺緣溪,溪水常年奔騰歡唱,在巨石間穿梭遊走,時而濺起朵朵浪花,泛起處處漣漪,時而形成小小的飛瀑。18眼水碓建有18個碓湖,湖水平靜波瀾不驚,在陽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四處輝映。溪流、碓湖、巉巖構成一幅自然山水圖畫。

古嶺還承擔著村莊發展的重任,而且還承載著歷史與社會前進的職責。抗日戰爭暴發以後,中國共產黨地下組織在橫湖村建立紅色交通站,建立中共橫湖村黨支部;許多不同級別的革命領導幹部前來橫湖村指導工作,或經過橫湖村前往各地,都是從橫湖村水碓坑大嶺上下經過;大批的地下革命工作者都是從橫湖村水碓坑大嶺上下,前來橫湖村開展對國民黨反動派的鬥爭。從此,橫湖村水碓坑古嶺留下了紅色革命印記。

數百年的時光流逝,數百年的雪雨風霜,使古嶺變得古樸蒼勁,渾身綻透出一股耐人尋味的滄桑與厚重。

2014年3月,橫湖村民集資,2019年9月,平陽縣體育局資助,將橫湖村古嶺改建成三條8千米長的登山健身步道。然而,橫湖村兩委和橫湖村民仍不忘初心,牢記中華文化的歷史傳承,因而,在改建古嶺的過程中,始終完好保留最原始的3千米古嶺,而且還扦插了“橫湖村水碓坑古嶺”的大牌匾,致使橫湖村水碓坑古嶺至今仍然閃爍著橫湖先民的文化、智慧和道德。

橫湖村水碓坑古嶺地處偏僻小山村,歷史上雖然不曾有過文人墨客的身影與足跡,但卻隨處可見浸漬著世代村民和親鄰辛勤勞作默默耕耘,飽滲甜酸苦辣汗水的印記;也可見在那黑暗歲月艱苦卓絕浴血奮戰的紅色記憶。

延續歷史文明的印記——記平陽縣萬全鎮橫湖村水碓坑古嶺


古嶺是一個村莊賡續延年的記憶載體,是一股從遠古吹來的心靈之風。不是枯燥的數字和資料,而是活生生的存留於村莊時空中的歲月痕跡和文化積澱,而所有這些都是文化遺產和非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

完善的基礎設施,良好的生態環境,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優秀的傳統風貌,以及地方特色和人文景觀,是每一個村莊不可或缺的要素。保存鄉村記憶,保護好歷史的延續性,是人類現代文明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的必須,是不可忘懷的鄉愁,是世世代代必須傳承和構建的精神家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