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傳奇謝高華

每一個傳說都起始於不容易,我們記錄謝高華,就是在記錄偉大時代的星火傳奇。


文|《浙商》全媒體資深記者 胡俊翔


10月23日下午,“改革先鋒”、義烏小商品市場的催生培育者謝高華去世,享年88歲。我們都知道人老不以筋骨為能,一朝相見,不意之間,也許就是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但對於那些點燃火柴的人,我們只是希望這樣的日子來的再遠一些,最好,遠得讓我們的悵惘多過悲傷,榮光足以告慰。

《浙商》雜誌總編輯臧銫說,謝高華的傳奇是人們對於改革者勇氣與擔當的反覆摩梭和無限敬意,“今夜,將會有很多人無眠,多少感概翻湧在心間。”改革開放步過40年年輪,花開花落,花落花開,風雲聚會成相憶,無數當時鮮活的首創先鋒慢慢成為讓人銘記的名字,書寫的豐碑,其中的曲折變換或是悲酸經歷,卻慢慢的埋沒,不再說起。

每一個傳說都起始於不容易,我們記錄謝高華,就是在記錄偉大時代的星火傳奇。


特寫|傳奇謝高華


聽到謝高華去世的消息,馮愛倩撕心痛哭,無法言語。在她心中,謝高華一直是個非常樸實、非常低調的好書記。今年79歲的馮愛倩是當年義烏眾多商戶中的一員,也是義烏小商品市場發展的見證者和親歷者,她與謝高華近40年友誼更難能可貴。“我與謝高華已兄妹相稱已40年,我的女兒至今都喊他舅舅。”馮愛倩接受《浙商》雜誌記者採訪時說,“他最常對我們說的話就是‘好好做人、好好工作,儘可能地去為人民服務、奉獻。’”

1982年5月,調任義烏縣縣委書記剛一個月的謝高華,就被馮愛倩堵在了縣政府旁邊的理髮店裡,她責問謝高華說:“你就是新來的謝高華書記嗎?我們做點小買賣,養家餬口,政府為什麼趕我們?”

這也是義烏流傳最久的謝高華與商販馮愛倩著名的小商品買賣爭論。這場爭論換來了謝高華的允諾:“你先去擺好了,我會告訴有關部門不來趕你。”

爭吵事件以後,謝高華和縣委班子用了四五個月的時間,對義烏進行調查研究。往後發生的一切便十分明朗。1982年8月25日,由義烏縣政府、稠城鎮、義烏縣工商局城陽工商所三級部門成立的“稠城鎮整頓市場領導小組”下發了“一號通告”,宣佈將於當年9月5日起,正式開放“小商品市場”,一個在稠城鎮湖清門,另一個在廿三里鎮。義烏第一代小商品市場由此誕生。

當1982年9月5日湖清門稠城鎮小百貨市場正式開業的時候,沒有鑼鼓喧天,沒有彩旗飄飄,沒有領導在現場露面。數以百計的商戶在露天的場地裡默默擺著攤,彼此心照不宣。

就這樣,義烏小商品市場在禁忌中摸索著前行,經歷了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從手搖撥浪鼓走街串巷的“雞毛換糖”,到如今各國商家雲集的國際性小商品集散中心,義烏歷近40年的發展,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典型樣本。

喝水不忘掘井人,更何況,在當時的情境下誰也無法預料這口井到底能存在多久。謝高華自己曾說:“在當時還沒有明確關於開放發展市場經濟的具體規定出臺的情況下,縣委縣政府根據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所提出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從義烏的實際出發,敢於承擔風險,允許個體經濟,開放小商品市場,這不是哪位領導者的功勞,而是義烏人民從祖先那兒繼承的血脈裡就有一股敢為天下先、敢說實話辦實事的精神所致!”

臨危不懼,功成不居,是謂大丈夫也。

謝高華在浙商心中有著很高的威望。這種威望不僅在於他開啟了義烏小商品市場時代,更在於他能為浙商擔當的品格與平易近人的性格。


其實,攔住謝高華的不止一個馮愛倩,何海美也曾這樣做,當時她和一些小商販的尼龍襪被有關部門給沒收了,大家慫恿她去找領導。二十多天後,何海美接到通知去義烏工人影劇院開會,全縣所有領導包括鄉鎮幹部都在,很多經營戶也都去了。會場上,謝高華說:“只要他們(經營戶)通過辛勤勞動掙錢,都是光榮的,我們要支持他們,如果誰要搞他們,我知道的話,我就處理誰。”

“他講得非常好,意味著我們可以正大光明地做生意了。”何海美說,謝高華講完後大家都在鼓掌,“我沒有鼓掌,我的眼淚刷地流下來。”每每和人說起這些,何海美依然會紅了眼眶,對於當時的她來說,這是說到心坎上的暖話、貼己話。

當小商品市場如雨後春筍般瘋長的時候,國營、集體企業獨攬的局面被打破,導致國營、集體商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質疑聲隨之而來:“謝高華不關心國營和集體經濟,只關心個體經濟。”回憶起當年謝高華面臨多面重壓,當時在縣委辦公室做秘書兼報道工作的楊守春說:“面對質疑之聲,謝書記乾脆利落地回了一句話‘你有本事開,沒有本事就關門,大家跟老百姓一起公平競爭做生意’,一下子讓對方毫無辯駁之力。”

諸暨浙商趙林中接受《浙商》雜誌記者採訪時這樣說:“令人尊敬的謝老書記從某種意義上講是改革開放的代名詞。謝老書記代表了一種思想、一種方向和一種精神,我們要學習、要傳承,要把改革開放進行到底。”

也正由於謝高華為民擔當的精神,贏得了浙商的尊重與崇敬。2007年10月20日,謝高華照例去義烏參加小商品博覽會。在高速公路義烏出口,他被眼前的一幕震撼了。107輛奔馳轎車一字排開,車身上統一貼著“飲水思源”字樣,並打出“謝天謝地謝高華”的橫幅。這些轎車的司機都是義烏小商品市場的老闆,他們富起來後,以這樣的形式來感念“老書記”。

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經過大風大浪的謝高華看到這樣的場面,流淚了,他說:“義烏市場不是我腦子憑空想出來的,而是義烏人民創造出來的。”

謝高華擔任義烏縣委書記只有短短兩年8個月時間,這短短兩年八個月時間贏得了身前身後諸多的光環與榮譽。但梳理謝高華的工作經歷與人際交往,圍繞他一生都沒有變化的其實就是樸素的一句話: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為人民服務。

浙商博物館館長楊軼清接受《浙商》雜誌記者採訪時說:“謝高華催生義烏小商品市場這一壯舉充分體現了將尊重人民首創精神與尊重市場規律相結合,如果焦裕祿是改革開放前全國縣委書記的榜樣,那麼謝高華就是改革開放後全國縣委書記的榜樣。”


去過謝高華家裡的人都知道,進他家門不用換鞋。謝高華說,這是他的規矩,“我自己也是農民出身。”謝高華有很多農民朋友,他們時常來看他,進門脫鞋,非常的麻煩。謝高華出生於1931年,父母喊他“叫花子”,賤名易養,後來被推薦與幹部學校學習時他自己按照諧音改成了高華。

他曾被關牛棚5年,最終閱讀了很多哲學書,尤其是《實踐論》,教會他一切工作不能脫離實際。所以,在實際工作中,他總是在實地調查,多數的時間都在田間地頭,他也敢於擔責,只要能夠為人民群眾解決難題。在衢州任職時,他說,農民的橘子哪裡價高賣哪裡,你們不要怕,只管種;80年代,衢州飼料公司的毛利率達40%以上,超過了當時國家規定的商品毛利率11%,此事當即被列為全省物價系統一個反面典型,飼料公司不得不停產,他說:繼續幹,有問題我來負責;在義烏,他說,“開放義烏小商品市場,出了問題我負責,我寧可不要烏紗帽!”;1989年8月,渠首樞紐工程舉行開工典禮。57歲的謝高華竟然淚光晶瑩。他對著話筒激動地說:“有生之年,我要同大家一起為工程建設作最後衝刺。退休也要退在工地上!”

如此謝高華,在當時,總會引發各種議論。他曾被人民日報點名多次,讚譽也有,反面典型也有,他也曾被省裡通報多次,但每一次都顯現出人民得利的結果。是非爭議,這都不是謝高華在意的,在他眼裡,只要符合中央的大方向,有利於發展、有益於群眾,任何事都值得去做。謝高華的小兒子謝建彪曾在父親退休後問過他一個問題:當年到底憑什麼作出開放市場的決策?謝高華的回答是:一靠調查,二是吃透了中央的精神原則。

也曾有記者問他:當年您拍板開放小商品市場,做這個決定的時候,您怕過嗎?謝高華回答:“說不怕也是有點怕的,我也想到過被免職,但是,我就想為老百姓辦點事,讓老百姓有飯吃,讓老百姓有錢,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免掉就免掉,有責任我負責。我是長工出身,大不了回家種田。但我還是相信黨,相信人民。”

晚年的謝高華,結交了很多的朋友,多數是慕名而來的浙商和過往工作交集來往的同事。他們談起最多也都是那段流金歲月裡的細節與感觸。

退休後的每一年,謝高華都會參加義烏小商品博覽會。小商品的海洋,購物者的天堂,或許謝高華自己也沒有想到,當初只是放開一個小商品市場,義烏人民還給他一個外貿經濟的奇蹟。安哥拉浙江總商會會長、幸運人集團董事長黃雲豐接受《浙商》雜誌記者採訪時說:“沒有謝高華,就沒有我們海外僑商的歷史性機遇。”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義烏人,伴隨著義烏小商品城的發展壯大,很多人都跟黃雲豐一樣通過創業致富了。也正是因為義烏小商品城的壯大,改革開放後,讓越來越多的浙江人走出國門,把義烏小商品賣到了世界各地,浙江華僑華人在海外創業生活,把浙江產品帶到世界各地,打出一張張“浙江製造”的名片,也為中國經濟的世界一體化作出了貢獻。去年十月,黃雲豐專門和謝高華一起合影,那時的謝高華精神尚好,走動還很便利,還可以和他聊天。

近些年的謝高華,時常掛在嘴邊的就是:謝謝,謝謝你們。人們給予他太多的歡笑、熱情,他報以感激,每一年他都樂意為市民志願寫春聯,每一個拜訪他的人,他都報以微笑、熱誠,他似乎忘了過去歲月裡的力排眾議、勇敢擔當,將功勞歸功於時代和人民,但啟航者的勇氣、無畏,總會給人以激勵。

謝高華老書記的經歷告訴我們,任何時代,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都是無言的豐碑、有形的功績。

特寫|傳奇謝高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