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传奇谢高华

每一个传说都起始于不容易,我们记录谢高华,就是在记录伟大时代的星火传奇。


文|《浙商》全媒体资深记者 胡俊翔


10月23日下午,“改革先锋”、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催生培育者谢高华去世,享年88岁。我们都知道人老不以筋骨为能,一朝相见,不意之间,也许就是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但对于那些点燃火柴的人,我们只是希望这样的日子来的再远一些,最好,远得让我们的怅惘多过悲伤,荣光足以告慰。

《浙商》杂志总编辑臧铯说,谢高华的传奇是人们对于改革者勇气与担当的反复摩梭和无限敬意,“今夜,将会有很多人无眠,多少感概翻涌在心间。”改革开放步过40年年轮,花开花落,花落花开,风云聚会成相忆,无数当时鲜活的首创先锋慢慢成为让人铭记的名字,书写的丰碑,其中的曲折变换或是悲酸经历,却慢慢的埋没,不再说起。

每一个传说都起始于不容易,我们记录谢高华,就是在记录伟大时代的星火传奇。


特写|传奇谢高华


听到谢高华去世的消息,冯爱倩撕心痛哭,无法言语。在她心中,谢高华一直是个非常朴实、非常低调的好书记。今年79岁的冯爱倩是当年义乌众多商户中的一员,也是义乌小商品市场发展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她与谢高华近40年友谊更难能可贵。“我与谢高华已兄妹相称已40年,我的女儿至今都喊他舅舅。”冯爱倩接受《浙商》杂志记者采访时说,“他最常对我们说的话就是‘好好做人、好好工作,尽可能地去为人民服务、奉献。’”

1982年5月,调任义乌县县委书记刚一个月的谢高华,就被冯爱倩堵在了县政府旁边的理发店里,她责问谢高华说:“你就是新来的谢高华书记吗?我们做点小买卖,养家糊口,政府为什么赶我们?”

这也是义乌流传最久的谢高华与商贩冯爱倩著名的小商品买卖争论。这场争论换来了谢高华的允诺:“你先去摆好了,我会告诉有关部门不来赶你。”

争吵事件以后,谢高华和县委班子用了四五个月的时间,对义乌进行调查研究。往后发生的一切便十分明朗。1982年8月25日,由义乌县政府、稠城镇、义乌县工商局城阳工商所三级部门成立的“稠城镇整顿市场领导小组”下发了“一号通告”,宣布将于当年9月5日起,正式开放“小商品市场”,一个在稠城镇湖清门,另一个在廿三里镇。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由此诞生。

当1982年9月5日湖清门稠城镇小百货市场正式开业的时候,没有锣鼓喧天,没有彩旗飘飘,没有领导在现场露面。数以百计的商户在露天的场地里默默摆着摊,彼此心照不宣。

就这样,义乌小商品市场在禁忌中摸索着前行,经历了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从手摇拨浪鼓走街串巷的“鸡毛换糖”,到如今各国商家云集的国际性小商品集散中心,义乌历近40年的发展,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典型样本。

喝水不忘掘井人,更何况,在当时的情境下谁也无法预料这口井到底能存在多久。谢高华自己曾说:“在当时还没有明确关于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具体规定出台的情况下,县委县政府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义乌的实际出发,敢于承担风险,允许个体经济,开放小商品市场,这不是哪位领导者的功劳,而是义乌人民从祖先那儿继承的血脉里就有一股敢为天下先、敢说实话办实事的精神所致!”

临危不惧,功成不居,是谓大丈夫也。

谢高华在浙商心中有着很高的威望。这种威望不仅在于他开启了义乌小商品市场时代,更在于他能为浙商担当的品格与平易近人的性格。


其实,拦住谢高华的不止一个冯爱倩,何海美也曾这样做,当时她和一些小商贩的尼龙袜被有关部门给没收了,大家怂恿她去找领导。二十多天后,何海美接到通知去义乌工人影剧院开会,全县所有领导包括乡镇干部都在,很多经营户也都去了。会场上,谢高华说:“只要他们(经营户)通过辛勤劳动挣钱,都是光荣的,我们要支持他们,如果谁要搞他们,我知道的话,我就处理谁。”

“他讲得非常好,意味着我们可以正大光明地做生意了。”何海美说,谢高华讲完后大家都在鼓掌,“我没有鼓掌,我的眼泪刷地流下来。”每每和人说起这些,何海美依然会红了眼眶,对于当时的她来说,这是说到心坎上的暖话、贴己话。

当小商品市场如雨后春笋般疯长的时候,国营、集体企业独揽的局面被打破,导致国营、集体商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质疑声随之而来:“谢高华不关心国营和集体经济,只关心个体经济。”回忆起当年谢高华面临多面重压,当时在县委办公室做秘书兼报道工作的杨守春说:“面对质疑之声,谢书记干脆利落地回了一句话‘你有本事开,没有本事就关门,大家跟老百姓一起公平竞争做生意’,一下子让对方毫无辩驳之力。”

诸暨浙商赵林中接受《浙商》杂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令人尊敬的谢老书记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改革开放的代名词。谢老书记代表了一种思想、一种方向和一种精神,我们要学习、要传承,要把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也正由于谢高华为民担当的精神,赢得了浙商的尊重与崇敬。2007年10月20日,谢高华照例去义乌参加小商品博览会。在高速公路义乌出口,他被眼前的一幕震撼了。107辆奔驰轿车一字排开,车身上统一贴着“饮水思源”字样,并打出“谢天谢地谢高华”的横幅。这些轿车的司机都是义乌小商品市场的老板,他们富起来后,以这样的形式来感念“老书记”。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经过大风大浪的谢高华看到这样的场面,流泪了,他说:“义乌市场不是我脑子凭空想出来的,而是义乌人民创造出来的。”

谢高华担任义乌县委书记只有短短两年8个月时间,这短短两年八个月时间赢得了身前身后诸多的光环与荣誉。但梳理谢高华的工作经历与人际交往,围绕他一生都没有变化的其实就是朴素的一句话: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人民服务。

浙商博物馆馆长杨轶清接受《浙商》杂志记者采访时说:“谢高华催生义乌小商品市场这一壮举充分体现了将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与尊重市场规律相结合,如果焦裕禄是改革开放前全国县委书记的榜样,那么谢高华就是改革开放后全国县委书记的榜样。”


去过谢高华家里的人都知道,进他家门不用换鞋。谢高华说,这是他的规矩,“我自己也是农民出身。”谢高华有很多农民朋友,他们时常来看他,进门脱鞋,非常的麻烦。谢高华出生于1931年,父母喊他“叫花子”,贱名易养,后来被推荐与干部学校学习时他自己按照谐音改成了高华。

他曾被关牛棚5年,最终阅读了很多哲学书,尤其是《实践论》,教会他一切工作不能脱离实际。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他总是在实地调查,多数的时间都在田间地头,他也敢于担责,只要能够为人民群众解决难题。在衢州任职时,他说,农民的橘子哪里价高卖哪里,你们不要怕,只管种;80年代,衢州饲料公司的毛利率达40%以上,超过了当时国家规定的商品毛利率11%,此事当即被列为全省物价系统一个反面典型,饲料公司不得不停产,他说:继续干,有问题我来负责;在义乌,他说,“开放义乌小商品市场,出了问题我负责,我宁可不要乌纱帽!”;1989年8月,渠首枢纽工程举行开工典礼。57岁的谢高华竟然泪光晶莹。他对着话筒激动地说:“有生之年,我要同大家一起为工程建设作最后冲刺。退休也要退在工地上!”

如此谢高华,在当时,总会引发各种议论。他曾被人民日报点名多次,赞誉也有,反面典型也有,他也曾被省里通报多次,但每一次都显现出人民得利的结果。是非争议,这都不是谢高华在意的,在他眼里,只要符合中央的大方向,有利于发展、有益于群众,任何事都值得去做。谢高华的小儿子谢建彪曾在父亲退休后问过他一个问题:当年到底凭什么作出开放市场的决策?谢高华的回答是:一靠调查,二是吃透了中央的精神原则。

也曾有记者问他:当年您拍板开放小商品市场,做这个决定的时候,您怕过吗?谢高华回答:“说不怕也是有点怕的,我也想到过被免职,但是,我就想为老百姓办点事,让老百姓有饭吃,让老百姓有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免掉就免掉,有责任我负责。我是长工出身,大不了回家种田。但我还是相信党,相信人民。”

晚年的谢高华,结交了很多的朋友,多数是慕名而来的浙商和过往工作交集来往的同事。他们谈起最多也都是那段流金岁月里的细节与感触。

退休后的每一年,谢高华都会参加义乌小商品博览会。小商品的海洋,购物者的天堂,或许谢高华自己也没有想到,当初只是放开一个小商品市场,义乌人民还给他一个外贸经济的奇迹。安哥拉浙江总商会会长、幸运人集团董事长黄云丰接受《浙商》杂志记者采访时说:“没有谢高华,就没有我们海外侨商的历史性机遇。”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义乌人,伴随着义乌小商品城的发展壮大,很多人都跟黄云丰一样通过创业致富了。也正是因为义乌小商品城的壮大,改革开放后,让越来越多的浙江人走出国门,把义乌小商品卖到了世界各地,浙江华侨华人在海外创业生活,把浙江产品带到世界各地,打出一张张“浙江制造”的名片,也为中国经济的世界一体化作出了贡献。去年十月,黄云丰专门和谢高华一起合影,那时的谢高华精神尚好,走动还很便利,还可以和他聊天。

近些年的谢高华,时常挂在嘴边的就是:谢谢,谢谢你们。人们给予他太多的欢笑、热情,他报以感激,每一年他都乐意为市民志愿写春联,每一个拜访他的人,他都报以微笑、热诚,他似乎忘了过去岁月里的力排众议、勇敢担当,将功劳归功于时代和人民,但启航者的勇气、无畏,总会给人以激励。

谢高华老书记的经历告诉我们,任何时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都是无言的丰碑、有形的功绩。

特写|传奇谢高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