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長大後和父母不親,中間經歷過什麼,家長多是“咎由自取”

孩子在父母的心裡佔據著重要的位置,父母非常在意孩子對自己的態度,如果孩子跟自己不親近,家長會覺得心裡很難受。

雙胞胎姐妹長大與父母一“遠”一“近”,姐姐拒絕回家

安安與靜靜是一對雙胞胎姐妹,安安是姐姐,靜靜是妹妹。從小,父母就和安安說要讓著妹妹,因為妹妹比她小,而且有什麼好的東西,先讓靜靜挑,然後才輪到安安。

安安表現得很文靜也很聽話,但是靜靜卻和安安相反,父母的眼光都放到了靜靜身上,而忽略了安安,他們覺得安安比較懂事,不需要太操心。

孩子長大後和父母不親,中間經歷過什麼,家長多是“咎由自取”

大學的時候,安安報了一所特別遠的大學,而靜靜則報了本市的大學。

從上大學開始,安安幾乎不回家,而靜靜則因為離家近,是家裡的“常客”。

大學畢業後,安安在外面找了工作,沒有必要幾乎不回家,給父母也不怎麼打電話,而靜靜的工作就在老家,天天和父母在一起。

日子久了,安安出現的次數越來越少,父母突然很思念安安,打電話讓她回來,並表示能給她找更好的工作,卻被安安直接拒絕了。

父母嘆氣說女兒和自己不親了,語氣難過。靜靜看見父母憂慮,於是撥通了姐姐的電話,問姐姐為什麼不回家,安安卻說她自由習慣了,家裡有她沒她都一樣沒,父母有靜靜就可以了,自己是個無關緊要的人。

靜靜把姐姐的話轉述給父母,父母開始後悔,沒有在小時候多注意安安。

孩子長大後和父母不親,中間經歷過什麼,家長多是“咎由自取”

其實那些長大後跟父母不親的孩子,原因不能全部歸咎到孩子身上,有些父母自己在養育過程中做得不到位,傷了孩子的心,才導致如此。

長大後跟父母關係疏遠的孩子,中間經歷了什麼,家長多是“咎由自取”

1:得不到關注被遺忘的的孩子

就如同文中的安安一樣,父母從小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妹妹身上,從而忽略了自己。這樣長久下來,雖然有的孩子表面看不出什麼,但早就傷了心,長期缺少關懷的他們,內心早就跟父母隔絕了一道屏障,所以長大了自然是跟父母不親的。

雖說多子女家庭“一碗水端平”很難做到,總會有偏愛的孩子,但是也要適當地講究公平,如果其中有的孩子一直安靜,忍讓,不要覺得他非常懂事,或許他只是習慣了你的忽視,慢慢地,他會離你越來越遠。

父母小時候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懷,所以也別期望孩子長大後能和自己親近。

孩子長大後和父母不親,中間經歷過什麼,家長多是“咎由自取”

2:父母太強勢,嚴重壓抑孩子

有的父母性格強勢,對於孩子嚴格要求,並用一句“為你好”堵住了孩子所有辯駁的語言,孩子感覺壓力很大,遠離父母是一種減壓的好方式。

還有的父母因為強勢對孩子不夠尊敬,什麼事不經過孩子同意就給孩子做決定,讓孩子覺得沒有自主“選擇權”,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也會跟自己的父母疏遠。

3:父母的習慣不好,或者父母一方有暴力傾向

有些孩子長大後想逃離父母,是因為父母的某些習慣不好,讓其厭惡,比如抽菸,酗酒等。還有些孩子是因為家庭暴力,孩子不願意回到那個充滿暴力的環境,那樣的環境不安全,反而遠離是對自己最好的保護。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做好哪些,孩子長大後才會跟自己親

1:平等公平,至少表面不偏不倚

如今二胎家庭頗多,父母處理兩個孩子之間發生的問題,要盡力做到平等公平,不要讓孩子覺得家長偏心其中任何一方。當然這也做很難,但至少表面上要顯得不偏不倚。

孩子長大後和父母不親,中間經歷過什麼,家長多是“咎由自取”

2:家庭氛圍友愛,父母孩子之間相互尊敬

一個溫暖的家庭環境才能讓孩子感覺到安全和可靠,父母彼此之間,父母和孩子之間,都要相互尊敬和理解,這樣,家庭氛圍才能融洽,而孩子才能在這種融洽的氛圍內感受到關愛,更希望永遠和爸爸媽媽呆在一起。

對於孩子和家長之間的關係,你是怎麼看的呢?你認為在生活中怎樣做才能讓孩子和自己親近呢?歡迎在下方留言區說出你的看法。如果你喜歡本文,就請點贊或者分享吧。我是豆寶奶奶,擁有豐富的育兒經驗,你想了解更多的話,請關注我吧。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