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古董”的掛曆

成為“古董”的掛曆

如果現在還能在誰家的牆上看到掛著本掛曆,那真是要被驚歎為“古董”了。就在二三十年前,掛曆是樣時髦玩意兒。許多老上海家裡還會同時掛好幾本,它不單是有指示日期的作用,還承擔了一定的裝飾功能。圖樣不同、形狀不同(有的寬一點,有的窄一點)、紙質不同,都能是掛上牆展示的理由。在不同的房間,比如客廳、臥室,也可以分別掛上一本。當然,這是在數量很充裕的情況下,在更早的時候,掛曆可算是稀有物品。

成为“古董”的挂历
成为“古董”的挂历

古羅馬“討債本”和中國灶畫

無論是風行一時的掛曆還是赫赫有名的老上海月份牌,大家知道它們的功能都是顯示一整年確切的日期,起到提醒、計日的作用的。不過探究它的歷史,卻是別有趣味。

“討債本”

相傳在古羅馬時代,社會上有一種專門從事放債業務的人,按月去向借債者收取利息。為方便起見,他們將何月何日某人該還的債和該付的息都記在一個本子上,俗稱“討債本”。

因為這種本子是以月為單位,按日期排列,附有記事欄,其記事方法簡便明瞭,漸漸地被其他行業所借鑑。後來,由於人們計時的需要,“討債本”逐漸變成了每月一張的“月份牌”,並固定下來成為商品。

在中國,也不是完全找不到掛曆發展的影子。古時,祭灶算是一種很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周代七種祭祀,其中就有祭灶,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每逢臘月23或24日,家家戶戶都買張灶畫掛在灶前,有時候也會貼上,然後在前面點燃紅燭和香,擺上供品拜灶神。

成为“古董”的挂历

民間灶畫展覽

掛灶畫始於明代,當時民間年畫興起,形式很豐富,包括掛於室內的有四條屏、單幅和斗方等;貼於門左右的有門神;掛或者貼於門楣的有門箋;其中在灶前的就是灶畫。

灶畫,通常用木版水印敷彩描金而成,畫面為幔帳開啟中間,端坐著灶王爺和灶王奶奶,腦後分別有紅、綠靈光,左右配有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批“一家之主”。有的畫的下半截印著農曆二十四節令,有的印著十二個月的月曆。這與現在見到的掛曆就有幾分相似了。

從美女月份牌到掛曆

19世紀末,一些歐洲的商人為了擴大其商品的影響,在“月份牌”上下了功夫,把一些名畫,主要是以劇照為主要內容的畫作融入“月份牌”上,開始出現了“美女”和“商品”合照的商品廣告圖。為使廣告內容醒目和方便大家觀賞,就懸掛在牆壁上,這時單張掛歷也就產生了。

成为“古董”的挂历

大昌煙公司月份牌

當時,由於上海、廣州等沿海城市是中國通商口岸,受西方的影響,上海最早出現“月份牌”。但是,由於傳統文化不同,外國的洋畫(特別是美女圖)很難為中國人所接受。然而,這並沒有難倒中國商人。

成为“古董”的挂历

1883年上海太古洋行職員合影,最右是出生在上海的美籍人士晏爾吉

1884年,時任香港英商太古洋行的買辦莫藻泉結合中國人的傳統習慣,推出一種類似海報廣告式的“月份牌”,內容多為花卉、吉祥人物、福、祿、壽、喜、中國古代天官賜福、迎春接福及仕女圖等。規定凡購買他的商品,便可得到一幅“月份牌”。他的商品也因此備受歡迎。後來,許多廠商競相印製免費贈送“月份牌”,並不斷改進形式。

成为“古董”的挂历

20世紀30年代的月份牌廣告畫

成为“古董”的挂历

在年頭歲尾,上海不少大報館也印製月份牌送給訂戶,比如《中外日報》館印的這張上有龍的圖案,兩邊畫了歷史人物形象

直到一位叫鄭曼陀的畫家出現後,中國的月曆牌開始慢慢轉化成掛曆。

鄭曼陀和擦筆法

相傳,鄭曼陀出生在杭州,從小眼睛有疾,但他天賦過人,在杭州時把傳統人物技法與從書本中學來的水彩技法結合起來,慢慢地形成了一種新畫法——擦筆水彩法。

成为“古董”的挂历

鄭曼陀

1914年,年輕的鄭曼陀到上海來闖蕩。當時仕女畫已很風行,他在自己的擦筆畫上敷上水彩,畫了四張仕女畫掛在上海南京西路“張園”,結果被中法藥房的老闆黃楚九相中,用作藥房廣告。

成为“古董”的挂历

鄭曼陀所繪仕女圖

擦筆水彩畫法,就是在傳統線描的基礎上淡化線條,以炭精粉(一種碳粉末,畫出的畫不褪色)擦出圖像的明暗變化,然後用水彩層層渲染,讓它既像照片又不是照片,而畫中女性面容白裡透紅、光潔細膩,產生豐潤明淨的肌膚效果和逼真的衣飾質感。

另有一位南洋菸草公司的上層人士潘達微注意到鄭曼陀。此人與嶺南畫派一代宗師高劍父相識,經潘的介紹,鄭曼陀認識了高劍父。

當時,高劍父在上海活動時以革新國畫而著稱,並提議對“月份牌”進行改革。鄭曼陀於是將月曆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並在1914年由上海市美術館印行。這就是現代掛曆的雛形,沒想到大受歡迎。後來經過不斷改進,掛曆開始從上海風靡全國。

與大眾文化生活息息相關

真正現代掛曆在中國成型於1938年,那是6K道林紙(6開,大約是36cm×39cm大小)橫幅式彩色膠印的12張一套齊白石作品。從1月到11月逐月畫的應時花卉,有趣的是12月那幅用焦墨畫的一隻燭臺,臺上是一段以諧音象徵臘月的正在燃燒的紅蠟燭,燭臺右側蹲著一隻栩栩如生昂首翹尾作凝視狀的小老鼠,並題字“不為人見豈為偷”。全套12張每張畫旁都印著當月月曆。

成为“古董”的挂历

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人民日報、各美術畫報社出版的掛曆多以贈送為主。這一時期的掛曆多以領袖、樣板戲為題材。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掛曆開始真正進入普通百姓的生活中。

成为“古董”的挂历

1981年,街頭圍觀掛曆的人們

進入上世紀80年代以來,掛曆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掛曆形式也開始發生變化,發行量逐年增加。1985年至1990年是掛曆的鼎盛時期。由於當時的居室裝潢都很簡單,掛曆成為重要的裝飾品,美女、汽車、名人字畫、自然風光乃至人體藝術一時間大行其道,過年送掛曆形成風潮。

成为“古董”的挂历

過年送掛曆形成風潮

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那幾年時間裡,掛曆成了城市家庭中不可缺少的物件,它就像一個符號一樣,佔據著城市人家中客廳最顯著的位置。那時每年進入11月份,就能看到人們互相送掛曆的情形,張三送給李四一本,李四再送給王五一本,送掛曆成為當時人際交往的方式。

成为“古董”的挂历

掛曆封面

這樣的情形是經歷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人都記憶猶新的。改革開放初,掛曆成為一種十分新鮮的東西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印刷精美,什麼成就攝影、祖國風光、古代山水畫、電影劇照、明星照片等。一本12張彩圖的掛曆是每個家庭中鄰里或客人新年時相互翻閱欣賞的主要物品。

一位在企業裡做宣傳工作的老上海說:“起初,只有那些有地位的人才能擁有一本掛曆,相對於當時人的收入水平來說,掛曆的價格是很貴的,每本在四五十元錢。但是,那些有地位的人家裡的掛曆並不是自己買的,而是別人送的。當時一些企業年底也買一些掛曆送禮,送的人把它當成一份厚禮,收的人也能在心裡掂量出這份禮的分量。”

到上世紀90年代末,掛曆的風潮漸漸退去。不過上了年紀的人還是喜歡用它,在上面做個標記,記個事,總覺得還是方便。

(綜合:中國網,“一本正經說歷史”公眾號)

成为“古董”的挂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