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族還是正統?從李存勖殺叔平亂來看,沙陀與唐室的最後一次融合

引言:

後梁開平二年,河東方面仍以天佑五年為號,以示唐嗣未絕,元日甫過,晉陽城之內卻沒有絲毫喜慶之意,晉王李克用的黯然離世,使得整個河東軍府陷入了一片哀慟之中,新王李存勖雖然按照先王遺志繼承了王位,然而一股不易覺察的暗流,此刻卻正在河東軍府之內潛流暗行,伺機準備給這個脆弱的軍府一次最致命的打擊。

異族還是正統?從李存勖殺叔平亂來看,沙陀與唐室的最後一次融合

晉王李存勖即位時比較年輕

而這股潛流的策劃者,竟是不久前還竭力宣稱要輔佐新王的李存勖叔父——李克寧,時任管內蕃漢馬步都知兵馬使,也是此時河東軍府軍權的實際控制人。

在權力面前,父子相殘尚且難免,更何況叔侄,然而河東軍府的這次內亂,卻不僅僅只是因為權力的誘惑這麼簡單,其背後還有著更為深層的原因。

讓我們一起撥開歷史的迷霧,來看一看在這場血腥事變的帷幕之後,到底隱匿了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河東軍府的危機:

一、 潞州危在旦夕,河東未來局面堪憂

晉王李克用臨終前一定是滿懷憂慮的,因為此刻整個河東府正處在巨大的軍事危機之中,河東的屏藩重鎮——潞州城,此時已經被後梁軍隊圍困將近一年了。

儘管河東派出的援軍與後梁軍隊激戰不已,卻始終難以擊退圍困潞州的梁軍,而城內的晉軍現下是個什麼情況,軍府卻對此一無所知。

異族還是正統?從李存勖殺叔平亂來看,沙陀與唐室的最後一次融合

河東軍李嗣昭困守潞州城已經快一年了

晉王謂存勖曰:“嗣昭厄於重圍,吾不及見矣。俟葬畢,汝與德威輩速竭力救之!”——《資治通鑑》

異族還是正統?從李存勖殺叔平亂來看,沙陀與唐室的最後一次融合

李克用臨終前念念不忘的是潞州城安危

晉王李克用臨終前對李存勖始終唸叨不已的就是這個潞州城,因為此地乃河東的屏藩重鎮,潞州一旦失守,河東便不得不面臨生死存亡的考驗。

異族還是正統?從李存勖殺叔平亂來看,沙陀與唐室的最後一次融合

潞州若失去,則河東只有剩一地抗衡後梁

戰爭的陰霾籠罩在所有晉陽城人們的心頭之上,後梁軍隊的兇猛、狠厲他們都是見過的,晉陽城也曾見證過,而且那次後梁軍隊留給他們的印象實在是太深刻了。

辛酉,汴軍圍晉陽,營於晉祠,攻其西門。……克用晝夜乘城,不得寢食。召諸將議保雲州。——《資治通鑑》

於是班退。天覆中,周德威為汴軍所敗,三軍潰散,汴軍乘我,晉王危懼,與李存信議,欲出保雲州。——《舊五代史》

異族還是正統?從李存勖殺叔平亂來看,沙陀與唐室的最後一次融合

天覆年間的攻城,打的李克用差點棄城逃跑

天覆年間,潞州城陷落之後,河東就陷入了步步維艱的局面,後梁軍的部隊甚至一度圍攻到晉陽城下,當年李克用等人差點選擇棄城逃亡,若非天氣等原因,後梁軍隊被迫撤離,當年的河東軍府恐怕早就不復存在了。

現下,潞州城被後梁軍重重圍困,而河東派去的援軍卻始終不能打開一個明朗的局面,潞州城失陷的可能性正在不斷增加,悲觀的情緒籠罩在河東軍府人眾的心頭之上,黯淡的前途,使得軍府之內開始人心思動。

在生死存亡的壓力之下,河東軍府內的高層們也開始思索著未來的前途,包括嗣主李存勖和其叔父李克寧,然而兩人的思路卻並不在一個方向之上,反而有點南轅北轍的意味。

二、 沙陀貴族還是唐朝宗室?李存勖和李克寧的分歧

李克用死後,河東軍方第一號人物便是李克用得三弟李克寧,李克寧不僅是嗣主李存勖的親叔父,其本身的軍事資歷、部族威望也非他人可比。

初從起雲中……後從達靼入關,逐黃寇。凡徵行無不衛從,於昆弟之間,最推仁孝,小心恭謹,武皇尤友愛之。——《舊五代史》

從李克用雲中起事,到逃亡韃靼部落,再到河東府的崛起和衰落,幾經起伏,李克寧從未離開其兄,作為李克用的最信任的人,其也是如今沙陀部族最為崇敬的首領。

異族還是正統?從李存勖殺叔平亂來看,沙陀與唐室的最後一次融合

李克用考慮的是整個沙陀族的命運

作為李克用的族弟,他曾經無條件支持自己的兄長,支持著其爭奪天下的夢想,因為這個夢想也是沙陀人的希望,然而如今唐朝都滅亡了,附近的藩鎮,除了東面的劉仁恭外,就只剩下自己還在苦苦支撐,為的就是堅持那個虛無的唐庭宗室的名頭,犯得著為這個自取滅亡嗎?沙族陀的命運就這樣要走到盡頭嗎?

李克寧不甘心,他想讓部族繼續發展下去,好好活下去。

十三習《春秋》,手自繕寫,略通大義。——《舊五代史》

異族還是正統?從李存勖殺叔平亂來看,沙陀與唐室的最後一次融合

李存勖從小學的可是春秋文化課,跟打殺不一樣

而李存勖卻不是這麼認為,他是一個有文化的人,在梁晉爭霸之時,我們很少能夠看到李存勖的身影,因為他一直都留在晉陽城內學習,相比李克用的那些馳騁沙場的義子們,李存勖一直被當做嗣主培養,從小學的也都是君臣大義,在他的眼裡自己可不算是沙陀人,他是大唐的皇室成員,宗室分支的子弟。

帝因啟曰:“夫盛衰有常理,禍福系神道。家世三代,盡忠王室,勢窮力屈,無所愧心——《舊五代史》

沙陀人從李存勖的爺爺那一輩就因為戰功賜封宗室分支,這個名分成為了李克用一族最為珍惜和看重的東西,在李存勖這一輩看來,自己就是大唐的人,與滅唐的朱溫逆賊勢不兩立,根本沒有和解的可能,雙方只有你死我活,沒有化干戈為玉帛的可能。

這個侄兒呀,咱爺兒們談不攏啊,李克寧很鬱悶,但他很快就有了辦法,因為這個河東府,如今還是自己說了算的,自己有實權。

三、 幼主還是叔父?君權與軍權的失衡

天祐初,授內外都制置、管內蕃漢都知兵馬使、檢校太保,充振武節度使,凡軍政皆決於克寧。——《舊五代史》

李克寧掌握著河東軍府的實權,這讓李存勖感到很尷尬,自己當上了晉王,然而軍府之內的事情自己卻說了不算,那些軍將們聽從的還是叔父的命令,而並非自己這個名義上的晉王,提線木偶的生活讓李存勖過得很鬱悶,也很壓抑。

最讓李存勖感到無力的是,河東軍府之內,支持自己叔父即位的,竟然還不在少數。

克寧久總兵柄,有次立之勢,時上黨圍未解,軍中以存勖年少,多竊議者,人情洶洶。存勖懼,以位讓克寧。——《資治通鑑》

衣服禮秩如嫡者六七輩,比之嗣王,年齒又長,各有部曲,朝夕聚謀,皆欲為亂。——《舊五代史》

異族還是正統?從李存勖殺叔平亂來看,沙陀與唐室的最後一次融合

沙陀軍府內的許多人都是沙陀部族

因為河東軍大多數人是沙陀部族,作為遊牧民族,父死子繼雖然理所應當,但兄死弟承也是一個非常合理、常見的現象,雖然沙陀上層漢化已久,但如今這個敏感時期,主少國疑,他人借題發揮,倒也能說得過去。

李克寧此刻的態度很曖昧,嘴上一副堅定支持侄兒的說辭,動作上卻沒有太多表現,如果他真的沒有想法的話,那些蠢蠢欲動的義子自然也不敢將對李存勖的不滿表現出來,在這個實權在握的“忠臣”叔父面前,誰還敢去找死蹦達蹦達。

在這種情況下,李存勖進行了一次試探,雖然最終李克寧的答覆很官方,但雙方都開始了心懷顧忌,一場暗鬥即將開始。

帝以軍府事讓季父,曰:“兒年幼稚,未通庶政,雖承遺命,恐未能彈壓。季父勳德俱高,眾情推伏,且請制置軍府,俟兒有立,聽季父處分。”——《舊五代史》

能讓李存勖說出這樣“客套”的話,可以看出當時的軍府局勢已經日漸激化,而李克寧此刻在想什麼呢,造反嗎?

不,軍權在自己手中,造不造反又有什麼區別呢,此刻,他在想和後梁進行談判。

李克寧的計劃

後梁執意滅晉,不過是因為晉軍打著堅持大唐正統旗號罷了,然而在李克寧等人看來,如今這個虛名給沙陀帶來了滅頂災難,再繼續堅持唐室正統,已經是個不切實際的選項了,現下能不能選擇一個折中的方案,雙方化干戈為玉帛呢?

比如說投降。

既然打定了主意,那接下來該怎麼運作呢?

李克寧的策劃,分三步走:

其實史書上對李克寧的行動記載的雖然簡單,但很清楚,步驟相當明瞭:

一、與後梁停戰。

晉王疽發於首,病篤,周德威等退屯亂柳。——《資治通鑑》

在李克用病重期間,能命令周德威的援軍退兵至亂柳待命的只有李克寧,而放棄救援潞州,為的就是自己與後梁留出談判餘地。

二、分裂河東,準備退回沙陀最初勢力區域

請授己雲州節度使,割蔚、朔、應三州為屬郡,帝悉俞允,然知其陰禍有日矣。——《舊五代史》

李克寧要領軍撤回北面之地,要知道李克用當初率領部眾起事之地便是雲州,蔚、朔三州,三州地處塞外與河東交接之地,與塞外部族交通便利,地靠沙陀人東歸大唐後一直生存繁衍之地。

異族還是正統?從李存勖殺叔平亂來看,沙陀與唐室的最後一次融合

三州在河東道最北面,再向北就是大漠之地

李克用他們最初的理想也就是佔有這幾個地方,只是時事變幻,唐廷歷經黃巢之亂後,才最終使得沙陀人能夠入主河東之地,李克寧此時的想法就是,時局不利,能夠全身而退,回到最初之地,保全沙陀部族實力,也還不賴。

三、 準備談判的條件,用嫂、侄作禮

敬鎔告貞簡太后曰:“存顥與管內太保陰圖叛亂,俟嗣王過其第即擒之,並太后子母,欲送於汴州。竊發有日矣。”——《舊五代史》

李克寧派人積極與後梁聯絡,並準備用李存勖和曹太后的生命為代價,來換取沙陀與後梁的和平,雖然在世人看來,這傢伙不地道,坑自己的嫂子和侄子。

但李克寧覺得自己做的沒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自己兄長的老婆、兒子那麼多,損失一個兒子,換來所有人的生存,還是值得的。

異族還是正統?從李存勖殺叔平亂來看,沙陀與唐室的最後一次融合

比起滅族,李克寧更希望能夠活下去

但他忘了,李存勖畢竟也是有選擇權的,他的選擇就是活著,為此他找到了一個人,這個人也是他現下唯一能夠依靠的了。

這個人就是張承業,一個宦官。

大唐最後的記憶,銘刻在一個宦官身上

作為大唐河東軍監軍,從正統的角度來說,即便是李克用在的時候,深抓思想建設的監軍也應該是河東的一哥。

異族還是正統?從李存勖殺叔平亂來看,沙陀與唐室的最後一次融合

張承業是支持李存勖的

但現下令人尷尬的是,他的上級組織——唐朝朝廷,已經滅亡了,因此其的身份現在很尷尬,在沙陀人主導的軍府之內,倘若一旦大家失去了唐室正統的理念,自己也就立刻失去了立足之地。

因此當李存勖找到自己的時候,張承業壓根就沒有絲毫猶豫,他立即答應了這個年青人,咱們這次一定要幹把大的,幹掉你叔叔。

承業曰:“臣受命先王,言猶在耳。存顥輩欲以太原降賊,王欲何路求生?不即誅除,亡無日矣。”——《舊五代史》

張承業選擇無條件支持李存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張承業看來李存勖的這個王位是大唐宗室所賜,其先人因功列入唐廷宗冊,成為大唐皇室的分支,是大唐的皇族,父死子繼,是正常的流程,你來個兄終弟繼,算哪門子事情?這不就是典型的亂臣賊子嗎?必須滅了!

張承業此番不僅僅是支持李存勖尋求生路,也是支持河東軍府繼續堅持唐室不絕的理念,這裡是大唐的軍府,不是沙陀的軍府,你李克寧想撂擔子不幹了,哪兒那麼容易!

殺叔上位,思想的最終融合

乃召李存璋、吳琪及假子李存敬、吳璋及假子李存敬、長直軍使朱守殷,使陰為之備。壬戌,置酒會諸將於府舍,伏甲執克寧、存顥於座。晉王流涕數之曰:“兒向以軍府讓叔父,叔父不取。今事已定,奈何復為此謀,忍以吾母子遺仇讎乎!”克寧曰:“此皆讒人交構,夫復何言!”是日,殺克寧及存顥。——《資治通鑑》

和歷史上的老套路一樣,主角們擺下鴻門宴,專等無心人。在張承業等人的幫助下,親近王室的將領大臣們最終設了一個局,將李克寧等人一舉擒拿下來,史書上雖然寥寥數筆,記載很簡單,但其過程一定很精彩。

異族還是正統?從李存勖殺叔平亂來看,沙陀與唐室的最後一次融合

李克寧等人最終被拿下

這場叔侄之爭,最終以叔父獻上頭顱,侄兒踏著叔父的鮮血上位,落下了帷幕, 在李存勖下令斬殺叔父的之時,他也將自己沙陀人的身份進行了一次徹底辨析,將自己的沙陀身份與唐宗親進行了最後一次融合,從此再沒有沙陀李姓,而只有宗親李氏。

自此,他身上不再有朱邪氏沙陀的烙印,他是大唐李姓的晉王,是大唐王室分支的正統之一,在唐廷滅亡、皇室子孫被屠滅幾盡的情況下,誰還能夠比自己更有資格來承接天運?

因此,自己接下來必須堅持和後梁死磕!

五月辛未朔,晨霧晦暝,帝率親軍伏三垂崗下。詰旦,天覆昏霧,進軍直抵夾城。時李嗣源總帳下親軍攻東北隅;李存璋、王霸率丁夫燒寨,劚夾城為二道;周德威、李存審各分道進攻,軍士鼓譟,三道齊進。李嗣源壞夾城東北隅,率先掩擊,梁軍大恐,南向而奔,投戈委甲,噎塞行路,斬萬餘級,獲其將副招討使符道昭洎大將三百人,芻粟百萬。梁招討使康懷英得百餘騎,出天井關而遁。

梁祖聞其敗也,既懼而嘆曰:“生子當如是,李氏不亡矣!吾家諸子乃豚犬爾。”——《舊五代史》

結論:河東軍府的內亂,從表面看上去是軍府內叔侄權力之爭,其實深層次是沙陀貴族勢力思想與李姓王族思想的激烈衝突,通過這次血腥的鎮壓,李存勖為首的沙陀統治者們,徹底將自身的認同感,融入到了唐室宗親之中,自此沙陀漢化徹底完成,而之後的後唐之所以被世人視為正統,也多源於其自身的融合努力。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