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吸引长线资金入市又有大动作了……

据说,吸引长线资金入市又有大动作了……

尽管24日继续震荡走弱。以银行为首的金融股护盘也最终未能挽救沪指和深成指极度微弱的收绿(沪指跌0.7个点、0.02%;深成指跌12个点、0.13%),但创业板指和中小板指微弱收红。尤其是特斯拉概念、天然气板块和鸡肉概念等的大涨(虽然不确定持续性),至少让市场看不起来不必太过悲观了。

此外,十九届四中全会将与10月28日至31日在北京召开的消息,也在强化市场对政策维稳的诉求。

因此,这让政策面上仍然有空间延续此前三天两次重磅会议的节奏,依然在按部就班地部署“如何吸引长期资金进入股市”的问题。

24日的盘后,一个吸引长期资金入市的重磅消息出来了——《中国经营报》报道称,有鉴于一直以来A股市场谈“减持”色变,而近期“减持”再度成为导致A股股价下跌的高频热词——据Wind数据统计,截止到10月23日,2019年A股已完成减持240亿股,总市值超2550亿元,已远超过2018年全年的1952亿元,刷新了2016年以来A股的年度减持纪录,同期,A股表现相当之差。

而更令人忧心的是,从2019年11月至2020年3月份,A股将有1541亿股集中解禁,以最新收盘价计算,解禁总市值将高达1.9万亿元之巨。考虑到今年来部分被热潮的概念股估值飙升,一旦遇上解禁,原始股东减持的概率较大。这也令投资者对未来数月的股市减持、失血更加忧虑。

因此,证监会有意对减持规则进行修订并已形成相关方案。

据悉,虽然证监会是否对减持规则已形成修订方案不得而知,但证监会围绕减持规则确实正在开展研究工作。最新思路是:该管的仍要继续从严,对该完善的要完善。

报道称,监管开展修正减持新规的研究工作的总目标是激发市场活力,促进资本形成,维护预期稳定——这一表述与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10月17日主持召开的私募股权和创投基金座谈会和21日主持的召开社保基金和部分保险机构负责人座谈会的会议精神一致。

在我看来,尽管关于修订减持新规的传闻还有待证监会正式确认,但从有关报道的细节来看,消息为真的概率较大。而且修订减持新规(再度强化对减持的限制)的思路,本身也符合自上周以来监管层再度开始重申的激活资本市场活力,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吸引长线资金入市的政策诉求。

据媒体报道,修订减持新规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实事求是、对现有制度一分为二进行分析;具体方式上要把握节奏、兼顾平衡,分类实施,进行差异化安排。

具体而言,可归纳为“三从严打击、两适度优化”。

三从严打击:其一,继续保持对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监高的减持严格限制;

其二,继续严格预披露制度,坚持要求持股5%以上股东和董监高遵守提前15个交易日的预披露,以及事中事后披露,保障中小股东优先交易权;

其三,依法从严打击减持过程中出现的“发布虚假信息掩护大股东高位套现”、“在不利信息发布前先行退出”等涉及信息披露违法违规、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违法违规行为。

而“两适度优化”主要体现在,完善再融资相关规则和关于创业投资基金股东减持相关规则。直白点说,就是一方面要适度放松参与再融资、IPO前投资的创投基金,私募基金及社保基金的限制,提升资金入市积极性,但另一方面,也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提供更加便捷、更为丰富的退出选择。

据介绍,如何在不对二级市场产生冲击的前提下进行规则的适度优化,也将是监管层着重考虑的问题。比如,适度放松协议转让限制,提高股份转让效率和市场流动性,通过更新迭代化解存量风险从而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提振市场信心等。

简单来说,新的减持新规一方面强化了对违法违规的高位套现或在不利信息发布前先行退出等的打击力度。但另一方面,也对2017年5月出台的被称为“史上最严”的减持新规(该份新规限制了减持比例和减持时间,通过拉长时间的方式来减缓重要股东减持对市场的冲击)进行了纠偏。其中对于创投属性的基金给予了更宽松、更有弹性、更便捷的减持退出选择。

分析指出,虽然2017年5月证监会发布了被称为“史上最严”的《上市公司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后,“清仓式减持、过桥式减持、精准减持”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但同时也被诟病设置了过多限制造成股东退出时间长,相较于全球可比市场偏紧,影响相关资金方参与的积极性。偏紧的减持制度存在的某些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问题开始显现。

因此,舆论开始转向认为:对减持限制适度放松,是有助于激发市场活力、增强流动性和股指上升的,长期来看是从根本上维护中小股东的利益的;且在“高利套现”、“割韭菜”高敏感的背景之下,“减持退出是股东的一项基本权利”这一事实不应被忽略。

在我看来,A股作为一个逐利场所,制度建设与钻制度空子的博弈,从来就是一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相互攻防战,矛与盾都在不断的寻找或弥补制度破绽。从以往的严厉减持新规来看,也并不可能根本杜绝实控人或大股东、董高监等高位套现的情况,这是在A股整体制度配套建设不足的情况下的必然现象。

所以,对于传闻监管层将结构性地调整修正对减持的有关规定,大概率未来会再次演化为对好的制度初衷的“钻空子”,但就股市的短中期而言,监管层改善股市环境的政策诉求还是会被投资者认可,而大概率在行情上有所表现。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