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时,竿梢为什么要入水?老钓手可不一定压水线

1.让主线中的风线入水,避免随风摆动

台钓的钓组有自身的特点,其主线与钓竿的长度基本是保持一致的。抛竿之后风线就浮在水面,水面有风时,风线会产生摆动或漂移,势必带动钓组漂移,容易形成走漂。为了避免走漂现象的发生,我们就要在抛竿后将风线压入水中,只要将竿稍部分入水就可压风线入水。这是竿稍入水的真正原因。

2.为了让风线趋于绷直状态

竿稍部分入水,可使被压进水中的风线趋于绷直的状态,便于提竿刺鱼时,提竿的力量能迅速传递到钩尖,准确及时地刺鱼,提高中鱼率。

竿稍入水的操作

1.错误的操作

操作熟练的人,首先是扬竿抛线,压竿入水,看起来很简单,一套动作衔接很顺利。但许多钓友容易将细节处理得不够好,在正常的情况下,他们容易将竿稍随意地压入水中,眼睛只盯着浮漂,手中持竿的动作却没有协调好,一不小心就让竿稍入水过多过深,那么在提竿的时候,提竿的力量就会受到水的阻力的影响,从而错过最佳提竿刺鱼的时机,甚至导致缠线伤线与跑鱼。

2.竿稍入水过深的影响

竿稍入水太深第一个影响就是,容易让风线与漂脚及水线形成反角,扬竿刺鱼就不能在第一时间进行。刺鱼的时间只要稍微延迟,机会就稍纵即逝,所以,想要快速中鱼,竿稍不可入水太深,太深,会有一种刺鱼的力度跟不上的感觉。

竿稍入水太深第二个影响就是,容易让浮漂的承受力过大,也容易伤线,人也吃力不讨好。一旦有了漂讯需要提竿,就会遇到较大的阻力,使扬竿刺鱼的瞬时爆发力受到了缓冲,变成了笨笨的拉力,这样简单的拉,就为跑鱼创造了机会。

哪些情况不需要压水线

对于在复杂的野河、野塘里钓鱼,可能会长满了很多水草、这种情况就不适合压水线。如果在有比较多水草的地方也压水线,就很容易缠绕鱼线,甚至挂到水草上面容易断线,断钩。

在水草比较多的地方钓鱼,传统钓更占优势,长竿短线比长竿长线更灵活,减少与水草的缠绕,可以把窝料和饵料送到十分精准的位置。

总结:钓无定法,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来决定,到底需不需要压水线。


为什么要压水线?传统钓组把钓线分为脑线、水线和风线三部分。脑线又称绑钩线、脚线、子线或坠下线,它指的是坠与钩之间的一部分钓线。从坠上到漂的那段钓线习惯称之为“水线”,是因为它垂直于水体之中。区别于水下和水上,人们把竿尖到漂悬空的那部分钓线称作“风线”,是因为它受风力影响有移动钓点之虞。

正是从这一点考虑,于是就有了台钓压水可阻止漂、钩移动的需要。“压水”的第二个作用是加快力的传送,即在扬竿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减少水对钓线的阻力,压水后,竿的指向和漂上线形成直线。而传统钓组是竿尖与风线成直角或钝角,并在漂与风线的衔接处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扬竿的腕臂之力达于竿尖是力的横向传递,折向于风线之力改为直传,再传于漂、线的前后两处衔接点,力又转了两个弯。经此三折不仅出现力的减弱,而且还在这三个折点上贻误了时间,这是传统钓组扬竿不及台钓利索的重要原因。

钓鱼时,竿梢为什么要入水?老钓手可不一定压水线

台钓压水后的“悬坠”钓组,扬竿之力直传于漂尾仅有一个折点,且因漂上与漂下线之间的夹角是一个钝角,力的损失远较直角为小。当然,我们也不否认台钓扬竿会在竿尖出水之时有一个事实上的折点,也会造成力的损失,但它仍然较传位钓组能更快地将力传于钩,这是不庸置疑的。

“压水”的第三个作用,是造成坠下双钩成跨步支撑之势。由于压水是在漂立起接近站稳之时进行的,竿尖轻轻将漂上线压入水中要向后拉回一段距离,于是在水底的双钩就出现如下情况:脑线较长的一钩先触底,短线之钩正带着坠向下坠落或触地之时向后拉施,漂下线与坠随之向后移动。

由于较长脑线之钩触地后的摩擦力大于短脑线之钩,故坠带着短线之钩后移会使两钩形成距离。继之,竿尖前推是在坠的重心稳定之后,复原的只是坠上线。于是,就有了较短脑线之钩和坠与坠上线成直线,较长脑线与坠成斜线的结构组成。“压水”还有校正钓点、验证归零、调整迟钝与灵敏等作用,就不细述了。

钓鱼时,竿梢为什么要入水?老钓手可不一定压水线

“压水”的实践意义:正确的压水动作在有关“台钓”人门的著述中已有较为详细的阐述,但实际操作中的走调变样即使是高手也难保百无一失。半路出家,由传统钓法改为“台钓”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有哪些呢?

且看——抛竿受技术原因,钓具匹配不当和风力的影响,钩的落点不能达到预定位置。漂上线成垂弧或盘曲于水,虽经压水后拉成直线,但竿尖前推,漂上线的垂弧依然存在。因而两钩并扰难成跨步支撑。根据水情判断,鱼群出现于近处水区,抛竿失去现实意义。使悬坠钓组作传统钓技运用,也用不着压水。

传统扬竿姿势借助钓组的科学结构,于是实现了“推陈出新”。漂大、坠重、竿软,抛竿因竿身弹性的反作用力,在钩轻坠重的情况下,跳起的脑线便钩饵的沉速慢于坠的下落,因而形成一钩坠底、一钩因脑线缠于坠无法落底的情况。压水虽时间掐得很准,却难以实现调4钓2,并有将鱼引离底层的副作用。

软调竿压水,因水的阻力作用,压的动作未能到位,看上去是漂移动了一定位置,并有推竿复原必成两钩跨步定势,但实质上只是坠上线略呈倾斜后重新垂直,而坠并没有移动。两钩在水底既不能分开,也就必然有纠缠和累叠。

钓鱼时,竿梢为什么要入水?老钓手可不一定压水线

上述“流行病”该如何医治呢?

首先是练习迎风抛竿的技术,且要选小号漂坠。在技不能胜的恶劣气候下,可以适当调整漂坠,来限制动作的变形。必须使平面抛出的钩坠借竿身上扬之力达到最远点,唯有这样才能使漂上线保持直线。

第二,短于竿长的近边水区也要保持漂上线很直。因为卷曲或垂弧的余线易缠绕漂体和漂尖,扬竿会勒伤浮漂。相应的办法是移动钓位,或后或侧。另有一法是缩短钓竿,更换短线。“台钓”用硬调和超硬调钓竿,就是要使竿身弹性的摆动频率降低。由于抛竿时借助竿尖弹性让钩落于远点所需要的反弹力是由钓者控制的,刚柔并济就成了抛竿的主要技巧。压水后硬调竿可以顺利突破水的阻力,是它的一项长处。

压水的理性思考: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以技、器的调整得到解决,有些虽不能彻底解决,却也有一定程度的弥补和改善。压水后,竿、线、漂、坠仅有的一个折点在漂线的连接处。按照牛顿第三定律。物体的静止状态在外力作用下形成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同时出现和同时消失的。

压水在漂坠已成直线,但力的平衡未曾实现,即钩坠下沉之力与漂的上升之力在漂下线拉直的情况下是同时存在的。平衡的实现是在两钩分别触底之后才有漂的钓目表现出来的。此时,两个相反方向的作用力同时消失。

钓鱼时,竿梢为什么要入水?老钓手可不一定压水线

压水动作的进行如果是在平衡之后,那么竿尖后拖施加于漂下线的力也会受到漂的升力和钩坠的重力影响,加上水的阻力,都会表现为物体的反作用力。这个反作用力在钩和漂后有什么反应姑且不论。

实际是压水作用于漂下线的力在漂坠已成直线而脑线尚在运动之中时出现的,也就是漂由横卧到直立但还不到2目时进行的。漂下线在无饵情况下的平衡用调4目来表示,在加上两饵后,平衡被打破是下沉之力大于漂的上浮之力。所以有钓2目是人为调节的结果。

从4目到目大约是2厘米,如此短的距离因水的密度不同和饵受水的阻力影响,钓者可以机敏地捕捉住目而适时压水,所取正是较长脑线之钩将触而未及触底的当口。阿基米德原理告诉我们:物体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水的重量。由于坠、钩和饵的体积大大小于漂的体积,所以竿尖后拉时产力的反作用力的两个矢量是与各自的浮力联系在一起的。

钓鱼时,竿梢为什么要入水?老钓手可不一定压水线

源的反作用力大于钩、坠的结果,是坠的移动受竿尖下摁的影响有着与竿尖一致的运动,具体地说,是在竿尖后拉的距离内从4目时钩距底2厘米向底泥接近,至止于较长脑线之钩触底或在底泥表面被拖着移动一段距离。压水以漂尖平水为限,就是借助漂体移动的阻力来减缓饵在水底的运动速度,以保持饵的完整。

压水的第二个动作是顺着支架的前倾使竿尖前推,此时可以见到的是随竿尖前推漂又恢复直立,即作用力消失,反作用力也同时消失。复原后的漂尖为短脑线钩的下沉触底留下2目的平稳状态其实还有第三个力,这就是漂上线在压水后与竿尖形成的直线继续作用于漂和坠。正是由漂尾与插座在钓线的连接点上形成三个不同方向矢量,才有鱼咬钩的作用力出现在漂和竿尖的反作用力。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