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肝氣虛論治精神抑鬱症

精神抑鬱症是臨床常見病 , 以情緒低落、興趣降低、快感缺失、思維和運動遲緩、自我評價低、食慾和性慾減退、失眠或多睡為主要臨床表現 , 常伴神疲乏力、納食減少、周身不適等。屬中醫“鬱病”範疇。筆者根據景嶽《大寶論》“一身之活者 ,陽氣也” , “熱為陽 , 寒為陰 , 熱能生物 , 寒無生意”的論述 , 認為上述諸症屬於陰證 , 為陽氣不足之象。而陽氣不足的臟腑歸屬主要在肝 , 即肝氣虛是抑鬱症的基本病機 , 補肝氣法為其治療的重要方法。運用於臨床 , 收效顯著。

從肝氣虛論治精神抑鬱症

理論依據

抑鬱症多發生於中年女性、內向型性格者 , 以心境低落為主的情感表現是其最早和最常見的一種症狀。中醫認為 , 情志活動以五臟功能活動為基礎 , 而五臟的功能活動又賴於氣機的調暢。因為肝屬木 , 主疏洩 , 調節氣機 , “主元氣的萌發 , 為氣化發生之始” (《醫學衷中參西錄》 ) 。故情志活動與肝的疏洩功能密切相關。肝的疏洩功能正常 , 則氣機調暢 , 氣血和調 , 精神舒暢。若肝臟氣虛 , 生髮無力 , 疏洩不及 , 則出現鬱鬱寡歡、焦慮。現代研究表明 , 肝氣虛的臨床特徵以女性、中年、人格特徵不穩定、傾向內向或內向居多 , 情緒異常以焦慮、抑鬱為主, 證實了本病與肝氣虛的密切關係。

從肝氣虛論治精神抑鬱症

此外 , 抑鬱症還出現精力不足、疲乏無力、胸悶、胸痛、脅肋不舒、兩目昏花、聽力下降、納差、失眠多夢、女性性感缺失和閉經、男性陽痿等。從中醫學角度看 , 肝為“罷極之本” , 在體為筋 ,“肝氣衰 , 筋不能動”(《素問·上古天真論》 ) ,出現疲乏、運動遲緩。肝經穿過膈肌 , 分佈於脅肋部 , 肝氣虛則經絡不暢 , 出現胸脅肋滿不適 , 如《素問·玉機真髒論》雲:“其不及則令人胸痛引背 ,下則兩肋月 去滿。”肝開竅於目 , 通氣於耳 ,“虛則目疏疏無所見 , 耳無所聞” (《素問·髒氣法時論》 ) 。肝藏魂 , “肝氣虛則夢菌香生草 , 得其時則夢伏樹下不敢起” (《素問·方盛衰論》 ) , 出現失眠多夢。因膽附著於肝 , 膽汁由肝的餘氣化生而成 , 故“肝氣始衰 , 膽汁始減”(《靈樞·天年》 ) , 不能疏洩水谷則納食減少、大便不調。如《血證論》說: “木之性主於疏洩 , 食氣入胃 , 全賴肝木之氣疏洩之而水谷乃化 , 設肝之清陽不升 , 則不能疏洩水谷 , 滲洩中滿之證在所難免。”肝經繞陰器 , 氣虛則作強不能 , 性慾減退。

從肝氣虛論治精神抑鬱症

辨證要點

總結本病的臨床特點, 認為抑鬱症肝氣虛證有以下特徵:

1:悒悒不樂、對日常生活喪失興趣、無愉快感為主的情感障礙 , 可伴有焦慮、煩躁;

2:精力減退、思考能力下降、神疲乏力、行為懶散為主的思維和運動遲緩;

3:腹脹納呆、面色灰滯萎黃、失眠或早醒或睡眠過多 , 伴肝經所過部位出現不適;

4:脈象和舌象呈虛寒之象或變化不大。

如出現上述種種徵象即可運用補肝氣法治療。《諸病源候論》提出的“肝氣不足 , 則目不明 , 而脅拘急筋攣 , 不得太息 , 爪甲枯 , 面青 , 善悲恐 , 如人將捕之”及張錫純提出的“左脈不起”可作辨證時參考。

從肝氣虛論治精神抑鬱症

治療抑鬱病肝氣虛證 , 筆者宗《內經》提出的“辛補”、“酸瀉”、“甘緩”和張仲景提出的“補用酸 , 助用焦苦 , 益用甘味藥調之”之大法 , 臨床常用滑伯仁的補肝散 (山萸、當歸、五味、山藥、黃芪、川芎、木瓜、熟地、白朮、獨活、棗仁) 為基本方。方中以黃芪、山萸、白朮補肝氣。張錫純認為黃芪、萸肉為補肝氣要藥 , 謂:“黃芪性溫而升 ,以補肝有同氣相求之妙”,“萸肉得木氣最厚 , 溫補酸收中大具開通之力 , 其性不但補肝而兼能通利氣血。”(《醫學衷中參西錄》 ) 宜重用。用山藥補脾腎 , 培補生氣之源。因氣血互根 , 氣少血必虛 , 且肝有體陰用陽的生理特點 , 故用熟地、當歸養血 ,棗仁、五味、木瓜酸甘養陰 , 補肝體以助肝用 , 以收陽生陰長、剛柔既濟之用。配川芎調血 , 李時珍謂其“升補肝氣”。風氣通於肝 , 用獨活可引藥入肝 , 助肝用事。本方辛散配酸收 , 溫而不燥 , 補而不膩 , 體現了肝臟的用藥特點。然後根據病情進行加減 , 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口咽乾燥者加丹皮、地骨皮; 脘腹痞悶、舌苔膩者加香附、菖蒲、蒼朮; 煩躁、烘熱者加黃連、肉桂; 胸脅刺痛、月經色黑有塊、舌黯者加鬱金、丹參。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