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復康者:“抑鬱症”不一定是“大腦”出了問題

前不久,看到北京大學一位博士講“腸胃是人的第二大腦能分泌神經遞質,腸胃問題能導致抑鬱”的視頻後,想起去年我曾分享過《我的經歷告訴你,抑鬱治療別放過從“胃”開始》一文,文中主要介紹我治鬱進入情緒復康期的一次補充胃腸道有益菌後,發現內心的負面情緒有所改善的現象,感覺腸胃問題可能與抑鬱有關聯。

體型較瘦的我腸胃一直不太好,而且“腸胃是情緒的表達器”在我身上體現得很“完美”。有一次我服用乳酸菌補充劑來調節腸胃功能,幾天後突然發現內心的負面情緒有所改善,當時想“難道補充有益菌改善胃腸道功能後,對改善情緒有幫助”?於是我就試著停服乳酸菌補充劑,再觀察自己的胃腸功能和負面情緒的變化情況,經過幾次試驗後,我認定改善胃腸功能的確有益於情緒改善。

抑鬱復康者:“抑鬱症”不一定是“大腦”出了問題

情緒表達器

在網上查閱的相關資料顯示:情緒是通過語言表述、面部表情、肢體語言來表現的,而內臟系統包括骨骼肌肉等又是情緒表達器官,正所謂“怒傷肝、喜傷心、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其中胃腸道被認為是最能表達情緒的器官,心理上的點滴波動胃腸都能“未卜先知”,臨床表明心理、情緒可以影響內臟特別是胃腸道生病的。也就是說情緒問題能導致腸胃的病變,根據“作用與反作用”的公理,胃腸道病變也能反作用於情緒變化,因此情緒變化和胃腸道病變是辯證統一的,這或許是“改善胃腸道功有益於情緒改善”的理論依據吧。

有研究顯示:患有以抑鬱症為代表的心理疾病的患者,都明顯有腸內環境惡劣、腸道細菌較少的傾向;腸道微生物能影響血清素的合成;腸道內“無菌”的小鼠,血液中5-羥色胺的含量要比正常小鼠低了大約60%;有約20種產孢類細菌被認為與5-羥色胺的含量有關,研究者將這些菌種植入無菌小鼠體內,發現5-羥色胺在腸道和血液中的濃度都出現了顯著上升。也有很多研究報告指出,腸內環境的惡化是造成抑鬱症的原因,在國外通過飲食療法和攝入某細菌改變腸道菌群,治療抑鬱症的臨床實驗也正在起步。

抑鬱復康者:“抑鬱症”不一定是“大腦”出了問題

相互改變

有資料說:影響喜怒哀樂的激素大部分由腸道產生,腸道是人體的最大內分泌器官,胃腸道分佈有分泌幾十種激素的細胞,參與不同功能的調節,與情緒密切相關的激素是多巴胺和5-羥色胺。多巴胺有興奮作用,如果體內多巴胺水平過低,就會使人的情緒低落,產生厭世、對事物沒興趣、提不起精神等。5-羥色胺又名血清素,是一種神經遞質,能讓我們產生愉悅的情緒,當體內血清素不足時,人們會煩躁易怒,失去理智。這兩種調節情緒的物質在大腦中也存在,但大腦分泌血清素只佔全身的5%,而95%的5-羥色胺在腸道里合成。既然腸道微生物能影響情緒,就通過合理飲食來改變情緒,比如,吃巧克力會促進多巴胺分泌,讓人產生愉悅感。也有臨床試驗發現,情緒低落的人,在飲用含有益生菌飲料後可改善情緒;易於發怒的人,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吃一些富含色氨酸的食物,以增加大腦中血清素的含量。關於這一點我在抑鬱復康者:當心,飲食不當會引發抑鬱症!一文中分享過。

抑鬱復康者:“抑鬱症”不一定是“大腦”出了問題

活力四射

我的體會是:改善胃腸道功的確有益於情緒改善,只是要在負面情緒較輕時效果才明顯,而負面情緒較重時,這種效果會被強烈的負面情緒所掩蓋而無法體會到。可以肯定的是在堅持藥物治療和自我調整的基礎上,加強改善胃腸道功能,對抑鬱症治療是有幫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