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肇庆人民生活因TA而变

1987,肇庆人民生活因TA而变

1987,肇庆人民生活因TA而变

1987年

那时候的你几岁了?

那一年的春天

肇庆发生了一件大事

彻底改变了肇庆市民的生活

你还记得吗?

1987,肇庆人民生活因TA而变

▲1987年4月1日西江大桥通车。何小瑜 摄 图源肇庆市档案馆

▼▼▼

1987年4月1日

西江大桥公铁两用桥建成通车!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从此

肇庆正式开启“一江两岸”发展新篇章!

1987,肇庆人民生活因TA而变

▲上世纪80年代末期的肇庆西江大桥。资料图片

1

肇庆的骄傲

西江大桥公铁两用桥

被称为“西江第一桥”

横跨南北连接端州和高要,

是肇庆第一座横跨西江两岸的桥梁

至今仍是

广东最长、规模最大的公铁两用特大桥

1987,肇庆人民生活因TA而变

▲1987年西江大桥通车仪式 谢永强 摄

TA的建设得到了

国家、省、市等领导的高度重视

其因杰出的造桥工艺和技术水平

曾荣获全国建筑行业工程质量的最高荣誉奖

——1987年度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

是肇庆人民的骄傲!

1987,肇庆人民生活因TA而变

▲1987年西江大桥通车剪彩仪式 谢永强 摄

肇庆西江大桥从1987年通车

距离今天已有32年了

TA承载了肇庆人太多的回忆!

2

那些轮渡过江的岁月

1982年,

肇庆人冼国辉进入肇庆渡口所工作,

成为了一名渡工。

西江大桥没建之前,老百姓要过江只能靠渡船

冼国辉回忆,

最早期是渔船后来出现了机帆船。

数十艘渔船和机帆船

行驶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

是那时最常见的西江风景。

1987,肇庆人民生活因TA而变

“车辆如果要渡江,就要靠渡口的渡车船了。”与冼国辉同年进入肇庆渡口所工作的彭瑞雄,同样是一名渡工。“过江车辆主要以货车和客运班车为主。受客观条件限制,摆渡车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彭瑞雄说,经常有运送禽畜的农运车需过江。

夏日高温,渡工们帮车主不断泼洒江水降温,但依然有禽畜在等船过江时,被晒到发病致死。如果遇到了台风,西江要封航一两天,那渡江的人们就更是艰难。不仅是客运车过不了江,高要农民要将种的瓜菜和农副产品运到端州卖,也只能望着浩浩江面无可奈何。

1987,肇庆人民生活因TA而变

▲西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威豪翻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到了1986年,渡江车辆达到了最高峰。“端州过南岸的车辆,从金鹏酒店对出的渡口码头,一直排到海关大楼,弯弯曲曲的车龙起码有两公里长。”冼国辉描述当时的情景,用了“渡之不尽”一词来形容,“渡工们加班加点,工作像是没有尽头。”

1987,肇庆人民生活因TA而变

▲ 西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威豪翻拍

没过多久,随着西江大桥的建成使用,

排长龙等船过岸的境况很快就消失了,

“寒风撑夜渡”从此成为了历史。

而冼国辉等一众渡工,

也结束了风里来雨里去的渡船生涯,

迎来了职业岗位上的转变。

3

历尽艰辛的建桥历史

1978年,国家投入1亿元,

决定在西江兴建一座公铁两用双层大桥

——西江大桥。

这桥北起端州梅庵岗,南至高要清湾岗,

于同年10月奠基兴建。

1987,肇庆人民生活因TA而变

老照片|建设中的西江大桥

由于那时市场经济仍在起步阶段,水泥和钢筋等建材难以保障供应,修桥的机械化程度也较低,大桥修了9年,期间甚至一度有人怀疑大桥能否修建成功。

1987,肇庆人民生活因TA而变

1987,肇庆人民生活因TA而变

历时九载

工程费用近1亿元

直到1987年4月1日

大桥(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才建成

结束了肇庆西江两岸完全依靠航渡的历史

1987,肇庆人民生活因TA而变

大桥全长1631.49米,其中的公路桥设站收费还贷。西江大桥成为连接端州与高要的主要交通要道,以及国道324线与三茂铁路的主干交通枢纽,结束了以往广州至粤西地区没有铁路通行的历史

1987,肇庆人民生活因TA而变

▲1987年西江大桥通车仪式 谢永强 摄

就在同一年

肇庆渡口所更名为肇庆西江大桥管理所

▼▼

冼国辉、彭瑞雄等人也从渡工成为了大桥收费员,工作地点从江边转移到了大桥收费站内。“工作不用再日晒雨淋,工作风险也减少了。”在冼国辉他们看来,可以看到两岸群众从此不用再渡船过江,城市发展进入 新阶段,这更让人开心、自豪。

4

释放两岸经济活力

随着经济发展,过桥车流量逐年增加。根据西江大桥管理所的资料显示,1987年西江大桥刚开通时,一年的车流量不到2000车次,到了2003年一年车流量达到12万车次,两车道的西江大桥公路桥交通压力急增。

2003年9月,省公路局和市公路局共同投资1.796亿元扩建西江大桥,工程于2005年10月竣工通车。从此,西江大桥公路桥变为四车道,交通压力得到了有效缓解。

1987,肇庆人民生活因TA而变

1987,肇庆人民生活因TA而变

而随着两岸往来越来越密切,双向过桥收费成为了两岸交往的掣肘。2001年1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西江大桥收费站停止收取端州、高要等过往车辆的通行费。而从2011年12月31日零时起,西江大桥停止收费,所有往来车辆皆免费通行,西江大桥收费站迁移到国道324线高要白诸镇路段,更名为肇云(白诸)收费站。这一撤销,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极大释放了两岸经济发展新活力。

冼国辉、彭瑞雄和其他同事,则再次迎来工作岗位的转变,从室内工作又一次来到室外作业。他们从收费员变成了桥梁养护工,从零学习排水系统处理、桥面保洁、路面坑槽修补等桥梁养护知识,参与单位组织的系列培训,巡逻检查,完善标线标牌,保障桥面畅通,维护桥梁安全。

1987,肇庆人民生活因TA而变

▲2015年10月15日,西江大桥遭到船只碰撞

运营使用多年,西江大桥旧桥存在多种病害。2013年8月,我市对旧桥进行抢险加固工程,直到2014年6月经工程质量鉴定合格后才恢复通车。2015年10月15日,西江大桥遭到船只碰撞,经铁路部门修复加固后,于2018年11月10日按原设计标准恢复通行。

这些发生在西江大桥上的一切,都牵动着冼国辉、彭瑞雄的神经。因为西江大桥伴随着他们成长,见证他们职业身份的蜕变,就像一位认识了30多年的老朋友,“老朋友‘感冒发烧’了,当然会紧张。”冼国辉笑着说道。

1987,肇庆人民生活因TA而变

▲技术人员夜以继日抢修受损铁路桥。西江日报记者钱荣森摄

1987,肇庆人民生活因TA而变

历经三十二载

西江大桥的建成通车

给肇庆人民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每个工作日,家住端州锦绣山河小区的梁甘伟都会驾着小车,经西江大桥来到高要区上班。一切顺利的话,从上桥到下桥只需短短三四分钟时间。这样的过江速度,在30多年前是不可想象的。在那个年代要横跨西江,人们需要乘搭渡船,往往要花费半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这一切的改变,就是源自西江大桥建成投入使用。

1987,肇庆人民生活因TA而变

潘粤华 摄

30多年过去了,

在肇庆人民眼里,

西江大桥早已不仅仅是

打通西江两岸乃至粤西地区交通大动脉的大桥,

它更是民生的大桥、发展的大桥,

至今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江上熠熠生辉的西江大桥

1987,肇庆人民生活因TA而变

▲叶伟华摄

1987,肇庆人民生活因TA而变

未来

它将与肇庆大桥、阅江大桥一起,

在肇庆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热潮中

继续发挥纽带作用,

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立下新的汗马功劳。

西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潘粤华


猜你喜欢:

@肇庆司机,路口掉头,要不要越过斑马线?一不小心就扣3分罚款200元!

追忆冯永成:在生命的最后时光,病床就是他的“工作台”

汽车品牌活动如约而至!下周五,来东门广场让你嗨足3天!

1987,肇庆人民生活因TA而变

1987,肇庆人民生活因TA而变

1987,肇庆人民生活因TA而变

1987,肇庆人民生活因TA而变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