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州曹靜:巾幗不讓鬚眉 鏗鏘玫瑰綻芳華

瓜州曹靜:巾幗不讓鬚眉 鏗鏘玫瑰綻芳華

她審時度勢用好、用活黨的好政策,藉助農村“三變改革”的利好機遇,帶頭引進黑木耳,建成有機黑木耳種植加工基地。為解決貧困戶發展資金難題,給貧困戶預賒木耳種植菌棒,引導貧困戶調整種植結構,增加經濟收入,逐步實現了以產業基地帶動有機黑木耳產業發展,把黑木耳做成脫貧攻堅的“大產業”。 她就是瓜州縣西湖鎮向陽村青年致富帶頭人曹靜。

情繫家鄉人 心懷創業夢

2017年12月,在外創業的曹靜回家探親與親朋好友的聊天中得知,近幾年全國大宗農副產品價格低迷,家鄉的傳統產業蜜瓜、棉花、葵花效益受到影響,部分土地出現撂荒現象,實現產業轉型成為家鄉父老鄉親最為迫切的願望。突然間她想到瓜州日照時間長、土壤肥沃、有部分鋼架大棚閒置,如果種植有機黑木耳前景也許會廣闊,因為她瞭解到有機黑木耳在大中型城市深受市民的歡迎,加上黑木耳種植受氣候影響小,木耳菌棒的原材料來源於農村隨處可見的材木秸稈、肥料,家鄉的現狀正好符合種植黑木耳的條件。有了這個想法後,她多次到浙江龍泉等地考察,並積極和西湖鎮政府達成了投資意向,成立瓜州縣科遠食用菌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社採取“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把原來農民分散種植的土地集中起來,搭建鋼架大棚,專注有機黑木耳種植、加工、包裝和銷售,採取統一管理、統一經營、統一銷售。實踐證明這是一條十分正確的發展路子,合作社發展模式使得企業和農戶均達到效益和收益最大化,不僅很好地實現了雙贏局面,而且有效推動了土地增效、農民增收和產業結構優化。

巾幗不讓鬚眉 鏗鏘玫瑰綻芳華

“創業之前,怎麼種植有機黑木耳,辦哪些手續,如何修建廠房,設備怎麼運行……這些東西都不懂,需要請教學習,設備安裝後不會使用,生產出來的菌棒達不到技術要求,得重新聘請技術人員,重新投入生產,正是因為不懂,創業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問題”曹靜說。經過一番波折,設備和技術的問題解決了,但如何在當地推廣種植又成了一大難題。她積極走訪周邊農戶,動員貧困戶種植有機黑木耳,當時很多貧困戶認為黑木耳種植是首次嘗試,還得修建鋼架大棚,投入較大,風險較高,行動者少觀望者居多,她心急如焚。鎮政府的引導與村組幹部幫她打開了局面,在挨戶走訪動員下,群眾的疑慮慢慢打消了,她集中流轉農戶100畝土地,搭建鋼架大棚200座。一切好像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但是現實又給了她當頭一棒,每座大棚近3萬元的投入成為了阻礙在農戶面前的一道難題,使得好多農戶望而卻步 。這時候她又不顧家人反對做出十分大膽的決定, 以每個菌棒3元錢將50萬個菌棒預賒給農戶,讓農戶先試先種,賠了的錢全算她的。同時,她親自到浙江龍泉聘請了專業的技術人員,優先聘用精準扶貧戶來合作社務工,併為農戶提供種植、管理、收穫全方位跟蹤技術服務,功夫總算沒白費,當年有機黑木耳種植就實現了大豐收。

黑木耳催開致富花 大產業開闢致富路

“創業的成功無疑令人振奮,成功的花兒,都是浸透了奮鬥的淚泉”,“通過一年的試種,我們已經基本瞭解掌握了這邊的氣候、土壤等條件,所產的黑木耳產量和品質都較好,一座大棚收入可以達到3萬多元。今年,我們準備再新建100座塑料大棚,50萬個菌棒也正在加班加點製作中。”曹靜說。

曹靜始終堅持不僅要自己致富,還要帶動周邊更多農戶走向小康路,在她的帶領下,向陽村真正的盤活了現有農村資源,全村走出了一條農村“三變改革”致富路。現在走進西湖鎮向陽村,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座鋼架大棚、一道道農耕文化牆、一排排生產廠房和群眾越來越鼓的“錢袋子”。向陽村一組的王秀芝不僅將家裡的土地入股到合作社,自己還在合作社當工人,在家門口又當股東又務工,生產生活兩不誤。王秀芝笑著說:“別看曹老闆是一個女的,她幹工作敢闖敢拼很接地氣,農民朋友對她越來越信任,現在越來越多的村民跟著她種起了黑木耳。”

從曹靜的創業故事中體現出的是新時代女性的自強不息、頑強拼搏,是對家鄉的深深關懷,是對父老鄉親的殷殷關切。她用實際行動為群眾脫貧致富開闢出了一條新的發展路子,她用“盡本分、守信用”的人生信條照亮著自己人生的道路,也溫暖著身邊的每一個人。通訊員 頓江鵬 白玉文 圖/文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