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看到將軍的風光,詩人卻看到腳下的白骨,兩句嘆息洞穿歷史

人們看到將軍的風光,詩人卻看到腳下的白骨,兩句嘆息洞穿歷史

在封建社會中,光彩照人甚至青史留名的,都是王侯將相。魯迅先生就說過,所謂二十四史,不過就是帝王將相的家譜。人們或羨慕或憎恨將目光投入這些大人物的同時,卻很少關心周圍普普通通的百姓。即便是有一些零散的詩歌,在浩如煙海的文學古籍中也是少得可憐。哪怕是古代的傳奇小說、戲曲雜劇,也很少關注普通人。直到唐朝末年,一位詩人冷峻地寫下了《己亥歲》才算真正認清大人物功業的本質:

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人們看到將軍的風光,詩人卻看到腳下的白骨,兩句嘆息洞穿歷史

這首詩的作者叫做曹松,是晚唐詩人,雖然不算著名,但他的作品筆力雄健,思想深邃,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己亥歲》就是他的代表作,一共有兩首,本詩是第一首,也是最出名的一首。在古代封建社會,反映人民疾苦,憎惡戰爭的詩歌中,這一首可謂是首屈一指的佳作。

《全唐詩》收集這首詩時,還在下面註明是“僖宗廣明元年”。按此推斷,這裡的“己亥”年應該是指廣明元年的前一年即乾符六年的干支。也就是說,詩人在廣明元年對己亥年以來的滄桑世事,有感而發,完成的不朽之作。

人們看到將軍的風光,詩人卻看到腳下的白骨,兩句嘆息洞穿歷史

乙亥年即公元879年,中國處於唐末的大動盪時期。當時的黃巢起義聲勢巨大,燃遍了大江南北,給予了唐帝國沉重打擊。也就是這一年,黃巢沿長江南岸西進,準備直取關中。鎮海軍節度使高駢指揮大將張璘、梁纘阻擊,大敗黃巢軍,逼迫其轉向南方發展,暫時緩解了唐朝的危機。

獲得大勝的高駢贏得了朝廷的嘉獎,其餘將領們也各有封賞。大概就是在這個背景之下,詩人曹松寫下了這首詩,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人們看到將軍的風光,詩人卻看到腳下的白骨,兩句嘆息洞穿歷史

全詩開篇就委婉地交代了背景,在農民軍與官軍的混戰中,各路諸侯心懷鬼胎,邊疆各國也虎視眈眈,唐朝遍地烽火狼煙。這種舉國皆是戰場的畫面,當然讓本來相對寧靜的南方也不能倖免,所以稱為“澤國江山入戰圖”。貌似平淡的一句話,蘊含了當時多少人流離失所,骨肉分離的慘狀,也為後面的情緒埋下了鋪墊。

戰爭無疑波及了所有人,但最慘的還是黎民百姓。“樵”是指砍柴為業的人,“蘇”是割草為業的人。這兩類人終日辛勞,是基層苦難百姓的典型。即便是在和平年代,日子也過得非常艱苦。可不管怎麼說,“寧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血淋淋的戰爭,讓樵蘇的命都保不住,即便將辛勞當作快樂,也是不可得的。這句“生民何計樂樵蘇”中,以樂訴苦,訴不盡百姓的斑斑血淚。

人們看到將軍的風光,詩人卻看到腳下的白骨,兩句嘆息洞穿歷史

接下來的“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便是千古流傳的名言。當年的高駢,能夠建功立業,封侯拜相,所謂的功績,不過就是鎮壓農民軍得力,無非就是殺人多罷了。古代戰爭,以奪取土地為目的,以斬敵首級記功,少數人的功成名就,都是踩著敵我雙方白骨之上的。戰場上和戰場外的無數鮮血,才澆灌出了所謂的榮耀之花。

作者以一個“憑”字,擺明了自己的態度。在這裡生動地寫出了詩人痛苦的形象,他似乎在閉著眼睛,擺擺手說:拜託你們了,行行好別談封侯的事情吧!

最後一句在思想上,較之古代封建社會的文人,有了重大突破。它赤裸裸揭示了古代戰爭的本質,不過是貴族們的私器。同為唐朝人的劉商在《行營即事》說“將軍誇寶劍,功在殺人多”,有與此類似的意思,但更多的還是流露對將軍們的羨慕。即便是李白,在《戰城南》中的“士卒塗草莽,將軍空爾為”,也遠遠未及這一句的思想性。

人們看到將軍的風光,詩人卻看到腳下的白骨,兩句嘆息洞穿歷史

在藝術手法上,作者以“一”和“萬”,“功成”與“骨枯”的對比,讓人觸目驚心,難以忘懷。它生動形象地將戰場和國家的悽慘,與將軍的榮耀聯繫在一起,文字擲地有聲,發人深省。

其實,在封建社會中,無論是皇帝還是平民,無論是將軍還是士卒,無論是貴族還是百姓,都擺脫不了時代的侷限性。即便是寫出如此精彩而深刻詩歌的作者曹松,一生也對功名孜孜以求。他不斷參加科舉考試,直到七十歲中進士,被授予官職不久之後就去世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