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理與人慾:“計劃生育”為何與古代中國擦肩而過?

天理與人慾:“計劃生育”為何與古代中國擦肩而過?

原始繪畫

中國計劃生育理念究竟形成於什麼朝代,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但至少可以肯定,“計生”的理念並不是當代才出現的。

中國的信史時代,大體可分為兩個階段:鼓勵生育,控制生育。但由於技術的原因,控制生育在古代無法施行。這種技術層面上的問題,一直到清末都沒有解決。

天理與人慾:“計劃生育”為何與古代中國擦肩而過?

張德彝

張德彝(184—1918),字在初,漢軍鑲黃旗人。在閉關鎖國的時代,張德彝則一生8次出國,在國外生活過27年。電報、自行車、螺絲等被中國人沿用的科技名詞,即由張德彝首譯。當時,“計生”措施在國外已經出現,但張德彝仍表現出十分不解。

為控制生育,西方國家已開始使用“安全套”。在《航海述奇》中,張德彝如是描述“安全套”:“聞英、法國有售腎衣者,不知何物所造。據云宿妓時,將是物冠於龍陽之首,以免染疾……雖雲卻病,總不如赤身之為快也。”“有恐生子女為累者亦用此物,雖極顛鳳倒鸞而一雛不卵。” ​​​

張德彝理解的“安全套”,限於衛生方面,沒有將其作為節育措施,這與中國的傳統理念,有著極大的關係。

天理與人慾:“計劃生育”為何與古代中國擦肩而過?

右四為張德彝

傳統中國是一種自然經濟,加之技術方面的因素,生育也處於一種自然狀態。中國最早的人口記錄,出現西漢平帝年間(公元2年),但這並不等於這時才出現人口政策。政府對生育的干預,沒有節育手段,只能通過婚姻政策作出相應的調整。

政府幹預生育,大體經歷了鼓勵與節制兩個階段。

人類早期,生產力普遍低下,人口政策集中於鼓勵。《孔氏家語》提出:“男子十六精通,女子十四而化,是則可以生民矣。”以人類繁衍計,春秋時男子16歲、女子14歲就要結婚,以承擔家庭責任與社會責任。這種責任,集中的鼓勵結婚,提高生育水平。春秋末年,越國被吳國打敗後,越王勾踐便強力推行國人生育,措施便是獎勵生育。據《國語·越語》:越國對國人生育,生男孩的國家獎兩壺好酒,一條狗;生女孩的獎兩壺好酒,一頭小豬;生三胞胎,撫養費用基本上都是國家的。

生育的前提,就是結婚。越國迫於人口不足的壓力,強制實行早婚,限制不利於生育的婚姻狀況:“令壯者無取老婦,令老者無娶壯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三十不娶,其父母有罪。” 不結婚生育,結婚不能生育,在越國都是違法行為。

天理與人慾:“計劃生育”為何與古代中國擦肩而過?

古裝女子

古代的婚姻狀態,其實也是一種自然狀態。但是,權貴階層對女性的大量佔有,實質上導致生育數量的下降。《韓非子·外儲說右下》載:齊桓公曾微服暗訪時發現,有一家有三個未婚男子,原因即是男女性別比例失調有關。於是,齊桓公削減後宮人數,將後宮 “未嘗御”的女子遣散回家,結婚嫁人,以利生育。在諸多王朝,都控制權貴階層及官員的納妾數量,目的即是利於國家人口的數量增長。

《漢書·惠帝紀》載:“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也就是說,凡15—30歲的適婚女子,如果不結婚,將被處以人頭稅五倍的罰款。唐太宗李世民於貞觀元年(627年)頒佈《令有司勸勉庶人婚聘及時詔》,鼓勵國民生育,動員富人贊助窮光棍娶妻,還將人口指標納入地方官的政績考核體系。這些措施的實行,目的都是以婚姻推動人口數量的增長,並且必須施以政府幹預。

但是,人口的增長同樣是一把雙刃劍,人口在創造財富的同樣,也在消耗資源,尤其是在生產力不發達、自然資源十分有限的時代。只要生產力與科技達到一定水平,人口的膨脹就必然發生,這也是自然現象。中國對人口的控制,在宋代即已發生。

中國人口於宋代首次過億,如何解決人口壓力問題,沒有技術上可靠的措施。而婚姻形成家庭,家庭又是社會的細胞,婚姻、家庭制度不能作出高速,宋代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慾”的要求。

天理與人慾:“計劃生育”為何與古代中國擦肩而過?

朱熹

“存天理,滅人慾”,通常被作為倫理來解,這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要控制人口,在當時只有“人慾”可能控制。後人理解的“人慾”,一般是指超出人的基本需求慾望,如私慾、淫慾、貪慾等。但是,私慾、淫慾則是固有的“人慾”。控制“人慾”,人口會自然發生變化。而宋末著名學者馬端臨,在《文獻通考》中則明確提出了“少生”、“優生”的“計生”理論。宋代出現對人口施加控制的理念,也並不奇怪,早在唐朝,民間詩人王梵志《大皮裝大樹》即雲:“生兒不用多,了事一個足。”保持人口的平衡,“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兒子”,這種認識是有憂患意識的。

經歷宋元戰爭,中國的人口大幅下降。但到明代中後期,人口膨脹問題再度顯現。《明會要》記載,萬曆六年的人口為6000餘萬。學者分析,明代的人口頂峰當在8000萬至1.2億之間。《劍橋中國明代史》則認為在2—3億之間。

自然資源,在明代已經不堪巨大的人口壓力。繼朱熹提出“存天理滅人慾”之後,明人再次意識到人口控制的必要。網上有人認為,明朝首輔(宰相)申時行提出了計劃生育問題,是中國“計生”的鼻祖,但沒有史料依據。著名文學家馮夢龍,曾在《太平廣記鈔》刻本上曾批道:“若二男二女,每生加一倍,日增不減,何以食之?”“不若人生一男一女,永無增減,可以長久。”所以,中國“計生”的鼻祖,要麼是宋代的朱熹,要麼是明代的馮夢龍。

天理與人慾:“計劃生育”為何與古代中國擦肩而過?

馮夢龍劇照

明代人提出了“計生”問題,但沒有措施,也沒有施行。明末人口膨脹,又遭遇天災,自然資源無法承載巨大的人口壓力,成為明朝滅亡的重要原因。

這種人與自然的矛盾,清初因戰爭一度緩解。社會穩定後,清代的人口矛盾再次暴發。但是,這種基於人口膨脹的生存危機,一度因“畲粟”(玉米)、番薯的推廣得以有限的消解。新食物的引進,同樣是一把雙刃劍,清末的人口再度劇增。據清道光版《桐城縣誌》:清道光五年(1825),桐城縣人口高達274599戶、2443750人,創下不二的歷史峰值。而此時的縣境在冊耕地不過40萬畝,且多為縉紳階層佔有,平民普遍破產,社會危機亟速醞釀。最終,大規模的太平天國運動暴發,清末的人口再次下降。

在中國傳統社會,始終沒有實施“計劃生育”,人口的調整關鍵是天災與戰爭在起調節作用,這同樣是一件悲哀的事情,更談不上是一件什麼好事。

天理與人慾:“計劃生育”為何與古代中國擦肩而過?

古裝女子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