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岁再去参加公务员考试晚不晚?

当然不晚,硕士研究生以下学历在35岁以内都是可以报考的。并且像部委、省厅一级,都要求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一般要求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验。我们正常情况下研究生毕业是25岁,加上2年工作经验27,这样算来,29岁也比标准年龄晚了两年而已,能踏着节拍向前走的人很少啦,人生路很漫长,在某个节点上耽误一下再正常不过。所以,29岁参加考试正当时。当然在这个阶段都已参加工作,一般也成家立业甚至有小孩儿了,时间精力不如刚毕业没多久的小伙伴,所以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可以。

29岁再去参加公务员考试晚不晚?

如果决定要考,并把考公作为唯一目标,就不要给自己留任何退路,要全力以赴,并且做好周全周严的准备。我把一个30+宝妈的备考经验分享出来,希望她的经验经历能给你带来希望,方向和力量。以下是经验原文:

我以前同事标签:宝妈、在职、年过30、工科狗,宝妈和在职两个标签让她成为公务员考试大军中相对来说比较辛苦的一类,所以她的经历对于还未上岸的小伙伴,能带了一些的信心和力量。

公考经历

2017年9月省考,行测70.6,申论53.5,惨败。

2018年4月省考,行测66.5,申论69,招两个人,我并列第三吃面,笔试成绩距前两名相差较多,面试发挥平平,惨败。

2018年12月国考中央部委,行测66.5,申论67,比面试分数线多了14分,我猜应该是笔试第一。后来以面试85分,顺利上岸。(2019国考省部级相对往年,申论压分比较严重)

29岁再去参加公务员考试晚不晚?

公考的辛酸

没有偶然的成功,每个成功上岸的人背后肯定都有一段辛酸的备考经历,大多数人都是考了几次之后才成功的。当看不到进步而焦虑时,当考试失败而消沉时,我会在论坛各类平台上浏览一下前辈们的经验贴,让我感觉到,很多人当初像我一样困顿、挣扎和努力,都曾屡次遭受失败的打击。慢慢地,心理上越来越平静,不孤单,不犹豫,每天坚持埋头刷题,坚定前行。

作为宝妈,公考路上最大的辛酸不是复习看书有多辛苦,而是不能全心全意地陪伴宝宝,宝妈们肯定都能体会我的感受。我跟每一个宝妈一样,非常疼爱自己的宝宝,宝宝也很黏我,我不想因为考试,耽误了亲子感情建立,错过了孩子人生中的各种第一次,所以,我就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和努力。

虽然每天都规划了固定的时间陪伴孩子,但是每次因为要看书备考,家人不得不把宝宝带出去玩,被抱走时那撕心裂肺的哭声是我最难忍受的。我知道这时候的狠心只是暂时的,我会通过自己的努力给她创造一个更好的平台。

对于30+并且又在职的一些宝妈们,在公考大军里我们和别人一样,一样要经历上万道题目的练习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我们却又和那些没娃的“小年轻”们不一样,他们下班后的时间都是自己的,而我们却要面临更多家庭和宝娃的羁绊,所以需要更坚定的意志和更科学的备考计划和方法!

公考经验

笔试篇

(一)行测

行测完全是个熟能生巧的过程,经常看到前辈分享行测要有10000题的训练量,当时觉得很不可思议,那么多题,要猴年马月才能做完呢。现在回头看自己做过的题目,绝对有过之而不及,应该可以达到15000题以上。

言语理解、判断推理和资料分析三大模块是重中之重。在了解了各个模块的解答方法后,需要大量的练习,不断揣摩这些方法在解题过程中的实际运用,慢慢地把方法内化,形成自己的解题套路,熟练应用。

我的做题顺序:判断推理--资料分析--言语理解--数量关系--常识判断。自我感觉这样正确率会高一点,试卷发下来就直接看图推题,判断推理题做完后,注意力刚好高度集中,适合做资料分析题,然后放松头脑做言语理解,如果把判断推理和言语理解连在一起做,文字量有点大,不利于集中注意力。

判断推理:图形推理题需要熟练掌握常见的解题规律和大量的训练,遇到不会的,直接跳过。类比推理题相对来说是比较简单的,通过造句找到题干中各个词语之间的关系,对应找出与题干相同的即可。加强削弱题推荐小月的视频,讲得透彻易懂。推理类题目要掌握逻辑公式,把题目中的文字转化成公式,对应推导,不要过多注意文字的实际意义,更不要尝试用常识去推导。

资料分析:这个模块最值得投入时间和精力,力争得满分。要掌握各种计算公式,熟练套用,简化计算方法有很多种,建议不要花太多时间研究计算方法,把一两种应用熟练就好,实际解题中计算量并不大,我习惯使用首位法、小数化分数法(16.7%=1/6,14.3%=1/7等)。

言语理解:逻辑填空题重点关注空的前后部分,所填选项一般与前后文都是并列关系(解释说明)或递进关系,找到所填词语描述的主体以及它与前后文之间的关系,就能自信地选出答案了。片段阅读题的重点是梳理每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总分、并列、递进、转折等等),刚开始速度可以放慢点,一句一句分析,练习多了以后,看到几个关键词就知道哪些内容需要精读,哪些内容可以跳过。

数量计算:其实这部分是我最喜欢的,但是由于行测题量太多,时间有限,每次模拟下来,这个模块的准确率只能达到60%。不建议投入太多时间,性价比不够高。

常识判断:这个模块我完全没什么经验可谈。我的知识面比较窄,也学不会论坛上看似实用的推理方法,而且这部分我是放在最后一个模块做的,也没时间仔细读题,几乎全是蒙的,只有几道涉及化学、物理类的题目会认真看题。

(二)申论

我对申论曾经有很深的误解:申论材料只是为了让考生熟悉所讨论的主题;想要做好申论,必须熟悉社会热点和政策;申论大作文全靠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文笔,文科生比理科生优势更明显等等。

后来,我在知乎上看到大白写的关于申论客观化的经验贴,觉得醍醐灌顶,有拨云见雾的感觉。瞬间让我这个工科狗兴奋了起来,事实证明,最后67的申论成绩也是很不错的,我们当初一起参加面试的同学,我的申论成绩最高。关于申论,我总结了以下几个点:

1.申论的小题目只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概括题,一类是带有逻辑的概括题,所有的答案几乎都可以从材料中找到,而且要忠实于材料,用词与材料保持一致,完全不需要自己发挥文采(偷乐)。

2.只要理清材料的逻辑,读懂题目的方向,就能开始作答,但是想要得到理想的分数,还需要多练习,要思考“这句话为什么不是答题要点”,而非“这句话为什么是答题要点”,学会寻找“潜伏”的要点。

3.坚持每天一两道小题的训练量,每次做完之后都要认真分析作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卷面问题;要点寻找全面性问题;要点表述准确性问题;要点关键词精炼性问题;要点之间逻辑层次梳理问题,与要点深加工问题。

4.申论大作文把握好主题和分论点是关键,化整为零,逐段突破。必须花大量时间学习寻找分论点,只要分论点正确,分数就不会太低。

首段:开头积累几个表述意义的句子,特别有用,而且出彩,中间采用原因分析法或者重要性分析法,最后背景句加观点。

关于意义分析的句式,我总结了这一些:

()是()发展的重要保障。

()是决定()的最深层要素。

()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是助推()的重要引擎。

()是立身之本,处世之基,成事之要。

这些句式规范严谨、朗朗上口,符合机关表达习惯,写在开头部分,很容易给阅卷老师一种文字素养较好的“错觉”。

尾段:直接整理出几个好套用的模板,尤其是考试时间只剩下几分钟的时候,能帮助我们完美收尾。比如,我就整理了这样的一个结尾模板: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惟其磨砺,才始得玉成。在XXX的过程中,只要我们本着XXX的心态/态度,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用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精神精心打磨,就一定能够开拓XXX的新境界,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在新时代伟大征程中描绘浓墨重彩的一笔。

XXX是主题词,你可以试一试,是不是挺好用的。这种结尾咱们只要是整理3个左右,考场基本上只要复述转化成为文字即可。

再来一个结尾模板: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当前,我们要抓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契机,拿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魄力,“开工没有回头箭”的决心,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在(1)上担当作为,在(2)狠抓落实,在(3)上务求实效,全力开创(4)新局面,为开启新时代伟大征程描绘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个模板中,只需要在1、2、3三个地方填上分论点中动宾结构的对策要点,4这个位置替换成为写作主题即可。

中间主体段落结构:观点是什么(分论点)+为什么提出这个观点+如何落实观点

第一句话表明分论点,前半段采用原因分析法或者重要性分析法或者危害分析法,后半段对策展开。

在根据题干和材料确立分论点之后,段旨句表达上的加工优化能瞬间为文章增色,当然这种和结构上的工整对仗就需要在平时刻意强化练习,不要相信考场上的灵光乍现,所有的灵感都是源自平日的刻苦扎实训练。

我平时总结了这些亮点表达,以求在考场上结合主题实际灵活应用。

以(1)助推(4)落地生根;

以(2)助推(4)枝繁叶茂;

以(3)助推(4)开花结果;

实现/繁荣(4),要(1),吹响“集结号”;

实现/繁荣(4),要(2),放稳“压舱石”;

实现/繁荣(4),要(3),压实“责任链”;

以上句式中,4是主题,1、2、3是分论点关键词。

作文具体写作中,绝大多数的论据和论证都可以从材料里找到,自己只需梳理一下逻辑,精炼一下语言,贯通成文即可,这就像是做菜,所有的菜、肉、佐料都是现成的,自己只需按照一定的逻辑脉络,加工完成就可以了。这一招后续再更新哈。

面试篇

进了面试之后,我先是报了一个网络班,然后还有时间,就报了一个地面班,现在回头反思,要搞好面试,我认为需要过以下几关:

面试的第一关: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勇敢发声。我属于内秀型的,在人多的场合说话都会脸红。起初隔着屏幕答题,我都心跳加速,紧张到呼吸急促,想好的观点也不能流畅地表述,总是话到嘴边却开始迟疑该用哪个词表达才好。但是这就是面试,必须要表达出来,并且要表达好。有一位最近前年上岸的表哥跟我分享经验,

面试敢于开口,已经赢了部分对手。不管咱们表达的是否流畅、内容是否清晰,敢说是第一位的。

面试第二关:逐字稿只是个过渡,要摆脱对文字的依赖,只写提纲,根据关键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就好。因为一开始开口说话很困难,我开始投入大量的时间写逐字稿,估计写了不下三十篇,写了改,改了写,但是对比一些“标准答案”,感觉依然很口水话,没有什么亮点可言,这让我无比痛苦和纠结。后来请教了一个上岸部委的师姐,她跟我说,面试答题与机关写作不一样,书面语言比较规范严谨,而面试交流的语言只要清晰明确表达意思即可,生活化的语言完全可以答好面试题,并且更有一种交流感。先期写逐字稿是为了疏通逻辑层次,后期只要罗列思路要点和亮点关键词就可以了,学习中后期不要花太多时间在逐字稿上。

面试第三关:熟悉了各个模板的答题思路后,就要张嘴不停地答题。刚开始以典型题目为主,反复答题反复录音,每次答题都要比上一次在内容丰富程度和表达流利程度上有所进步。自我感觉只要开口答题就会有神奇的收获,边想边说,越说嘴巴就会越顺溜,有的时候甚至会灵光一现,说出一些自己都觉得很赞的句子。

小提示:面试没有“标准答案”。不得不说,起初我见到欣赏的答案,都有种强烈的冲动,想把所有的答案都背下来,用以规范语言、增加亮点。但是一段时间后发现这样做其实很愚蠢:

一方面,题目太多,都背下来不现实,题目千变万化,即使背下来了也不见得有用;

另一方面,答题的思路比语言更重要,花太多时间背答案,花在思考上的时间就少了,得不偿失。想要把一道题答出彩,应该花更多地时间在思考上,多丰富答题内容,比如意义、危害和对策,尤其是对策,很容易迁移,可以举一反三。

关于地面班

我是从笔试结束就开始复习面试了,前后总共两个半月,其实在春节前夕,网络班基础课程就已经上完了,结构化面试我基本已经能够应付,但是因为精神压力太大,变得很焦虑,所以开始关注某公的全封闭地面班,费用实在高得让人咂舌,为了万无一失,一咬牙一跺脚我还是报了名,但从实际培训结果来看,性价比实在是低。

地面班老师的水平真的是不敢恭维,老师都是职业讲师,不是体制内的,口才很好,责任心也强,但答题内容不是特别务实,也不能像网络班的兼职老师那样给出很中肯的点评和指导,而是对所有学员都极力表扬,鼓舞士气,纠正的永远是举止、神态这些表面的东西,而这些方面我做得都比较好。

我是大年初四开始地面培训的,跟我一起学习的三位学员在来某公学习之前,居然都没有任何公考面试经验,也没提前进行任何复习,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12天的培训上,这点让我很吃惊,而我自己是知道进面的时候就已经火力全开进入面试备考状态了。因为他们基础太差,整个培训过程中,我能感觉到他们三个的进步,但是却几乎不能从他们身上吸收到养分。每天从早上八点到晚上九点都在培训,貌似很充实,但几乎没有思考总结的时间,于我而言就是浪费时间,尤其是前期讲基础理论的时候,所以,我晚上一般会翘课,继续参加晚上在线刷题课。

建议:面试报班是需要的,最好是网络班和地面班都报一下,网络班注意对比以往口碑,试听一下公开课,网络班主要练习思路和内容,地面只需要报那种刷题强化班,体验一下面对面答题的感觉就好。相对金钱来说,时间机会成本才是最宝贵的,地面班待太久反而会耽误有限的学习时间。

关于岗位选择

一些部门如众所周知的发改委、财政部、全国人大等强势部门,面试时候肯定是要综合考虑的,其中毕业院校、性别、年龄都是重要参考因素,我在面试的时候看到了考官手里都有我的报名表,他们在我回答问题时还会不时翻看。如果非名校、大龄宝妈的话,建议避开这些强势部门,还有很多部委如民政部、农业部、人社部、体育总局等部门,对名校和性别没那么看重,竞争也没那么激烈。年龄在公考中虽然不算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但是31岁也绝不是一个优势了,我体检时都发现入围的基本都是90年或者更小的。对于30+宝妈而言,复习时间有限、年龄没有优势,一定要谨慎选择岗位,建议避开大热岗位和强势部门,因为真的没有几次机会可以浪费了!

当然,对于更多刚应届毕业,工作时间不久学习精力充沛的小伙伴来说,你们有梦想就勇敢去追吧,强势部门竞争再大,终究会有人荣登录用名单,为什么那个人不能是你?!

好了,以上就是我公考经验的分享,如果能够对你有些帮助,那是最好的。祝大家都能通过努力,走向心仪的岗位。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