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渴總不緩解,難受,試試《傷寒論》中的13種方法

小 編 導 讀

口渴怎麼辦?灌上一大杯水,症狀明顯緩解,不會持續,這是生理性口渴。若有人經常口渴,飲水無明顯緩解,這便是病理性口渴,說明身體出問題了。病理性口渴怎麼治?張仲景在《傷寒論》為我們提供了13種方法。


針對渴證的病因病機,《傷寒論》對本證的治療,可概括為生津和化飲兩大法則。我將其具體治法歸納為13種,其中治療津虧所致者6種,主要在清除邪熱以存津液,或助其津液的生成;治療飲所致者7種,主要在化飲,使津液輸布正常。茲分述如下。

1.少少與飲法

太陽病之口渴應徐徐飲服,使易於吸收,俾津液得還則病自已。若飲之太過,反致停而不化,飲遏其津,口渴益甚。厥陰陽氣初復,胃中津液一時不及上承而微渴欲飲,宜少少與飲之,恐飲之過多,初復之陽氣不能化氣行水致成停飲之證。《傷寒論》中渴欲飲水,除白虎湯證可以恣飲外,其餘都宜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可見本法在渴證應用中是很值得重視的。

2.清熱生津法

陽明經熱熾盛,胃津被劫之口渴,用白虎加人參湯,以白虎湯清陽明熾盛之熱,加人參湯以救胃中耗傷之液。

3.苦寒清熱法

厥陰熱利,或厥陰虛寒下利,陰證轉陽,陽復太過,裡熱熾盛,下移於腸而見下利,渴欲飲水,以白頭翁湯苦寒清熱則渴利自解。

口渴總不緩解,難受,試試《傷寒論》中的13種方法

4.釜底抽薪法

少陰熱化證,少陰陰液耗傷,陽明燥實內結,症見口乾燥或口燥咽乾,必兼渴而欲飲。此伏熱在裡,灼傷腎陰,如不急下,腎水有枯竭之虞。故以大承氣湯釜底抽薪,急下燥實以存陰,陰津上承,口燥渴即愈。

5.和解生津法

傷寒之邪在半表半里之少陽,如邪熱進而結於胸,氣燥津虛則口渴,以小柴胡湯去半夏、人參,加瓜蔞根以和解生津。如太陽少陽並病,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傷寒論》中治從少陽,用小柴胡湯,實際仍宗本法。

6.釜底加薪法

寒中少陰,腎陽受困,以其火衰不能蒸騰津液,故渴利而小便色白,此下焦虛有寒,病機與“當溫之,宜服四逆輩”“髒有寒故也”相同,故可用四逆湯釜底加薪以助陽溫經,津液上騰則渴利皆愈。

7.忍之待愈法

《傷寒論》第156條治療方後附有“一方雲,忍之一日乃愈”。因本證的痞與燥渴都是水蓄的緣故,假使能忍耐不飲,外水不入,內水得化,上述諸症即可自愈。

8.解表化飲法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飲,乾嘔,發熱而咳,渴,以小青龍湯去半夏加瓜蔞根解表化飲。

口渴總不緩解,難受,試試《傷寒論》中的13種方法

9.化氣利水法

對太陽蓄水所致的口渴,小便不利,以五苓散化氣(解表)利水,待表解水洩,氣化復常,津液上輸則口渴諸症可愈。

10.和解化飲法

少陽病汗下失當,邪熱與水飲互結不化,阻於胸脅,往來寒熱,心煩,渴而不嘔,小便不利,以柴胡桂枝幹薑湯和解化飲。

11.滋陰利水法

少陰陰虛,水氣不利,陰虛水熱相搏而為下利,咳而嘔渴,以豬苓湯滋陰利水,俾利水而不傷陰,清熱而不礙陽。

12.溫中健脾法

霍亂吐利,如脾不散津,水飲停蓄,則見渴欲飲水,以理中丸加重白朮溫中健脾,待脾陽得展而能生津液,則吐利渴皆愈。

13.刺期門法

木火刑金,肝熱移肺,津液被劫,肺津不布,肺氣不能通調水道致大渴欲飲水,水停於腹而腹滿,小便不利,當刺期門以瀉肝邪。刺期門後,肝邪得洩,肺不受侮,毛竅通暢,則自汗出;水道通調而小便利,則口燥渴,腹滿即愈。

綜上所述,可見《傷寒論》對口渴的辨證頗為深刻,治療方法多樣,值得深入研究探討。

中醫學有“杏林”之稱,於杏林中問道五十餘年,這位老中醫知道的可不止這一點點口渴的知識,更多的收穫與感悟被記錄在了這本書中——

口渴總不緩解,難受,試試《傷寒論》中的13種方法

《 杏林問道——老中醫五十年行醫感悟 》

本書對作者50多年中醫生涯的收穫和感悟進行了較全面的介紹。在醫經研讀、學術探討和臨證心得中,尤對中醫水血相關學說進行了多角度、較系統的研討,並在急症和內、外、婦等科的臨床應用中積累了經驗;對葉天士“絡痛”學說做了發掘性探討和臨床驗證;臨證體悟的幾個小標題更是作者經驗有得之言。發展研討中,作者對現代化的中醫藥、振興中醫的根本途徑、中醫教學、中醫院突出中醫特色以及如何提高中醫臨床療效等做了有益的探討。附錄中通過“我的杏林之路”的回憶,折射出中醫人應崇尚頑強拼搏、奮發創新的時代精神,錘鍊刻苦學習、善於實踐的治學品質和塑造敬業襄業、同舟共濟的人格魅力。本書有較強的可讀性,對讀者多元化的讀書需求提供了選擇。對中醫醫、教、研、管和學,有一定的啟迪和參考作用。(購書詳情請點擊下方“瞭解更多”)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杏林問道——老中醫五十年行醫感悟》(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聶天義著),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