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約"仙馬"!仙遊文廟:天地有大美而默存

2019美麗中國仙遊國際馬拉松賽即將開跑!到仙遊,就一定不能錯過文廟。

它留有科舉的痕跡,燦爛的大家書畫作品迎來送往;它擁有價值不菲的石碑、雕刻,特殊年代裡化身成為典雅精美的戲劇舞臺。

它是縣學所在地,是古代仙遊縣儒學教育的歷史見證,承載著習武、讀書、中小學校舍、政幹所所址、縣參議會會址、文化局舊址等功用,隨著歷史的風雨,不斷變遷。

仙遊文廟,歷經千年,滄海已桑田,它依舊屹立,保存著一方歷史文脈。無論是等級還是規格,無論是建築還是藝術價值,文廟都可圈可點,可謂有大美而默存於此地。

相約

文廟裡的瓜形柱礎

相約

巨幅木雕作品《孔子聖蹟圖》

相約

大成殿中的八卦藻頂

相約

仙都碑碣 古韻遺風

A 歷史變遷,難掩建築之美

在仙遊縣鯉城街道辦城內街師範路1號,矗立著一座上規模的建築群——仙遊文廟。"宋鹹平初,仙遊文廟屹立於大蜚山之麓,木蘭溪之濱,迄今已越千年。"仙遊文廟重修記的石碑上,記載著這個建築群的年齡。

現任仙遊縣博物館館長茅玉香介紹說,文廟坐北朝南,總佔地面積為7600多平方米。中軸線上自南而北依次為綽楔門、泮池(泮橋)、戟門、甬道和月臺(東西為兩廡)、大成殿、磚埕、崇聖祠(有東西配殿);崇聖祠前西側為文昌閣,後為藏書閣;大成殿東面為明倫堂,明倫堂以堂之前兩廊連接南面儀門,儀門前為墨池;戟門西側為鄉賢祠、東側為名宦祠。

仙遊文廟是古代仙遊最大的教育場所,這裡的許多建築都與教育相關。拿墨池來說,相傳它是學生苦讀,常常在池中洗墨筆而成;東西面的兩廡,即兩個走廊,是以前學子考試的地方;泮池,呈半月形狀,上跨平梁式石構泮橋,古代的學生要入學,都要從橋上經過,如果中了狀元,歸來也要從橋上經過,所以泮橋又稱狀元橋。大成門的中間大門常年不開,只在祭孔大典時才開,平時只走兩側的掖門,東稱"金聲",西稱"玉振",而"金聲玉振"則用來讚美孔子的聲名遠揚。

據仙遊縣博物館原館長陳職儀介紹,仙遊的文廟形成時間可追溯至唐代,建於臨近今天仙遊縣大濟鎮所在的地方,後遷至西門兜(今城隍廟),宋初才遷至今址。

為什麼要遷到此處?古人重風水學,縣學選址關乎當地的文脈,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陳職儀說,根據當時地理形勢,仙遊如一隻鳳,今天文廟所在的地方正值鳳嘴處。《仙遊縣志》曾記載此地"誠為地闢奧區,用妥聖靈者"。

今天,仙遊文廟依然保存著不可估量的價值。陳職儀歸納它"規模大、藝術高",其中石雕、木雕和彩繪藝術造詣甚高。

走進廟裡,遊客很難不被那四對石柱所吸引。這些清代蟠龍浮雕石柱均出自石雕大師郭懷師徒之手,形象逼真、立體感強,動態威嚴,為全國少有。細看雕花,有鯉魚為頭,最後化成龍的樣式,寓意魚躍成龍的過程,也蘊含仙遊"九鯉湖"的傳說。其底部的柱礎有四方形、六面形、圓形、瓜形等多種式樣。茅玉香說,這些柱礎在中國傳統磚木結構建築中用以負荷和防潮,對防止建築物塌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外,高大開闊的大成殿內有著名的八卦藻頂,狀如"蜘蛛結網",不用一釘而自成。中有兩條龍抓著一塊印章,四周彩繪河圖、洛書。大殿內和前簷下的鬥、拱、雀替、駝峰、吊柱(垂蓮柱)精雕細刻,賦彩漆金,美不勝收。

作為福建四大文廟之一,仙遊文廟還被省文化廳公佈為涉臺文物古蹟,擁有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和涉臺文物,其中仙遊籍臺胞鄭元水贈送"至聖至仁"牌匾即是見證。

2013年5月,仙遊文廟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B 全面修復,美與缺憾並存

文廟自宋至今,前後歷經60多次的修建,難得保存了今天的大成殿、明倫堂、崇聖祠和戟門等建築物,格局基本上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重建時的原構。

2006年10月,仙遊文廟成立了陳金敏、嚴明訓等德高望重的老人為成員的仙遊文廟董事會,2006年至2015年期間,董事會實施了百年間最全面的一輪修繕和建造工程,籌資千萬元,啟動了修復千年文廟的"民心工程"。

"三年間,籌募巨資,復修舊建築群,重建文昌閣、藏經閣之屬,規模宏偉壯觀,全貌煥然一新,風格古樸典雅。"在仙遊文廟重修記中,仙遊退休教師謝亞榆這樣寫道。

董事會先前往山東省孔子老家參觀取經,緊接著在三年裡向鄉賢、臺胞、海外僑胞等多方籌資,其中還得到省文化廳90萬元涉臺文物專項修繕經費,主要進行含大成殿維修、崇聖祠修復、文昌閣復建、巨幅木雕《孔子聖蹟圖》製作及綠化、亮化工程等。

這當中,巨幅木雕《孔子聖蹟圖》的誕生意義非凡。謝亞榆回憶說,董事會在去山東取經的時候,也順帶將孔子從誕生到辭世的36幅圖請了回來。充分發揮"仙遊國畫之鄉"的文化底蘊,董事會請李耕國畫研究所根據鄒城《孔孟聖蹟圖》的方案,進行再設計。當時可謂集結了仙遊工藝界名師力量,採用進口花梨木進行雕刻,用連環畫形式依照編年史序編輯而成,反映孔子一生的主要活動。

集資進行全面修繕,而修繕的過程,也透露出人力的難及之處。

今天,當遊客走進文廟,在讚歎古人的工匠技藝的同時,也可明顯見到曾經的彩繪剝落嚴重。"這些大膽的色彩,現在已經找不到原材料了。"茅玉香說,當時董事會在修復大成殿上的簷角,由於色彩搭配與原先差異過大,維修一半便停了下來,技藝尚缺,不敢造次。

值得一提的是,仙遊文廟保存了一塊南宋年間的戒石銘,出自北宋黃庭堅的手書。戒石銘南向刻"公生明"三字,北向刻銘文十六字:"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以此為代表的碑刻,構築了仙遊文廟厚重的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

修復期間,大成殿的兩廡陳列工作也同時開展。這裡展覽了從唐代到近代72方不同年代的碑刻,很多碑刻已在歷史中風吹日曬,看不清字跡,但利用拓本的技術,其內容得到還原,謝亞榆也參與文字整理,最後裝裱在側,以供來者參觀。

目前,仙遊文廟建築、碑刻已被充分挖掘展示,每一座文廟本身就是一座博物館,除去建築、碑刻,其禮器、樂器以及祭祀禮儀、音樂、舞蹈等也都是珍貴的文化遺產。而當下,仙遊文廟中的禮器、樂器等內容還待挖掘。

C 文廟價值,確有今昔之別

上世紀80年代,當仙遊進行舊城改造的時候,有人提議,文廟只要保留一個文成殿即可。

"如果要拆掉建築,我要第一個發起抗議。"鄭懷興愛文廟心切,不無理由。身為國家一級編劇的鄭懷興,他在仙遊文廟居住了近20年,其中有8年時間是和家人一起生活在這裡。

他回憶說,過去元宵節時,各單位、鄉鎮一起製作花燈,拿到文廟來展覽。平日各種書畫展,也有不少名家的作品在這裡展出。1986年,鄭懷興筆下的四本戲要到北京展演,也都在文廟這個大舞臺上排演提升。

同在這裡工作多年的仙遊文化館館長俞輝感慨,文廟裡的一口井滋養了幾代人;墨池曾經是小孩子游泳的"海洋";邊上先前的紅太陽館已變身仙遊藝術學校,培養出一代莆仙戲人才;而歷經百年的鳳凰樹,在上世紀90年代因為颱風彎腰倒下,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

今天的文廟,人文氣息依舊濃厚。走進文廟,可以看見不少爺爺奶奶們帶著孫子,在此休閒流連。而在古代,文廟不單是供奉文聖孔子並供學生瞻仰修禮的殿宇,也是縣裡辦教學場所,是縣學生日常習讀、集訓、考試和習練"六藝"的地方,其組成部分文昌閣還供學生祈拜。

如今每逢農曆初一、十五,這裡依然可見祈拜文廟的傳統。"每年大年初一,我都帶自己的孩子去拜孔子,這也算是一種鄉愁吧!"俞輝告訴記者,仙遊有700多家書院,但唯一受到官方認可的,僅此文廟一處。

今年,文廟較往年熱鬧了起來。每逢節假日,書畫展、各類活動不斷。鄭懷興說,文廟應該要多舉辦一些活動,才有人氣。

有仙遊當地居民反饋,仙遊的古建築保存得不多,如今有遠方朋友來訪,必會帶去文廟,接受那裡的文化薰陶。茅玉香表示,未來博物館還將深入研究並挖掘文廟的歷史文化內涵,擬在文廟內開設書院、國學講堂等。

福建日報文章的原鏈接:http://fjrb.fjsen.com/fjrb/html/201909/12/content_1209309.htm?div=0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