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也有外来“留学生”?纷纷遣使来大唐,其中还有大和尚

之前看《长安十二时辰》,到快收官的时候,我注意到一个关键人物:

晁分。

(晁:cháo)

这一角色,由我国著名演员杜玉明老师扮演,而戏中的晁分,是一位随遣唐使来大唐学习工艺的日本匠人。

唐朝也有外来“留学生”?纷纷遣使来大唐,其中还有大和尚

《长安十二时辰》匠人晁分

关于他的经历,张小敬在去往晁分家之前,就向波斯王子伊斯做了简洁的介绍:

唐朝也有外来“留学生”?纷纷遣使来大唐,其中还有大和尚

《长安十二时辰》对话截图

对话中所提到的“”,正是“晁衡”,本名为“阿倍仲麻吕”,乃日本遣唐使,也是当时日本派往大唐学习先进知识的“留学生”之一,因仰慕中国文化,便改名为“朝衡”(也作:晁衡),并深爱中国这片土地,在大唐学习与生活长达五十年。

《旧唐书·列传·卷一百四十九》:开元初,(日本)又遣使来朝,因请儒士授经。诏四门助教赵玄默就鸿胪寺教之…………其偏使朝臣仲满,慕中国之风,因留不去,改姓名为朝衡,仕历左补阙、仪王友。衡留京师五十年,好书籍,放归乡,逗留不去。

后来凭借自身的勤奋好学,朝衡还参加了大唐举办的科举考试,没想到一举夺魁,高中进士,从此便留唐为官,曾官至左散骑常侍

,相当于皇帝顾问,为朝中近臣。

唐朝也有外来“留学生”?纷纷遣使来大唐,其中还有大和尚

阿部仲麻吕(晁衡)

而剧中提到的晁分,历史上并无记载,据我认为,应是为了剧情需要从而虚构出来的人物,在剧中的身份是“晁衡”的从人,相当于仆从,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他也要取中文姓命为“晁分”了。

但在后续的生活中,晁分也开始在晁衡的授意下,学习大唐的先进工艺,毕竟随遣唐使来到大唐的人员有限,所以为了尽可能多学知识与技术,基本每个随晁衡来到大唐的扶桑国人,都会有自己的学习任务,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如晁分这类从人,都可看作是来唐学习的“留学生”。

这些不远万里跋山涉水而来的“留学生”,主要还是受唐朝强大的国力与高度发展的文明所吸引,不惜度过汪洋大海前来深造,由此也从侧面帮助古代中国创造出“留学生教育”的先例。

说起唐时的留学生,那就不得不提起三个特点:

一,留学生来源特别广泛,包含多地域多国家,来唐学习者,人数众多。

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唐时外来留学生,主要来自于两个国家。

一是上文提到的“扶桑国”,即日本

日本曾分多个时期,派遣大量的遣唐使来唐学习各种文明知识,这一点相信不用我多说,尤其是中学课本上也多次提及,可以说现在的日本自古就深受中华文明的影响,包括文字,绘画,传统工艺等多个方面。

二就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友好邻邦,新罗,即朝鲜半岛上的国家。

咱们来具体说说新罗,因为新罗的历史发展与日本大不同,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可能在脑海中的印象不如日本来得深。

首先,在公元676年之前,朝鲜半岛以及周边地区曾一度存在过三个政权,为高句丽,新罗,百济

注:高句丽,念作:高句(gōu)丽(lí),当时的高句丽大半国土,其实是在朝鲜半岛以北,即我国东北地区以北,所以我才写“朝鲜半岛及周边地区”。

唐朝也有外来“留学生”?纷纷遣使来大唐,其中还有大和尚

“三国”疆域大致范围参考图

公元660年前后,新罗逐渐依靠大唐的援助,击败了高句丽与百济,在此后与大唐的不断来往中,虽然也曾发生过与唐的军事冲突,但最终还是凭借多方运作,于公元676年,建立起大一统政权,从此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便与大唐正式展开了繁荣的文化交流。

在此需要简述一下新罗与唐的交流史,时间点回到公元648年,即贞观二十二年,新罗国王亲自前来大唐面圣,请求援助,再到公元650年,新罗取消自建的“太和”年号,改用唐朝“永徽”,向唐皇敬献《织锦太平颂》,就此新罗正式成为大唐的“诸侯国”。

《三国史记·新罗赫居世本纪》:先王(朝鲜国王)贞观二十二年入朝(入大唐),面奉太宗文皇帝恩敕:“朕今伐高丽,非有他故,怜你新罗,摄乎两国,每被侵陵,靡有宁岁。山川土地,我非所贪,玉帛子女,是我所求。我平定两国,平壤以南,百济土地,并乞(与)你新罗,永为安逸。”

(注:此《三国史记》非我国《三国志》或《三国演义》,而是新罗(朝鲜)史官“金富轼”所编著新罗官方正史,记载的正是朝鲜半岛上的三国历史,即“新罗,高句丽,百济”。)

而彼时大唐正在讨伐西突厥,因此并未提供多少实质性的援助,整个朝鲜半岛上是属于比较混乱的局面,但自公元660年以后,征服了西突厥的大唐终于得以分开兵力,帮助新罗先后击败了高句丽与百济。

唐朝也有外来“留学生”?纷纷遣使来大唐,其中还有大和尚

公元663年大唐援助新罗,战争形势示意图

后唐高宗有意将整个朝鲜半岛纳入版图,但随着西线与吐蕃战势频繁,在七胜新罗后,只得无奈撤军,如此便给了新罗喘息的机会,等大唐打败吐蕃后,新罗的兵力也有所恢复,因此基于利弊考虑,唐皇便取消了征讨新罗的策略,改用怀柔政策,唐罗两国关系也由此逐步正常化,所以派遣唐使来学习交流,应是在公元676年前后,毕竟这一时期的朝鲜半岛局势,已经趋于稳定,两国关系也迎来了一次“

回春”。

《唐会要·卷三六·附学读书》中提到的:

新罗差入朝宿卫王子,并准旧例,割留习业学生并及先住学生等,共二百十六人,请时附

粮料,又请旧住学习也者,并放还本国。

可见当时的遣唐使人数,多达216人,几乎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大型文化交流使团”,而且这是国家层面的文化交流,新罗所挑选的“留学生”,自然也是经过其本国层层选拔,所以这260人的级别,我们可以看作比现在常理中所认为的“留学生”要高,此处我并非贬低留学生的意思,实则由于新罗以国家的名义派遣唐使来唐学习,这本身除了是文化交流外,还兼负一定的政治意义。

而这一时期的大唐,正处于贞观之治后高宗治国的巅峰,为仪凤元年(676)。

唐朝也有外来“留学生”?纷纷遣使来大唐,其中还有大和尚

唐高宗·李治

此时正值大唐国力巅峰,前有贞观之治的推动,唐高宗励精图治,致使大唐国泰民安,制造业空前发达,文化空前繁荣,因此吸引大量周边友好国家派使来学。

除了新罗以外,还有许多小国,如南诏,真腊(今柬埔寨),泥婆罗(尼泊尔)等国家,还包括西域地区以及吐蕃等十多个少数民族政权,均派遣大量人员到大唐前来学习交流。

所以我们从《长安十二时辰》中也可看到多种肤色,多种服饰的外国友人来往不断,这正是当时长安城的一大特色,即作为全世界首屈一指的国际大都市,大唐凭借自身强大的国力与文明,吸引了周边国家乃至大洋彼岸的多国来朝,而在众多来朝者中,“留学生”始终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而成为大唐“对外教育”体制下的一大亮点。

唐朝也有外来“留学生”?纷纷遣使来大唐,其中还有大和尚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二、来唐留学生身份各异,除传统意义上的学习生员之外,还有质子,留学僧等多种特殊身份。

广义上来说的留学生,一般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留学生”,由国家出钱或个人的名义,被派往他国学习知识。

但在当时的大唐,除去传统意义上的留学生外,还有一种特殊的身份,名为:

质子

此处所说的质子,并非物理学中的“质子”。

而是指本国派往他国的人质,一般而言这种人质的身份都极为尊贵,比如国王的儿子,近亲,以此成为他国人质,目的自然是为了获取他国的信任。

唐朝也有外来“留学生”?纷纷遣使来大唐,其中还有大和尚

电影《南汉山城》剧照(参考图,此电影年代为明末清初)

虽然质子在我国存在的历史长达数千年,如战国时期,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互相将王孙贵族的子嗣送往他国成为人质,以此取得他国信任或建立盟约。

但到了唐朝,国力臻于巅峰,四海之内影响力之盛,已然到了不必再用这种带有一定“胁迫性质”的方法,来取得他国信任。

因此在唐朝,大部分的质子都是他国主动派到唐朝来,以此示好。

而唐皇为了表达国威与胸怀,都会尽最好的条件款待“质子”。

试想若两国交战,就算质子身份再尊贵,但既然是作为人质派到他国,待遇也不会十分美好,可是在唐朝,质子除了由朝廷提供衣食住行外,也可在国子监等国家最高学府进行学习。

正如《新唐书·卷二二二·南蛮上》所载:

十五年,异牟寻谋击吐蕃……乃峭山深堑修战备,帝许出兵助力。又请以大臣子弟质于皋,皋辞。固请,乃尽舍成都,咸遣就学。

此处的“异牟寻”,为南诏国国王,大历十五年,即公元781年,唐代宗治下,异牟寻因无力承担吐蕃的沉重贡赋,转而发兵出征吐蕃,但在途中失利,于是请求唐皇出兵援助,唐皇应允,帮助异牟寻解围,但条件之一便是向异牟寻的大臣所要儿子,充当“质子”,为了依附大唐,异牟寻便答应了这项要求,遂派大臣之子前往成都,以“质子”的身份进行学习。

唐朝也有外来“留学生”?纷纷遣使来大唐,其中还有大和尚

电视剧《舞乐传奇》中的“异牟寻”·扮演者:赵文瑄

这一类质子一旦进入大唐,则被安排到国子监学习,衣食住行朝廷全管,而主管单位呢,正是鸿胪寺

注:鸿胪寺,掌“典客,司仪”二署,其中,“典客署”掌外来使节、四夷君长朝见之礼、收贡、回赐。

那么这些质子来学习的时候是由鸿胪寺管,若两国战事平息,关系正常以后,则也同样由鸿胪寺禀奏皇帝,放回故土。

《旧唐书·卷一九九上·东夷新罗传》:五年四月,鸿胪寺奏:新罗国告哀,质子及年满合归国学生等共一百五人,并放还。

这段记载是永徽年间,新罗与大唐交恶时,所派来大唐的质子,与留学生人等共计一百五十人,因国内王臣百姓痛苦不堪,前来告哀(诉说痛苦),请求放还质子归国,再由鸿胪寺奏表,唐皇应允,并放还。

唐朝也有外来“留学生”?纷纷遣使来大唐,其中还有大和尚

壁画《客使图》,唐代李贤墓出土,前三位为唐朝鸿胪寺官员,后三位为外国使节。(来源:陕西历史博物馆)

另也有关于新罗派遣质子来唐,后又请求放还的记载:

《旧唐书·列传·卷一百四十九东夷》:(元和,唐宪宗年号)七年,重兴卒,立其相金彦升为王,遣使金昌南等来告哀……兼命职方员外郎、摄御史中丞崔廷侍节吊祭册立,以其质子金士信副之。

如上可知,这些“质子”也分两种情况,一是与大唐关系交恶时,为了达成某种政治目的,如南诏请求唐皇援助,而唐皇则提出让南诏国派来质子的条件,目的是为了达成信任,这里的“质子”,就相当于一种政治工具,一种政治砝码。

另一种呢,则是如新罗,虽然名义上是人质,来去也都需要皇帝的批准,但其实是由大唐朝廷资助的公派留学生,不仅负责传授知识,也负责他们的衣食住行,等到了约定好的时间,则由新罗派使请求放还,而是否放还,也要应唐皇批准,但这种明显比第一种要好的多,可看作是两国外交关系正常化下,藩属国一方为了主动示好,而采取的主动政治手段,既能学习到大唐的先进知识,也能使质子成为两国维持关系正常沟通的重要纽带。

说完了质子,就到了最后一种:

留学僧

现在网上有很多海外学子,也喜欢以“留学僧”自居,调侃自己是劳苦命,留学只是说起来好听,但个中心酸,冷暖自知。

但在唐朝,还真的有“留学僧”,正是以“求法巡礼”为目的的佛教信徒,著名的留学僧包括“鉴真,空海”等人。

唐朝也有外来“留学生”?纷纷遣使来大唐,其中还有大和尚

《鉴真东渡》

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妖猫传》,里面的空海,就是当年日本派来大唐的“留学僧”,目的是来中国学习高深的大乘佛法,求取真理。

而空海还有另一个称谓,为“沙门空海”,是日本历史上的著名法师,三十一岁历经漂泊来到长安,作为“学问僧”,求学佛法。

《旧唐书·日本传》:贞元二十年,遣使来朝,留学生橘免势、学问僧空海。

唐朝也有外来“留学生”?纷纷遣使来大唐,其中还有大和尚

《妖猫传》剧照

注:沙门,为佛教中的派别之一,后代指“出家修道者”,是为“通称”,比如某个日本僧人法号“大哥”,那他也可自称“沙门大哥”。解释见于《佛学常见辞汇》:“沙门二字,意为:华译勤息,即勤修佛道和息诸烦恼的意思,为出家修道者的通称。”

再说起贞元二十年,其实是唐德宗李适的年号,即公元805年,距离安史之乱的发生(755),已经过去了整整50年,而《妖猫传》中的法师“空海”,即是以历史上的空海为原型,从而创作出来的文学角色。

唐朝也有外来“留学生”?纷纷遣使来大唐,其中还有大和尚

沙门空海

但通过史料,我们不难发现,历史上是存在着“学问僧”,即“留学僧”这一类身份,从而成为大唐对外教育体制下的又一大特色亮点。

总而言之,在唐朝国力臻于巅峰,乃至中后期有所衰落以后,大唐的文化始终作为国际先进文明的代表,而不断吸引着别国遣使求学,这种强势的对外文化输出,不仅使得唐朝展现出有别于人类历史上其他文明的强盛,同样也对周边国家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深远影响。

唐朝也有外来“留学生”?纷纷遣使来大唐,其中还有大和尚

这种影响,至今仍未消融,反而因为历史的传承,而愈发的厚重。

目前来到我国学习的海外友人也在逐年增加,其实考究历史,这并非罕见现象,反而是能证明中华民族正走在复兴道路上的最好佐证,随着“汉语热”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兴盛,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必然能成为全世界留学必选的国家之一,从而为全世界各国人民展现出一个多元而包容的伟大国度。

——————

唐朝也有外来“留学生”?纷纷遣使来大唐,其中还有大和尚

——————

参考文献:

《旧唐书·列传·卷一百四十九》:开元初,(日本)又遣使来朝,因请儒士授经。诏四门助教赵玄默就鸿胪寺教之…………其偏使朝臣仲满,慕中国之风,因留不去,改姓名为朝衡,仕历左补阙、仪王友。衡留京师五十年,好书籍,放归乡,逗留不去。

《三国史记·新罗赫居世本纪》:先王(朝鲜国王)贞观二十二年入朝(入大唐),面奉太宗文皇帝恩敕:“朕今伐高丽,非有他故,怜你新罗,摄乎两国,每被侵陵,靡有宁岁。山川土地,我非所贪,玉帛子女,是我所求。我平定两国,平壤以南,百济土地,并乞(与)你新罗,永为安逸。”

《唐会要·卷三六·附学读书》新罗差入朝宿卫王子,并准旧例,割留习业学生并及先住学生等,共二百十六人,请时附

粮料,又请旧住学习也者,并放还本国。

《新唐书·卷二二二·南蛮上》:十五年,异牟寻谋击吐蕃……乃峭山深堑修战备,帝许出兵助力。又请以大臣子弟质于皋,皋辞。固请,乃尽舍成都,咸遣就学。

《旧唐书·卷一九九上·东夷新罗传》:五年四月,鸿胪寺奏:新罗国告哀,质子及年满合归国学生等共一百五人,并放还。

《旧唐书·列传·卷一百四十九东夷》:(元和,唐宪宗年号)七年,重兴卒,立其相金彦升为王,遣使金昌南等来告哀……兼命职方员外郎、摄御史中丞崔廷侍节吊祭册立,以其质子金士信副之。

《旧唐书·日本传》:贞元二十年,遣使来朝,留学生橘免势、学问僧空海。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