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害羞不說話=沒禮貌?父母需警惕孩子的社交焦慮症

寶貝害羞不說話=沒禮貌?父母需警惕孩子的社交焦慮症

盼盼是一個可愛的七歲小女孩,她敏感、害羞,喜歡和爸爸還有她的好朋友鄰居嘟嘟一起出去玩。但是,當有兩個或者更多的孩子過來玩的時候,她經常會變得不知所措並且拒絕他們的加入,並且不願意嘗試其他新活動。

當盼盼媽媽提到某個即將到來的生日聚會時,她最初非常興奮。可日子越來越近,盼盼通常會因此而哭泣、並且情緒低落。過去參加這類活動時,一般盼盼也都依賴著媽媽,並且只在相當長時間的熱身後才會參加。

她還喜愛足球。但是,儘管爸爸是足球教練,大部分比賽時間她還是隻待在球場邊看她的隊友踢球。當她最終準備好要參加時,卻經常會很失望地發現比賽已經結束。

你家孩子是不是也這樣,在陌生環境或是面對陌生人時膽小怯懦,這並不能單純解釋為性格內向,而是孩子很可能患上了“社交焦慮”。

一. 社交焦慮的表現

大部分患有社交焦慮的孩子都有一些相同特徵,比如羞怯、自我意識強、表現焦慮和對負面評價的恐懼等。

1.不願參加不熟悉的活動

在參加新的或者不熟悉的社交活動時,這樣的孩子通常需要相當長的熱身時間。對於某些孩子來說,僅僅想到要和不熟悉的孩子玩耍、約會或者參加活動就可能讓他們感到窒息、難受。他們可能經常會有這樣的表現:

  • 獨自一人待著
  • 依賴關愛他的人
  • 說話聲音很小
  • 很容易變得不知所措(哭泣、發愣或者發脾氣)
  • 拒絕嘗試新的活動
  • 參加活動之前要先觀察
  • 對開始或者加入一個對話很猶豫
  • 容易臉紅、轉移視線、低頭或者用手捂住臉
  • 跟兩個或者更多的孩子在一起互動時容易失敗

2.關心別人在想什麼

隨著年齡增長,這類孩子開始關注別人是如何看待他們的。隨之而來的是,他們也會變得比較敏感、自我意識增強。他們比較害怕成為別人關注的焦點,擔心犯錯誤。他們可能會在以下場景感到焦慮:

  • 課堂上被提問
  • 在黑板上寫板書
  • 在眾人面前讀書或者發言
  • 在別人面前吃東西
  • 在公共浴室洗澡
  • 向別人求助
  • 在別人面前換衣服
寶貝害羞不說話=沒禮貌?父母需警惕孩子的社交焦慮症

3.害怕失敗

每個人或許都會害怕展現自我的場合,但有社交焦慮的孩子僅僅想一想這些情況都可能會引起他們內心的恐慌,比如在以下情景你的孩子會感到緊張:

  • 參加考試
  • 參加音樂劇或話劇表演
  • 參加運動賽事
  • 做口頭陳述
  • 去健身房
  • 參加小組會議

二. 孩子產生社交焦慮的原因

從上述生活事例中,有些家長可能已經注意到了,社交焦慮通常是由不舒服的身體感覺和對否定評價的擔心延續而產生的。

1.不舒服的身體感覺

社交焦慮的孩子在參加令他們感到恐懼的社交活動之前經常會遭受以下身體上的不適,包括:

  • 頭痛、肌肉緊張、胸悶
  • 胃痛、噁心、擔心嘔吐
  • 顫抖、出汗、臉紅
  • 呼吸急促、頭暈、心悸

年幼的孩子可能一直不明白為什麼他們會感到不舒服,年齡稍大點的孩子和青少年則有可能會把恐怖的社交場合和身體不舒服聯繫起來。因此,孩子由身體上的不適就聯想到了潛在的後果,比如,嘔吐或者驚恐,這些都是他們所懼怕的。這樣,對身體不適的恐懼無形中就加劇了孩子的社交焦慮。

寶貝害羞不說話=沒禮貌?父母需警惕孩子的社交焦慮症

2.對負面評價的擔心

患有社交焦慮的孩子對負面評價的暗示尤為敏感,比如,被批評、被評判或者被嘲笑。研究表明,社交焦慮的青少年傾向於把注意力集中在社交情境的負面特點上。他們高估了自己失敗、尷尬和被嘲笑的機率,並且低估了他們應付社交活動的能力。

此時,實際的結果已經不再那麼重要,真正有意義的是你的孩子如何看待這個結果。你的孩子對恐怖的社交情境的評價取決於下列因素:

  • 身體不適感覺的強度
  • 肢體感覺被別人察覺的程度
  • 內心對負面結果的相信程度
  • 孩子對尷尬的感受

和身體不適一樣,負面評價也可能會使孩子的焦慮繼續。但是,如果二者共存的話會導致對社交情境的恐懼性迴避。接下來,我們將幫你理解逃避社交和表現的情境是如何影響你孩子的正常生活的。

三. 孩子產生社交焦慮的根源

研究表明,社交焦慮是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家庭因素和同伴影響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一點可以從孩子的稟性和家庭環境中看出來。

1. 孩子的稟性

你的孩子可能一直比較害羞或者過度害怕。他像個很難取悅的嬰兒,當遇到陌生人或者在陌生場合的時候會保持謹慎。這些行為與他的稟性和性格有很大的關係。事實證明,通常有類似羞怯稟性的兒童更容易產生焦慮問題,尤其是社交焦慮。

很可能是因為孩子父母或是近親在經歷某種生物性敏感時,通常以擔心、恐慌、傷感的形式表達,又或者以其他的某種社交焦慮的形式表達(例如,害羞、不安或者社交恐懼症)。

如此,孩子的稟性為社交焦慮創造了條件。這通常會以身體不適的感覺和無法適應不熟悉的社交情境的形式表現出來。研究還表明,社交焦慮的孩子對思想方面的小錯誤特別敏感。這些小錯誤被稱作認識曲解,這是以錯誤的假設為基礎的,還可能導致或增加孩子的社交焦慮。

寶貝害羞不說話=沒禮貌?父母需警惕孩子的社交焦慮症

2. 你的家庭環境

孩子的稟性和思維模式讓他對社交焦慮的經歷非常敏感。然而,你的家庭環境也可能在維持他的社交焦慮方面發揮著作用。例如,盼盼的媽媽無法容忍她的女兒在參加社交活動時焦慮不安,於是她就鼓勵盼盼待在家裡,以便把她和丟臉的經歷隔絕開。

很多家長都有可能無意識地幫助孩子避免面對社交,但這可能會帶來問題,因為克服社交焦慮唯一的方法就是去坦然面對、去感受焦慮。

我們還要注意在孩子身邊的言語。比如,當我們闡明別人的看法或者對消極觀點進行描述時,很可能是在無形中引導孩子對事物作出負面的評價。

寶貝害羞不說話=沒禮貌?父母需警惕孩子的社交焦慮症

四. 如何緩解孩子的社交焦慮?

為了更好地幫助盼盼克服社交焦慮,父母把他們總的目標分成了多個明確的、具體的和易控制的步驟,稱之為“曝光”,這些都是生活中的場景,通過面對和感受它們可以幫助兒童控制他們的恐懼。

盼盼必須認識到在社交衝突中感到緊張是正常的。她必須給自己一個機會來體驗社交活動、接受焦慮的存在、學會沉著冷靜,並且最終實現社交上的成功。家長可以從以下方面對孩子進行“訓練”:

1.重視參與。像盼盼一樣的孩子可能無法想象他們可以參與到新的活動中去,因此他們就不會去嘗試。不要向他們承諾說他們不是一定要參加,而是讓他自己去決定。這麼做有利於你的孩子感覺自己更有自控力。一旦他活躍起來,他很可能跨出那勇敢的一步。

2.強調小的進步。有些孩子對家長表達出來的任何失望,無論是口頭的還是非口頭的(比如,嘆氣),都會理解為是失敗的標誌。如果此時家長能找出他值得表揚的任何事情,哪怕是很小的進步,或者僅僅是走對了方向,都會幫助他產生動力,這樣他才可以接受新的挑戰。

3.考慮獎勵。獎勵和收買是不一樣的。為了阻止孩子衝動的行為而給孩子特權(比如看電視)就是收買的一個例子。實際上,這樣的處理方式會增加孩子再次出現不恰當行為的可能性。

然而,獎勵對良好的行為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並且還會增加孩子再次做出良好行為的可能性。獎勵可以幫助你的孩子更加努力地克服他的羞怯或者社交焦慮。實際上,一個提前計劃好的小小的附加獎勵可以決定你的孩子是否願意嘗試新的社交活動。

寶貝害羞不說話=沒禮貌?父母需警惕孩子的社交焦慮症

4.即使焦慮也不要離開。讓孩子參加社交聚會是一回事,當他焦慮的時候幫助他待在那裡是另一回事。

5.不那麼在意犯錯。幫助自我意識強的孩子變得對自己要求不那麼苛刻,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識別他的自動(不現實的)想法(自動出現的想法、一般是負性的,編者注)。自動想法和問題就是我們的大腦在告訴我們——我們很焦慮。

6.接受不完美的結果。在實際生活的社交情境中反覆鍛鍊之後,孩子就不會那麼擔心犯錯誤了,對消極的結果也不會那麼有內疚感了。然而,最終你還是要朝著幫助你的孩子接受不完美的結果這個方向去努力。

因為孩子天性自我意識強,所以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讓事情更加困難的是,我們生活在一個追求完美的世界中——即使你能控制自己對他的期望,你孩子的老師、教練和同齡人也可能無法做到。

7.理解和忍受不舒服的肢體感覺。

 就好像我們的大腦在向我們傳遞“我們很焦慮”的信息一樣,不舒服的肢體感覺是我們的身體在做相同的事情。

我們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去幫助孩子理解在容易引起社交焦慮和表現焦慮的場合出現的肢體感覺。像盼盼這樣的孩子可能僅僅是感覺不舒服。他們不太可能會理解肢體感覺可能與他們感到擔憂的事情有關係。

因此,對於比較小的孩子,可以使用呼吸和放鬆練習作為應對策略。大一點的兒童(和青少年)很可能會經歷更多的肢體感覺,比如,胃痛、頭痛、頭昏和呼吸困難。更重要的是,他們還可能養成對恐懼的擔憂。這就是說兒童可能會害怕有這樣的感覺,並且擔心胃痛會導致嘔吐。

寶貝害羞不說話=沒禮貌?父母需警惕孩子的社交焦慮症

當你在評估孩子的進步時,要考慮到他社交困難的複雜性,這很重要。例如:相對獨立的問題,一般來說,如害羞、社交焦慮和輕度不愛社交,都能對治療作出有效反應,治療後也能出現更清晰、更明顯的結果。

幫助孩子擺脫社交焦慮的實用技巧,你學會了嗎?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