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盧決戰:垂死的羅馬帝國英勇地奮起一戰,拯救了西方

從圍困奧爾良到阿提拉撤軍,是公元451年高盧戰爭的第二個階段。在這一階段,高盧戰場上彙集了當時地中海世界幾乎所有的主要力量,以匈人為主導的遊牧世界與以羅馬人為主導的農耕世界之間發生了極端的、劇烈的碰撞。正如約丹尼斯所言,

“那片只有1500步距離的土地,成為了無數種族彙集的舞臺;兩股主導力量勇敢地投入戰鬥。”

高盧決戰:垂死的羅馬帝國英勇地奮起一戰,拯救了西方

一、戰前的序曲

公元451年6月14日,倉促集結起來的羅馬聯軍在埃提烏斯的統一率領下,終於趕到了奧爾良。阿提拉擔心分散在奧爾良四周的圍城部隊會遭受奧爾良守軍及羅馬聯軍的裡外夾擊、各個擊破,於是立即將全軍向西北方向收縮並集結在一處,甚至“召回正在掠奪剛剛攻佔的一座城市的部隊”。

公元451年6月19日夜,羅馬聯軍中的法蘭克人對掩護阿提拉大軍向西北收縮的後衛部隊——格皮達人發起攻擊,雙方共約1.5萬人陣亡,但這只是“一場更為慘烈的決戰前的序曲”而已。

約公元451年6月20日,匈人聯軍與羅馬聯軍在特羅耶與沙隆兩城之間的加泰隆尼亞原野展開決戰。如約丹尼斯所言,“它不僅是一場著名的戰役,而且是一場複雜和混亂的戰役。”

高盧決戰:垂死的羅馬帝國英勇地奮起一戰,拯救了西方

二、混戰開實,開戰之初,匈人聯軍受挫

阿提拉將自己的匈人騎兵置於中央位置,兩側是各附屬民族、部族的軍隊;左翼軍是瓦拉米爾、西烏迪麥爾、維迪麥爾三兄弟統領的東哥特人;右翼軍是格皮達王阿爾達裡克統領的格皮達人以及其他各附屬民族、部族組成的軍隊。埃提烏斯將原本謀劃歸降阿提拉、但迫於羅馬的壓力最終加入羅馬一方的阿蘭王桑吉班統領的阿蘭人置於中央位置,便於監視,並用以消耗匈人騎兵的戰鬥力;右翼軍是狄奧多里克一世統領西哥特人,用以對抗匈人聯軍左翼的東哥特人;左翼軍是埃提烏斯自己統領的羅馬軍團,用以對抗匈人聯軍右翼的各附屬民族、部族組成的軍隊。

阿提拉這樣安排,是延用了匈人遊牧民族的傳統戰術。他計劃開戰之初就迅速從羅馬聯軍中央突入,將敵方切成兩半,分割包圍並消滅。埃提烏斯安排羅馬聯軍中實力最強的羅馬軍團來對抗匈人聯軍中實力最弱的右翼軍,既是為了在開戰之初一舉擊垮匈人聯軍的一翼、給敵方造成心理上的壓力,又是為了最大限度地保存羅馬軍團的實力。

高盧決戰:垂死的羅馬帝國英勇地奮起一戰,拯救了西方

開戰之初,匈人聯軍受挫。為激勵士氣,阿提拉對他的軍隊發表演說:“在征服了諸多民族乃至整個世界之後,你們仍站在這裡;我認為用話語來激勵你們是愚蠢的行為,這樣做就好像在說你們不能夠用行動證明自己是男人;這種做法還是留給一個新的領袖或是一支未經考驗的軍隊吧;那些是我不應該對你們說、並且也不應該讓你們聽到的話;你們已經熟知什麼是戰爭了嗎?一個勇敢的人懂得什麼是比僅僅為尋求復仇更享受的事情嗎?那是靈魂充斥著復仇的自然法則;……我不能保證自己是第一個負傷的,但我一定是戰鬥到最後的;……如果有人膽敢在阿提拉戰鬥時退縮一旁,他將必死無疑。”

阿提拉的演說再次激勵了軍隊的士氣,匈人聯軍重新鼓起鬥志,投入戰鬥,致使雙方陷入空前的混戰。混戰中,西哥特王狄奧多里克一世“在激勵軍隊時,被自己的戰馬拋出”,死於亂軍之中。這極大地增強了西哥特人奮戰到底的決心,如托馬斯·博恩斯所言,“如果沒有西哥特人同埃提烏斯的‘羅馬正規軍’並肩抵抗阿提拉及其‘蠻族’盟友,(如果沒有)他們的國王在戰鬥中的犧牲,那麼,擁有高盧的將是阿提拉,而非羅馬”

高盧決戰:垂死的羅馬帝國英勇地奮起一戰,拯救了西方

埃提烏斯在混戰中與自己的羅馬軍團失散而混入了西哥特人的隊伍中。因此在羅馬軍團中曾一度流傳謠言,稱埃提烏斯“遭到圍困,在成群的敵人中間處境非常危險”,直到埃提烏斯返回羅馬軍團陣營,才穩定住軍心。直到第二天,“當羅馬人看到戰場上堆積如山的屍體、匈人再也不敢上前冒險時,他們才知道他們勝利了。”

據約丹尼斯記載,加泰隆尼亞原野戰役中,雙方共約16.5萬人陣亡。克利斯託弗爾·貝克維茲甚至認為,雙方公約20萬至30萬人陣亡。

高盧決戰:垂死的羅馬帝國英勇地奮起一戰,拯救了西方

三、西哥特人退出了高盧戰場

戰敗的阿提拉,在自己的營地裡用馬鞍堆積起一座小山並坐在上面,並對部下稱,如果敵人攻入營地,他將舉火自焚,以避免落入敵手。而此時西哥特人剛剛在堆積如山的屍體中找到了狄奧多里克一世的屍體,這才意識到他們的國王已經戰死了。

狄奧多里克一世之子託利斯穆德急於一舉消滅匈人、為父親復仇,但埃提烏斯擔心,“如果匈人被哥特人徹底消滅了,那麼羅馬帝國也將被(哥特人)淹沒。”

並且,安德烈·貝爾弗亞爾科夫認為,此時的埃提烏斯“仍然相信以後在需要時還可以利用他們(指匈人)來對抗日耳曼人”。於是,埃提烏斯以狄奧多里克一世留在圖盧茲駐守的兒子們可能會趁機謀奪王位為藉口,勸說託利斯穆德立即返回西哥特穩定王位。託利斯穆德最終聽取了埃提烏斯的建議,率領西哥特人退出了高盧戰場。約丹尼斯記載到此處時感慨道:“猜疑是人性的弱點,它經常導致人們喪失掉一個完成偉業的機會。”

此外,埃提烏斯“用同樣的伎倆打發走了法蘭克人的國王”。幾天之後,阿提拉見羅馬聯軍並未繼續進攻,便從高盧撤軍,返回潘諾尼亞。埃提烏斯並未追擊。

高盧決戰:垂死的羅馬帝國英勇地奮起一戰,拯救了西方

四、戰爭結果及影響

至此,451年高盧戰爭以匈人帝國的失敗告終。這場戰爭成為匈人歷史的重要轉折點。

匈人在451年高盧戰爭中的失敗,標誌著代表亞歐大陸北部草原遊牧文化的匈人向地中海世界擴張的結束。

因在這場戰爭中的失敗,不僅阿提拉本人的權威地位受到了動搖,而且作為統治民族的匈人在匈人帝國中的統治地位也受到了動搖。原本依照遊牧民族傳統建立在鬆散的政治、軍事聯盟基礎上的匈人帝國,由此開始走向瓦解。匈人主體趨於融入羅馬社會。匈人作為一個整體,自此逐漸退出地中海世界的歷史舞臺。

在這場戰爭中,傳統意義上的羅馬帝國在趨於形式上的結束的過程中,仍然奮身一戰並取得勝利,對羅馬乃至整個地中海世界均有著深遠的影響。如費爾迪南德·喬治洛維烏斯所言,“垂死的羅馬帝國英勇地奮起一戰,這場偉大的戰鬥將載入歐洲史冊”。

高盧決戰:垂死的羅馬帝國英勇地奮起一戰,拯救了西方

羅馬在451年高盧戰爭中的勝利,雖未能挽救傳統意義上的羅馬帝國在形式上走向結束的厄運,但卻遏制了亞歐大陸北部草原遊牧文化向歐洲乃至整個地中海世界的擴展,使得地中海世界諸多民族、部族對羅馬文化、羅馬精神有了更為深刻的認同與繼承,使得羅馬文化、羅馬精神在地中海世界獲得了更廣泛的載體。特別是日耳曼諸部族,對羅馬文化、羅馬精神的認同與繼承最為深刻。

因此,傳統意義上的羅馬帝國在形式上結束之後,歐洲興起的諸多政權,或多或少繼承了羅馬傳統,一定意義上甚至建立在羅馬帝國的框架之下。因此,富勒稱451年高盧戰爭是一場“對西方世界具有決定意義的戰爭”;勒內•格魯塞稱,羅馬在這場戰爭中的勝利“拯救了西方”。如阿爾特爾·費利爾所言,451年高盧戰爭“是世界上極為重要的戰爭之一”

高盧決戰:垂死的羅馬帝國英勇地奮起一戰,拯救了西方

​451年高盧戰爭的結束,標誌著在民族大遷徙與地中海世界鉅變這一歷史時期內,遊牧世界與農耕世界兩種文化、兩種價值觀念在歐洲極端的、劇烈的碰撞暫告一段落。雖然此後兩個世界之間仍時常發生衝突,但兩種文化、兩種價值觀念從此進入了較長時間的相持與緩和的時期。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