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建國:主持編纂第一部曲周縣誌

  • 新聞來源:河北工人報
  • 日期:19-09-17 05:55:55
侯建国:主持编纂第一部曲周县志

人物名片: 侯建國,1949年2月15日出生,邯鄲曲周縣人;高中畢業後,被推薦到邯鄲地區供電局電杆廠工作,先後在廠辦公室、地區供電局辦公室、地區行署農業組、曲周縣供電局辦公室、縣革委會農業生產指揮部等單位負責文字工作;1980年入黨,1983年後先後擔任鄉黨委書記、縣委農工部副部長、縣民政局副局長,2002年退居二線,2009年退休。

“建國”故事:

“我原名叫侯張運,建國這個名字是我上學時老師給起的。”侯建國介紹說。1965年,曲周縣當年考上邯鄲市第一中學的僅兩名學生,侯建國便是其中之一。1968年他高中畢業回村後,村革委會的領導知道他愛好寫寫畫畫,就將他安排到村毛澤東思想宣傳隊。1970年,邯鄲地區供電局電杆廠招工,曲周縣分了3個指標,侯建國有幸成為了三人之一。到廠報到填表時,有關領導看他能寫一手好字,又得知他是市一中畢業生,便直接將他分配到廠辦公室寫材料。

侯建國介紹說,那時的辦公條件非常簡陋,十幾個人擠在一個大辦公室裡,別說空調,電扇都沒有,冬天取暖靠一個鐵皮煤火爐子。白天,辦公室裡人來人往,無法靜下心來,他就晚上來辦公室加班。寫彙報材料、工作總結等全靠手寫,先寫出草稿,然後再一筆一畫、工工整整地寫到稿紙上,食指和中指磨出了一層厚厚的硬繭。在他調到辦公室前,電杆廠上報到地區供電局的材料多半是被退回重寫,他寫的材料多次得到地區供電局辦公室主任的表揚,並由辦公室主任提名,局革委會批准,將他調到了地區供電局辦公室寫材料。1975年春節過後,他又被抽調到地區行署農業辦公室工作。1978年,侯建國為了解決夫妻兩地分居,申請調回了本縣工作。

“我的入黨介紹人,是時任曲周縣政府副縣長魯勤祥。”侯建國介紹說,那時,魯副縣長分管農業,時常到縣農業生產指揮部來了解情況、解決問題,他也經常到魯副縣長辦公室報送材料,有時還跟隨下鄉。經過多次工作接觸,魯副縣長看他政治上要求進步,工作上具有上進心,便主動找他談心,對他進行黨的知識教育,幫助他提高對黨的認識,使他成為了一名中共黨員。

“新中國成立後,曲周縣第一部縣誌就是由我主持編纂的,我是第一部縣誌的主編。”侯建國介紹,曲周縣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漢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設曲周縣。後隨著朝代更迭和歷史需要,縣名及建制也數次變更。

侯建國介紹,最近的一次縣名變更是新中國成立前,曲周縣被更名為企之縣,雖時間非常短暫,僅僅為3年時間,但如果在縣誌中漏掉了這段歷史,就不能稱之為一部完整的縣誌。

郭企之,中共黨員,邢臺南宮人。1938年,受冀南行政公署主任楊秀峰的派遣,到曲周縣組織群眾開展武裝對敵鬥爭,是曲周縣第一人民選的“抗日政府縣長”。1939年因漢奸告密被殘忍地活埋了。1946年10月,冀南行政公署為紀念郭企之烈士,將曲周縣更名為企之縣,1949年10月,恢復曲周縣名。

侯建國介紹,為確保縣誌的完整性和準確性,他和同事到烈士的家鄉、上級黨史辦、烈士犧牲的地方和曾與烈士一塊工作過的老黨員處進行走訪,瞭解情況、核實資料。一次,他在一位老黨員家核實完資料,已是晚上9點多了。他騎著自行車回縣城時,在一段鄉村土路上被摔了個鼻青臉腫。

“退居二線後,在北京國家林業局工作的兒子要我和老伴到北京安度晚年。”侯建國說,他也是故土難離,難以離開生他養他的這片熱土。

■本報記者孫廣軍

點擊數:12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