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16年,所到之处皆成“绿富美”,这位新洲书记的“拓荒”本领可不一般!

“为何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农村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为了早日消除贫困,我必须战斗到最后。”——雷本才

扶贫16年,所到之处皆成“绿富美”,这位新洲书记的“拓荒”本领可不一般!

4年多的时间,徐古街万岗村就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油茶结果了、光伏发电并网了,村里的“钱袋子”又进账了;百姓大舞台建好了,文艺演出越来越多了;塑料瓶可回收,化肥剩料要专门处理,村民都知道垃圾分类了……这一切,源自于上级脱贫攻坚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也源自于驻村第一书记雷本才的辛勤劳动。

扶贫16年,所到之处皆成“绿富美”,这位新洲书记的“拓荒”本领可不一般!

美美享受着幸福安康的村民们自豪地介绍:是他们村书记雷本才,带领武昌区城管委扶贫工作队,让曾经破败的山村变成了“绿富美”。

4年来帮助贫困村万岗村脱贫。今年58岁,有36年党龄的雷本才是武汉市奋斗在扶贫战线上的一名老党员。他是决胜脱贫攻坚战场当之无愧的“拓荒牛”。

2015年底,受区城管委的委派,雷本才赴徐古街万岗村驻村开展帮扶工作。

扶贫16年,所到之处皆成“绿富美”,这位新洲书记的“拓荒”本领可不一般!

“刚来这里的时候,发现丘陵地形的村湾里,荒地不少,都没有利用起来。”雷本才调查摸底后,油茶种植项目最终落地。“油茶种植不愁销路,收入相对较高,也不占用太多劳动力。最重要的是,万岗村的地形、土质适合种油茶。”

扶贫16年,所到之处皆成“绿富美”,这位新洲书记的“拓荒”本领可不一般!

在帮扶过程中,雷本才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坚持“输血式”救助与“造血式”帮扶有机结合。同其他驻村队员一道,与万岗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该村油茶种植面积从零星散布增加到了300多亩,诸多荒山变成了青山茶园,村民也憧憬着三年后茶果飘香的美景。

“扶贫要搞经济项目,要让村民自己的钱袋子鼓起来,他才有动力,才有获得感、幸福感。”雷本才说。雷本才借武昌区扶贫“东风”,通过街道、电力公司支持,使万岗村成为徐古街第一个将光伏发电落地的村湾。2017年6月,光伏发电站实现并网。如今,“卖电”的钱已经落袋,此产业项目每年带给村集体增收12万元以上。

扶贫16年,所到之处皆成“绿富美”,这位新洲书记的“拓荒”本领可不一般!

帮扶从来不是一句口号,需要多年如一日的坚守。16年来,雷本才先后到过8个贫困村开展帮扶工作。每到一处,都面临着语言不通、情况不明、人员不熟的情况。

为了尽快融入新的工作环境,他坚持做到“三勤”:一是勤于学习,躬下身子从实践中学,放下架子从群众中学,沉下心思从书本中学;二是勤于调研,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农户家中、深入村“两委”成员中展开调研,快速熟悉村情、民情;三是勤于锻炼,积极协助当地政府开展工作,主动深入到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矛盾纠纷较为集中的农村改革发展最前沿中去。

扶贫16年,所到之处皆成“绿富美”,这位新洲书记的“拓荒”本领可不一般!

为了给所驻村庄修建路桥、清修塘堰、疏通沟渠、打水井、建学校,他积极奔走,多方寻求资金技术支持;为了帮助村民尽快摆脱贫困,他想尽办法,引企入村、兴办农家乐、帮扶发展各类种养殖产业。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