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氏騙局”再度來襲:700億融資“打水漂”,投資者徹夜未眠

提到龐氏騙局,相信做投資的都知道這個騙局的由來,不過為了讓更多人瞭解這個名字,我們在這裡還是說一下由來。

就是當時有個叫龐氏的人,為了能夠獲得資金,就捏造了一個虛假項目,然後藉著這個項目大肆吸儲,投資者都被高收益“衝昏”了頭腦,爭先恐後的去排隊購買虛假項目,期待在後期獲得高收益,結果後來,血本無歸。


“龐氏騙局”再度來襲:700億融資“打水漂”,投資者徹夜未眠


因為,龐氏根本沒有真實的投資項目,給投資者的利息都是靠後來者的本金,但是騙局總有被揭發的一天,漏洞越來越最終資金鍊斷裂,這個騙局就被揭發了,不過,那些後來的投資者投資本金就這樣“消失”了。

這樣的騙局看似很拙劣,但是仍然有無數“精明”的投資者在上當!

從去年6月份開始P2P平臺大面積爆雷,到今年P2P平臺只有600多家,在這些倒閉平臺中,很多平臺都是龐氏騙局的後續導演人,利用虛假項目吸收資金,最終資金鍊斷裂,選擇跑路或者自首,而投資者的資金就無處可尋了。


“龐氏騙局”再度來襲:700億融資“打水漂”,投資者徹夜未眠


我們可以看一下最近的平臺倒閉事件,就知道所言不虛了。

前幾天,先鋒集團董事長張振新,意外暴斃,死於倫敦,然後留下數百億債務,無人處理,這樣的結果讓大多數人投資者都無法接受,一直認為張振新是“假死”,想要用這種方法逃債,直到後來先鋒集團公佈死亡證明投資者的情緒才有所緩和,不過目前,旗下平臺網信的催收和兌付進程依然不容樂觀,投資者拿回本金的希望著實渺茫。

項目造假是最常見的吸儲手段,利用高收益的“噱頭”吸引不明真相的投資人,然後再大力造勢,不斷有新鮮的“血液”融入這個虛假項目,最終等到擊鼓傳花遊戲玩不下去,就此為止。

但光有項目,沒有“光環”也很難讓人相信啊。於是,為了讓自己的項目更真實,有的公司創始人不惜花大價錢學歷造假,來博得投資者的信任。

比如,查看金誠集團董事長韋傑的資料,我們發現這個人是80後,擁有學霸、浙大法律系研究生等等一系列標籤,讓外界都認為這位企業家毫無疑問是位精英人士。


“龐氏騙局”再度來襲:700億融資“打水漂”,投資者徹夜未眠


在集團成立後不久,韋傑便開始帶著這些“光環”到處演講,融資過程也十分順利,2015年,韋傑宣佈要投資一個PPP項目的“致富之道”,一個商業價值高達5700億的項目,在當時,用了不久時間,韋傑就融資到了700億元,正當越來越多的投資者要跟進之時,卻傳出了該項目是假的消息,隨後,金誠集團倒下,韋傑也因非法融資入獄,一場“鬧劇”就此收場。

通過這些“龐氏”騙局,我們不難發現“高收益”是這些公司項目的統一特點,也是最吸引投資者的“閃光點”,因此在未來,我們做投資應該擦亮雙眼,不能只注重“大餅”,要堅持腳踏實地,避免上當受騙。投資這件事,急不得,要亦步亦趨,方能見曙光!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