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PDCA的終極應用——問題解決表,通往大師的進階之路


精益生產|智能製造|管理前沿

我們來自豐田,分享生產技術與管理方法

PDCA循環又稱質量環或是戴明環,一種可用於項目改善的管理學工具,P-計劃(Plan),D-執行(Do),C-檢查(Check),A-糾正(Adjust),四個步驟循環使用,形成一個閉環的改善週期,在一個改善完成以後可以馬上開始下一個改善,從而使改善達成一個階梯式向上的效果。具體怎麼操作,太過於讓人迷茫,下面用實例談一下如何分9步將PDCA變得具有操作性,且看PDCA的終極進化之問題解決表。

「方法」PDCA的終極應用——問題解決表,通往大師的進階之路


步驟 1:定義問題

首先,必須對現存的問題進行精確的描述。問題解決表的第一部分就是為了這個目的而設計的。

描述問題:問題的具體失效,發生什麼事了?

描述差異類型(如:錯誤種類)

廠/部門/車間:輸入問題發生的廠名和/或車間名。

線/工作站:輸入問題發生和受影響的製造線和/或工作站的名稱。

產品/材料:輸入發生問題的產品或原料名稱,包括料號。

日期和時間:記錄操作人員停線的時間。

班次:輸入問題發生時的班次(早班,中班,晚班…)。

操作人員:發現問題,停線和激活安燈的員工的姓名(對以後的詢問很重要)。

班組長:對問題作出反應的班組長的名字。

圖片或照片:對問題作出圖形化的說明,便於理解。

「方法」PDCA的終極應用——問題解決表,通往大師的進階之路


步驟 2:收集事實

一旦定義了問題,就必須馬上收集事實。最理想的是在問題發生的現場,根據受影響的部件收集事實。

到現場去!在發言之前,任何思考和意見必須要得到事實數據的支持,否則就不要發言。

當收集事實時,可以系統地問4 個問題,通過KT比較法從正反2個方面問“問題是什麼”和“問題不是什麼”。

這樣收集到的數據更加有排他性,更加精準的聚焦問題,這是抓住問題關鍵點的第一步。

「方法」PDCA的終極應用——問題解決表,通往大師的進階之路


步驟 3:採取立即措施

所有為糾正偏差而採取的立即措施被記錄在下面的表上。反應時間和採取的逐級彙報也要記錄在案。

這一步的關鍵是要及時圍堵問題,不要再流到下道工序。

「方法」PDCA的終極應用——問題解決表,通往大師的進階之路


步驟 4:數據分析

在數據分析的第一步,記錄下負責該問題的員工和小組。

在數據分析階段,額外的統計數據和分析可以用來支持事實。常用的方法如下:

柏拉圖分析

原值順序分析

歷史圖表

根據其問題的嚴重和複雜程度不同,也可以考慮其他的方法,如6 sigma等

數據分析的過程每個人不一而同,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問題的理解,看法,要採取的手段都可以不一樣,同樣的過河,有人乘船過,有人游泳過,有人讓人揹著過,只要能夠能到目的,可以自由發揮。

「方法」PDCA的終極應用——問題解決表,通往大師的進階之路


步驟 5:原因分析

原因分析首先從決定影響問題的因素開始,可以使用魚骨圖也叫頭腦風暴法來達到這個目的。經過以上的事實和數據描述,問題也有點眉目了。按照人,機器,物料,方法和環境的維度用來定義所有的直接相關影響。

所有問題解決小組的成員在一起進行頭腦風暴,按照以上幾個方面討論潛在的失效原因:

人對問題有什麼影響?沒有按標準操作,沒有正確著裝,裝載物料發生錯誤...

機器對問題有什麼影響?新的軟件,備件損壞,沒有進行維護,裝載部件錯誤...

物料對問題有什麼影響?物料損壞,錯誤的物料,物料太軟,表面太硬,表面太油,太灰...

方法對問題有什麼影響?沒有重複循環,工具產生的損壞,衝壓壓力太高,過程未受控...

環境對問題有什麼影響?照相拍攝時光線的影響,溫度,磁性,溼度,噪音...

進行分析討論的時候,不要輕易打斷其他成員的講話,也不要不通過事實調查就輕易的否定別人的猜想,有必要的時候還可以故意請一些不是此專業領域內的人員來以第三方的眼光提出一些見解,這樣便於打開思路。

討論之後對於要排除的原因,進行現場調查,實驗驗證等方式進行排除,對於有嫌疑的原因最多選擇3個進行進一步的調查。

對於被選擇的原因用“5個為什麼”來分別找出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包括技術方面的原因和管理方面的原因。問題的根本原因是通過最後一個為什麼的答案得出的。改善措施應該針對這個答案。

當使用“5個為什麼”方法時,下面應該注意,每一步都展示了原因和事實之間的聯繫,因此,“5個為什麼”問題應該有意義,當倒過來問的時候也能成立。

「方法」PDCA的終極應用——問題解決表,通往大師的進階之路


步驟 6:措施

對每一個根本原因必須定義措施。措施描述需要包括下列細節:

1. 序列號:措施的序列號

2. 原因:參照步驟5 中的3 個原因之一

3. 措施:改善措施的口頭描述

4. 負責:負責實施員工的姓名和部門

5. 到期日:成功實施改善措施的到期日

6. 狀態:P:已計劃;D:正執行;C:已完成;D:已驗證

「方法」PDCA的終極應用——問題解決表,通往大師的進階之路


步驟 7:檢查有效性

另一個至關重要的步驟是一旦措施實施後,必須檢查措施的有效性,這也是經常被忘記的一個步驟,但是非常非常重要。

如果措施是有效的:

- 問題不再出現或大量減少

- 措施的效力被理解

如果措施是無效的:

- 分析為什麼期望的效果並未出現

- 實施下一步措施或定義替換措施

措施的有效性應該用圖表來表示,其效果應該由步驟4 中的數據或事實來證明。

「方法」PDCA的終極應用——問題解決表,通往大師的進階之路


步驟 8:標準化

為確保改善能持續,有必要將措施納入標準之中。例如可以減少干預的標準,如果問題再次產生,將會引起立即的反應。

被修改的標準記錄在問題解決綱要中,同時記錄負責員工的部門和日期,時間。最重要的標準已經定義了:質保矩陣,失效模式分析,PQP,標準化工作,產品設計。

通常,每一個措施都會對標準有影響。如果沒有,則需要在問題解決單的合適的地方填入這種例外情況。

優化的標準確保已取得的改善能持續。

相關信息必須傳達給有相同問題的部門和工廠。

問題解決表作為信息源包括了上述所有必須的信息。

「方法」PDCA的終極應用——問題解決表,通往大師的進階之路


步驟 9:完成問題解決表

當完成日期填入和負責員工簽字後,同時需要得到產線和部門經理的認可,問題解決單就算完成了。同時完成的問題解表當存入指定的部門內由專人負責保管,每一個問題解決表都是一次寶貴的經驗積累,下次有類似的問題發生,可以把之前的問題解決表拿出來參考,切莫直接丟掉。

「方法」PDCA的終極應用——問題解決表,通往大師的進階之路


以上9步濃縮在一張表上,通過邏輯性的順序將PDCA循環的精髓展現了出來,具有強大的可操作性和可讀性,即可以引導技術人員進行記錄,分析,追蹤問題,也可以作為問題解決經驗的存檔媒介,為個人也為企業進行經驗傳承提供了不二法寶。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