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民间信仰:独特的人物崇拜-“豆腐公婆”与“面线王”

海沧东孚镇凤山村:这里供奉着一对“豆腐公婆”

厦门民间信仰:独特的人物崇拜-“豆腐公婆”与“面线王”

海沧区东孚镇凤山村“万善堂”里供奉的“豆腐公婆”神像

厦门民间信仰:独特的人物崇拜-“豆腐公婆”与“面线王”

海沧区东孚镇凤山村“万善堂”外景,前殿柱子上的对联是:“碧风岭前建佛殿,赖神庇佑;贞江深水凤结连,永世不变”

厦门民间信仰:独特的人物崇拜-“豆腐公婆”与“面线王”

海沧区东孚镇凤山村“万善堂”内景

我对民间信仰的关注,受益于一位多年好友的启发。好友就像一位“好奇宝宝”,对所有稀奇古怪的东西,永远都兴致盎然。而在“稀奇古怪”的清单中,毫无疑问,各种独特的民间信仰宫庙、神灵、传说与民俗,显然要占据清单中长长的一大串位置。关注民间信仰之后,很快我就发现,与死气沉沉、呆板虚伪、照本宣科、甚至自南宋以降近千年不变的官方文化不同,民间信仰无一定之本,无不变之规,处处生机勃勃,百鸟争鸣,充满了来自民间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行动力。可以这么说,在宋明理学崖岸高峻的冷眼注视之外,在道家、佛家拷问生命本源的钟鸣磬响声不及之处,百姓们以民间信仰为名,偷偷进行了一场难得的生命的狂欢。我喜欢这种充满生命力的东西。当然,如果站在假道学的角度上,你也可以说,百姓们以民间信仰为名,不顾史实,不讲逻辑,胡说八道,有些甚至令人忍俊不禁。

距离集美灌口镇排前社仅仅6公里左右的海沧区东孚镇凤山村“万善堂”,是另一个很好的例子。

“万善堂”位于324国道(这一段也称“东孚大道”)凤山村路口边。第一眼见到它,不觉莞尔。庙门口的石柱上,赫然刻着一副对联:“碧风岭前建佛殿,赖神庇佑;贞江深水凤结连,永世不变”。上联还好说,下联怎么看怎么像是男女定情时的誓言。

“万善堂”里,主祀是观音菩萨。不过,在这里,她被尊为“观世音佛祖”。黄坚定先生发表在《厦门海沧文史资料》上的一篇文章中说:“海沧区的佛教信徒,将观世音奉为‘佛祖’,是众善信心目中的‘救苦救难’者。海沧区供奉观音之院寺21座……信徒数以万计。”他还说,海沧区的观音信徒们,对观音信仰进行了大刀阔斧、翻天覆地的改造:“不管是何方神祇,要在中国立足必须中国化。于是,观音的国籍、民族、性别,全部按咱中国老百姓的意愿进行‘改造’,把她说成是汉家公主,是春秋时代楚庄王的三女儿,名‘妙音’。据说庄王有三个女儿,妙音执意出家,气得庄王将她赶出王宫。后来患病危急,需要女儿的手和眼做药引,大女儿和二女不愿牺牲自己的手眼,还是妙音断手挖眼治好了庄王之病。庄王感动而叩求天地让女儿再长手眼,故观音长出千手千眼。”

更有意思的在殿内。大殿左侧偏殿里,供奉的是“地藏王”菩萨;大殿两侧庑殿里,则有手绘的“注生娘娘”与“森罗宝殿”(阎罗殿)的神像与神龛。这些都常见。但是大殿右侧偏殿里,供奉着一对有点像是土地公、土地婆的老者神像,老公公长须白眉,手执龙头拐杖;老婆婆满头银丝,手捧元宝,两位都慈眉善目、和蔼可亲的样子。右侧偏殿上方,是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豆腐公婆”。

在《海沧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海沧区东孚镇卷》中,有关于万善堂“豆腐公婆”传说的记载,这是目前我所见的唯一记录。相传在唐朝时期,在现在的凤山,有一对夫妇专门以做豆腐为生。他们把赚来的钱除去生计所需之外,剩下的都用来买金箔纸钱。可是,他们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祭拜对象,只好把越积越多的金箔纸钱暂存在一间空房里。据说,当时的皇帝李世民,得罪了龙王,被龙王梦中索命,居然被吓死了。李世民来到阴间,见到许多自己已过世的忠臣名将。李世民还想摆皇帝的架子,想要犒赏臣子们,可是手边无钱可用。无奈之下,李世民向豆腐公婆借来了满屋的金箔纸钱,且先救急,并答应还阳后一定归还。后来,李世民还阳后才发现,向豆腐公婆借的金箔纸钱数量太多,一时难以还清。于是,李世民再次摆出皇帝的架子,下令百姓祭拜豆腐公婆,世世代代替自己还钱。从此,豆腐公婆就被供奉在凤山村万善堂里,安然享用着人间香火。

豆腐公婆的传说,让人想越越有趣。传说的一方,是得罪了龙王也会遭报应的皇帝,是被吓死的皇帝,是在阴间、阳间都要摆足臭架子的皇帝,是借钱不还的皇帝,是耍无赖的皇帝——而这位皇帝,居然就是在历史上以英明神武著称的唐太宗李世民。传说的另一方,豆腐公婆,攒下钱来就买金箔纸钱,居然存了满间满屋的金箔纸钱,居然存下连皇帝一时半会儿都还不清的大量的金箔纸钱,虽说行为怪异,可是结局很好,当上了皇帝的债主,世世代代享用人间香火。

嗯,我喜欢这故事。这对慈眉善目的豆腐公婆,的确值得一拜。

思明区文灶“豪士宫”:“面线王”和他的传说

厦门民间信仰:独特的人物崇拜-“豆腐公婆”与“面线王”

思明区文灶文屏路“豪士宫”里供奉的“面线王”神像

厦门民间信仰:独特的人物崇拜-“豆腐公婆”与“面线王”


说起独特而有趣的民间信仰神祇,岛内思明区厦禾路“文灶加油站”后面不远处的文屏路上,也有一位。在文屏路“建达花园”大门对面,就在文屏路与文灶街交汇处,有一座小小的宫庙。这座宫庙有点怪,从大门进入,看到的是佛庙“佛光寺”,前殿里供奉着弥勒佛、四大金刚、韦陀和关公。穿过佛光寺,后殿里,却是另一座俗神宫庙“豪士宫”。豪士宫里,供奉的是保生大帝、妈祖、哪吒(罗车公)和虎爷,乍看之下并无特别之处。不过,后殿一侧,供养着一尊红袍凤冠、红脸黑髯的神像。豪士宫的理事黄亚寿先生告诉我,神像是“助列侯”,俗称“面线王”。

厦门民间信仰:独特的人物崇拜-“豆腐公婆”与“面线王”


黄亚寿先生还讲述了一则关于“面线王”由来的传说。他说,如今车水马龙的文灶这里,原来是个小港湾,叫“文灶港”。文灶港边有条文灶溪,是文灶黄姓与吴村(今厦禾路梧村)吴姓的自然分界线。梧村吴姓人家,主要靠做米粉维生;文灶黄姓人家,主要靠做面线维生。有一天,文灶港边漂来一大块古樟木,没人知道它从哪里漂来,但是吴姓人家和黄姓人家都看见了。看见了就争,争着说樟木应该归自己,争着说要将樟木雕成神像来保佑自己。争来争去争执不下,双方决定抓阄定归属。结果,吴姓人家抓阄赢了。可是,吴姓小伙子一个一个走到海里想扛起樟木,却一个一个摇头空手上了岸。原来,樟木实在太沉,就连强壮结实的吴姓小伙子,也没人能扛得动。黄姓人家先是垂头丧气,此时一看,机会来了。于是,一位平常靠做面线维生的黄姓小伙子,勇敢地站了出来:“我试试?”没想到,他下水一试,一下子就扛起了樟木,顺利地将樟木扛到文灶溪文灶黄姓这一边。大家都说,这是神灵决定了自己的归属。后来,文灶黄姓将这块古樟木雕成神像,神像因为是做面线的黄姓小伙子扛来的,所以大家就叫他“面线王”。黄亚寿先生还说,每年农历正月初十日,是“面线王”的生日,那天,文灶黄姓人家都会来到豪士宫里拜拜。他特别强调:“面线王,只有文灶在拜。他是文灶黄姓的地方神。”

对了,黄姓。集美灌口镇排前社是黄姓,他们拜张巡的小妾“王姬娘娘”;文灶也是黄姓,他们拜自己创造出来的“面线王”。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