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出土四塊金冊,研究結論令人不解:明朝亡於財政崩潰?

2018年,張獻忠江口沉銀重現天日,一共出土四萬兩千件文物,其中包括大量的金器、銀器、印章、兵器等,對研究明朝中晚期歷史提供了鮮活的第一手資料。

通過對出土文物的請點,其中四塊明朝藩王金冊引起專家注意,在經過科學檢測之後,揭開了金冊背後隱藏的秘密,讓人不由感慨明朝皇帝處境實在太難了,甚至透過這四塊金冊的變化,也可以看到明朝滅亡的深層次原因。

四川出土四塊金冊,研究結論令人不解:明朝亡於財政崩潰?

在出土的江口沉銀張獻忠寶藏中,最引人注目的是4塊金冊,這些金冊上滿是刻印的文字,雖然歷經300多年的浸泡,但字跡依然清楚,考證屬於湖南的榮王家族。

據明史記載,皇子封親王,授金冊金寶,世子承襲王位,皇帝授予金冊。換言之,每一個榮王繼位,皇帝只會給一件金冊,表明朝廷對其權力的認可。

弘治四年(1491年),明憲宗朱見深第十三子,明孝宗朱祐樘異母弟朱祐樞,成為第一代榮王,正德三年(1508年)就藩常德府。到明朝滅亡,明朝榮王傳了七代。

其中,第六代榮王朱慈炤(與崇禎皇帝第四子同名)在位時,張獻忠攻入湖南時,洗劫了榮王府,朱慈炤奉母親姚氏逃到辰溪,不知所終。

因此,整個明朝歷史上,最多一共只有七件榮王金冊,可見其稀少和珍貴。

四川出土四塊金冊,研究結論令人不解:明朝亡於財政崩潰?

由於四塊金冊給人第一感覺差別較大,專家懷疑金冊的金屬成分問題,於是對此作了科學檢測。令人意外的是,不同時期金冊的含金量,存在著十分明顯的差異。

明代中期的金冊含金量大概是70%左右,屬於正常現象,但到了明朝末期,崇禎年間金冊的含金量只有6%、7%左右,彷彿僅是給金冊鍍了一層金。

難道是官員中飽私囊,或者工匠偷工減料?客觀的說,這種情況不可能存在,原因很簡單,明朝藩王雖說沒什麼權力,然而一旦被欺而鬧事,官員肯定吃不了兜子,而且地位稍微高一些的官員,也不在乎中飽私囊這一點黃金。總之,專家否定了這一種可能。

四川出土四塊金冊,研究結論令人不解:明朝亡於財政崩潰?

既然如此,榮王金冊含金量為何逐漸下降呢?原來,小小金冊的背後,卻反映了明朝皇帝“度日如年”,及明王朝財政變化,簡而言之,就是國家沒錢,所以就打起了這個“歪主意”。

從嘉靖開始,明朝財政逐漸困難,隆慶繼位之後,為了扭轉財政問題,實行了“隆慶新政”,其中一條就是“隆慶開關”,讓明朝賺了當時世界白銀產量的三分之一。

然而,明朝財政危機,不是明朝沒錢,而是國家沒錢,隆慶皇帝在位六年,並沒有扭轉國家財政危機。所以,萬曆繼位之後才有張居正的“一條鞭法”,目的就是為了改革財政,但可惜的是“人亡政息”。

萬曆皇帝時,國家收不上稅,由此才會派出太監,四處“與民爭利”,後來的魏忠賢與之一個套路。從這個意義上說,萬曆的稅監、天啟的魏忠賢,都應該被重新評價。崇禎繼位之後,立即取消了稅監,卻又收不了多少稅,而天災、人禍(農民起義)、遼東問題等都急需大量銀子,於是國家財政徹底崩潰,連宮內寶物都想拿來換錢,又怎麼給藩王含金量足的金冊?

四川出土四塊金冊,研究結論令人不解:明朝亡於財政崩潰?

可見,榮王金冊含金量逐漸下降,看似一件小事,其實卻與明朝國家命運緊密相連。

在此背後,反映的是明朝皇帝的艱難,尤其是隆慶、萬曆、崇禎這三個皇帝,或許幾乎整天想著銀子,而文官集團卻拼命阻止國家收稅,包括正常收稅。皇帝與文官集團的博弈結果,卻是依然無法正常收稅、改變財政,最終釀成了甲申之變,導致明朝滅亡。

萬曆皇帝揹負罵名,派出稅監四處“與民爭利”,因此才有銀子為三大徵買單,為明朝續命。如果萬曆沒有稅監,萬曆時的明朝可能就已風雨飄搖。崇禎相信文官節操,怒殺魏忠賢,徹底裁撤各地稅監,卻又無力改變崩潰的財政,明朝焉能不亡?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