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老龙头,万里长城中唯一的一段海上长城


横贯我国东西部的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军事防御工程。大多数长城的城墙,或建于山峦,或修于平原,而建在海上的长城,全国仅有一小段,那就是河北山海关伸入渤海的老龙头长城。这段长城建于明朝时期,曾是明代海防的军事要塞。

老龙头,位于山海关老城的城南,离古城约有不到5公里的路程。这段入海长城,为明代所建,它是万里长城中唯一集山、海、关、城于一体的海陆军事防御体系,也是明长城唯一的入海处,明长城东部的起始点。当年修筑这段长城,主要是为了阻挡关外的骑兵侵入山海关腹地,这些彪悍的骑兵,往往趁退潮或冬季枯水季节,沿海滩长驱直入。

老龙头长城的修筑,始于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当时的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抵御元朝残余势力的侵扰,吩咐大将军徐达在关外修建山海关前卫哨城。到了明代的中、后期,明代防务的重点由蒙古转向女真,由陆路转向海路。老龙头作为海上防御的前沿,历经数位重臣名将的督师经略和增修加固,成为拱卫明朝京师的海防要塞。


整个老龙头长城,由入海石城、靖卤台、南海口、澄海楼、宁海城和滨海长城等多部分组成。入海石城里就修有长城第一道关口“南海口关”,第一座敌台“靖卤台”,后来又在城垣上建起了一座高达10米的“澄海楼”。这座海上石城的基础非常牢固,历经海水几百年的冲刷而不毁。

“靖卤台” 是明万里长城唯一建在海中的“敌台”,是嘉靖四十四年,山海关兵部分司主事孙应元始建,起初为坚固的实心敌台。隆庆四年,蓟镇总兵戚继光坐镇蓟镇长城时,把自居庸关至山海关的1200华里的蓟镇长城上1017座“敌台”,全部改建为空心敌台。戚继光还亲自命名了海上长城的敌台为“靖虏台”,后改为“靖卤台”。

戚继光在改建这座海上长城时,遭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往往白天才打好基础,第二天海水涨潮,基础便被凶猛的海水冲的一干二净。民间传说,为了保证工程建设,戚继光征用了大量的铁锅,把铁锅倒扣于长城墙基的外围,减少潮水的冲击力,从而保障了长城的建设。


到了清朝,这座海上长城作为防御工程的作用大大降低。老龙头长城,更多的作用是作为一道景观,供后来者抒发情感。因为老龙头的地名,跟“龙”有关,所以深得清朝皇帝的喜欢。清代自康熙至道光的五位皇帝,常在秋冬之季,到关外祭祖。出关、入关共经过山海关12次,这12次中,每回都来到老龙头,观海吟诗,宴请群臣。这其中以康熙的一首《澄海楼》最为出名:危楼千尺压洪荒,骋目云霞入渺茫。

当年八国联军入侵时,英军的先头部队,乘坐“倭人号”军舰率先达到老龙头的海面,并在老龙头长城关口进入关内平原。1901年,山海关城南至渤海海岸老龙头处,约9平方公里的地域成为侵略者的占领地,英军的营盘更是驻扎于老龙头下。也就是在那个时候,老龙头长城,以及周边原清军的营房,几乎全部被英军焚毁。

现今人们去老龙头,所见到的海上长城,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起开始抢救重建的。在原址复建的海上长城,靖卤台下还有原长城的地基,重达二吨以上的巨石,深深插入海水中,可以想象,明朝修建老龙头长城时,是何等的艰巨。


现在对外开放的老龙头景区,占地面积600亩,由宁海城、澄海楼、入海石城、南海口关、龙武营、海神庙等28处景观组成。作为山海关的5A级景区,门票50元/人,除了澄海楼无法登临外,其余景点均可自由参观。看过八达岭、金山岭长城,确实有必要去看看这段国内唯一的海上长城。作者简介:陆建华摄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