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導彈最強“大腦”

打造导弹最强“大脑”

魏詩卉在做實驗

打造导弹最强“大脑”

魏詩卉(左二)和團隊成員在討論問題

人物檔案

魏詩卉,生於1978年7月,籍貫山東,火箭軍研究院研究員,長期從事彈道導彈制導理論與應用研究工作。她面向實戰需求,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二等獎2項,國防發明專利26項。

初見魏詩卉,記者便被她撲面而來的優雅氣質所吸引。這位外表清秀的火箭軍研究院研究員,說起話來總是不急不慢。接受幾次媒體採訪後,魏詩卉開始在網上小有名氣,網友都稱她“科苑超女”。對此她卻笑著擺擺手說,“我只是一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

她還真是個“超女”,在30出頭的年紀就晉升為高工。近日,她又捧起了第15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的證書。

“制導控制系統是導彈的核心,是導彈的‘大腦’。這個‘大腦’便是我和團隊研究的對象,我們要解決的就是制導控制系統直接影響實戰能力的相關問題。創新路上無止境,要想走得更遠,我們就不能停下腳步。”魏詩卉說。

海軍學子轉道去圓導彈夢

“從小父母就教育我,長大後要幹一番事業,用所學的知識報效黨和國家。”魏詩卉的從軍報國志,離不開父輩的垂範與教導。

她的外公楊雲卿是我國建築設計領域專家。抗日戰爭爆發後,楊雲卿棄筆從戎。解放後,他又響應國家政策支援西北建設,受到周恩來總理的接見。魏詩卉的父親是一名戰鬥飛行員,在魏詩卉小時候也常常給女兒講述戰友為國捐軀的感人事蹟。

18歲那年,魏詩卉主動報考了軍事院校,1997年她考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大連艦艇學院測繪系,2001年又在本校攻讀軍事運籌學碩士學位。

讀研後,魏詩卉在某次調研時第一次在實驗室見到了導彈部件。調研帶隊領導告訴她,別小看這些不起眼的元部件,它們可能成為助推戰略導彈騰飛的倍增器。她小心翼翼地摸著這些部件,彼時24歲的魏詩卉突然從它們身上,“感受到一種巨大能量”。

自此,她對導彈“著了魔”,併為此做出了選擇,毅然決定去火箭軍工程大學攻讀制導與控制專業的博士學位。畢業後,她來到火箭軍研究院某研究所,加入到導彈專家肖龍旭的團隊,如願成為一名導彈領域的科研人員。

海軍學子的導彈夢在火箭軍成真。魏詩卉做的第一個課題是圍繞某型裝備的精度評定展開的。利用自己的運籌學功底,她提出以研製定型為基礎,綜合運用抽檢和發射數據進行精度評定的新概念和新方法。這一課題最後順利結題,相關成果榮獲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

某次,在執行任務現場,魏詩卉發現導彈某關鍵器件性能保持期短,嚴重製約部隊戰鬥力形成。回到研究室後,她一邊請教師長,一邊自己求索,跳出已有研究成果的思維定勢,打破了該領域50年來的傳統理念和做法,開發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系統研製思路和前瞻性的模型算法。那一年,她剛33歲。

她帶領團隊取得的這些成果,如今已成功批量應用在役在研裝備上,產生了巨大的軍事、經濟效益。

“只有更好,沒有最好”

“只有更好,沒有最好。”這是魏詩卉常掛在嘴邊的話。同事們都說,她對工作標準有完美主義的情節,有股子“韌勁”。

讀博時,作為骨幹,她參與過一項重要課題研究。這個課題難度極大,涉及光學、天文學、材料力學等多個學科,她整日奔波、調研走訪了多家科研院所,不斷提出新的技術方案。

眼看離結題就差最後一步了,她卻遇到了“攔路虎”——某算法久攻無解。於是,她對課題進行全方位論證,僅當時蒐集的資料數據就裝滿了整個書櫃,複印收集的學術論文資料堆起來足有2米高。

通過反覆分析,她推導出參數誤差分離模型,最終攻克了關鍵技術,試驗一舉成功。這項成果大大縮短了某型導彈技術準備時間,相關成果不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還獲得了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

“搞科研,就要能吃苦、敢折騰。”回憶起當年,魏詩卉如是說。

剛走上高工崗位那年,上級交給她所在團隊一項緊急的科研任務。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魏詩卉作為項目牽頭人之一,把鋪蓋搬進了實驗室,帶領團隊加班加點進行技術攻關。

由於此前積累的資料不多、一些關鍵技術遭遇了“瓶頸”。項目推進遇阻,很多人都覺得,這個坎可能邁不過去了,但魏詩卉偏不信邪。她請教了多位專家、查閱資料、反覆論證,同時帶領技術骨幹鑽研,不斷推演公式。

長期夜戰,使她身體免疫力下降,視力下降,家人催她休息,醫生開好了假條,但她始終沒有離開自己的崗位。3個月後,他們最終攻克了難題,提出了新的技術方案,並順利完成這項實驗,填補了該項技術在專業領域的空白。

挺著大肚子凌晨搞科研

因為工作關係,魏詩卉長期處於超負荷“狀態”,把大量的時間都花在工作上,可家裡人都十分理解她。

魏詩卉的女兒或許不知道,自己出生前幾個月,她的媽媽還在科研崗位上攻堅克難。

那時,有一次,魏詩卉忙到了凌晨兩點,突然天降大雪,魏詩卉回家費盡周折。當媽媽看見魏詩卉這個“風雪夜歸人”時,心疼地埋怨說:“女孩兒家差不多就行了,別太要強。大雪天的,你是不是忘了自己已是準媽媽了?”這句話,讓魏詩卉差點掉下眼淚。

正因有了家人的支持,魏詩卉才能心無旁騖地投入導彈科研事業。

在人們的印象中,科研創新就是穿著白大褂,在實驗室裡奔忙……但自稱“科研戰士”的魏詩卉,她的“陣地”卻不僅在實驗室,更在真正的戰場。

每當科研任務來臨,她會跟進衝鋒到導彈發射的現場,守在科研試驗的一線。

有一次,她和課題組奔赴靶場,為能第一時間觀察導彈狀況,她竟然違反本應在幾公里以外觀察的規定,跑到離發射點位不到100米的地方進行觀測。此時現場可能出現的危險,她比任何人都清楚,但要在第一時間拿到數據,她管不了那許多。

“她有一股拼勁、闖勁,搞導彈科研事業,沒有這股勁兒不行。”肖龍旭說。

“強軍是為了和平,強軍夢就是強國夢、中國夢。在火箭軍的科研方陣中,我只是普通的一員,我願用畢生去完成這一夢想,這就是我的初心。”魏詩卉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