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了十五年建筑,我想说…

本科、就业、研究生……满打满算我已经学了十五年建筑了,这一路下来,有过你们会有的迷茫和质疑,最后对建筑设计有了一些自己的认知、思路和经验。

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不同专业,不同年龄,不同目标,不同性格的学生,大家的状态和追求各不相同,却经常会遇到一些同样的迟疑和迷茫,这里就跟同学们分享一下我的经验吧,希望能让你们在学习及作品集创作过程中有一些启发:

学了十五年建筑,我想说…


01我的十五年


从求学,到后来从事建筑行业,加起来已经十五年了。回想刚上的大学的时候,我肯定比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更迷茫,那会儿我甚至不知道“建筑学”是干什么的,不知道怎么做设计,不知道别人那么漂亮的透视草图是怎么出来的,又急又绝望。

只好天天把自己泡在图书馆,学习各个大师的作品,盲目膜拜,跟风画图,也走了很多弯路。等工作后设计院重技术轻设计的环境,更是没有设计的空间,天天加班熬夜画图,查各种国家规范标准……这也是驱使我出国的最大原因。


学了十五年建筑,我想说…


出国后通过一个一个大设计概念,我才真正开始总结梳理自己以往的作品与实际项目,慢慢找出一套属于自己的设计手法与设计理念。为了找到这套理念和手法,我自己摸索花了15年,但你们,在有人引领的情况下,完全可以更加直观、更加心无旁骛地去探索自己的设计理念和风格,不必如我一样摸索那么久。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遇到过不少同学跟我说自己设计没天分,不知道怎么做设计,很绝望,觉得很难再坚持读下去,可心里挺喜欢的,就是没有信心,觉得自己基础能力太差,跟不上周边的同学……零零碎碎,各种各样却很熟悉,因为我也是这么走过来的。

我一开始天天想着换专业,就算喜欢但是我不行啊,总是跟不上周边的同学。后来呢,就这么坚持着坚持着,有一天突然就追上了,也开始得到了老师及同学的认可。我只是想跟你们说,我从来不觉得基础差会是什么大问题,最重要的是问你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02要重视手上的基本功


我本科的院校是小有名气的“老八校”之一,可谓接触到正规的国内建筑学教育;出国之后去了伊利诺伊理工,也是一所美国的“老八校”之一,保留着原有建筑学教育的根本,可以说我学到的基本是是正统的东西方建筑学教育。

虽然它们两所学校面临着几乎类似的命运,从当年数一数二、的学校到现在慢慢被各种参数化、城市大数据的学校远远赶超,像是垂暮的老人,只能缅怀当年的辉煌。但是教学的根本和基础是清晰可见的,对建筑学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极扎实。

比如手绘,比如手工模型,都是在不借助计算机三维作图的情况下,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及分析设计的能力,这些坚实的基础对后来从事设计的我而言,一直受益匪浅。

尤其是在国内国外都工作过之后,我渐渐发现发现建筑设计最有趣的是设计思考及空间,而不是它的造型有多么新颖。如果大家太过依赖于电脑制图,天天过多挖心思在软件学习中,是会忽略设计学习的本质,转而更加追求奇异造型的,就有些得不偿失了。

学了十五年建筑,我想说…


学了十五年建筑,我想说…


03建筑和你们的未来


国内的建筑设计环境其实并不算太好,尤其整体市场环境不佳,“996”风潮正热的当口,各种吐槽设计师工作环境的段子层出不穷。


学了十五年建筑,我想说…


吐槽当今设计师不是设计师,只是画图狗,也吐槽各大设计院设计的项目低端庸俗……其实我自己从事这么多年,我承认这些问题都存在,可是确实也在慢慢改善。

现在国内也出了越来越多好的作品,我相信等现在的同学们开始从事这行业时,设计大环境要比现在有更多的改善,会有更多的空间和时间去思考设计,如果同学们是热爱设计,希望你们能够坚持下去,给未来带来更多更好的作品。

在大家求学的过程中,我会尽我所能地提供帮助。得益于我多年的工作经验,所以我懂得如何让设计真正落地,如何让一个概念能真正应用到实际的设计中去,能够具象化为作品集里打动人心的项目成果。

这很重要,因为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同学的想法和思路都非常有意思,也拥有足够好的潜力成为敲开世界名校的项目主题,你们所有有趣的概念和主题其实都能与设计相关,最后成为作品集中的项目,缺的只是将想法融入设计中,将它落地而已。

这个过程我已经摸索了十五年,现在我可以自信地带着你们,路线清晰地前行了。

如果你在作品集创作或者艺术留学申请中遇到了问题,欢迎微信关注康石石公众号:kang-shishi,后台留言咨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