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精選書摘:記錄閱讀時的美好

每日精選書摘:記錄閱讀時的美好

《山月記》

最初那種盲目的野獸般的痛苦消失後,更為清醒的人的痛苦開始了。困難的是,隨著不能自殺這一點逐漸清晰,除了自殺之外沒有另一條路可以逃離苦惱和恥辱這一點也逐漸清晰起來。偉丈夫太史令司馬遷於天漢三年春死去了,在他身後,繼續寫著他未完的史書的是一個既無知覺也無意識的書寫機器—他唯有強迫自己這樣想。修史的工作必須繼續下去,這是絕對的。為了修史的工作能夠繼續,不管多麼不堪都必須活下去。而為了活下去,他必須一心相信自己的肉體已經消亡了。

“活著只為這一件事,當這件事結束時,就是生命完結之刻。就像一直以來的夢想,突然實現了,也突然迷茫了。”

《君主論(拿破崙批註版)》

如果一個人想要在人們當中維持一種慷慨的名聲,那麼必然免不了各種揮霍,以致一位君主總是在這類事情上耗盡他的財力。最後,如果他想要維持一種慷慨的名聲,他必然就會格外地加重人民的負擔,橫徵暴斂,為了獲得金錢無所不用其極。

“慷慨贈予之後隨之而來的是劫掠。”

《德川家康2:崛起三河》

做家臣沒有煩惱,因為生命和生計都已託付給主君但一旦成為大將,就完全不同了。武道兵法自不消說,還必須研習學間,學習禮節。要想擁有好的家臣,還必須將自己的美食讓給家臣,讓他們感覺到溫暖和放心。

“做一把手的責任。不是一把手,做好自己的工作即可,做了一把手想的更多的應該是團隊的共進退。所以,能力越大,未必責任越大,但責任越大,能力必須越大。”

《美的歷程》

道家卻比儒家以及其他任何派別都抓住了藝術、審美和創作的基本特徵:形象大於思想;想象重於概念;大巧若拙,言不盡意,用志不紛乃凝於神。儒家強調的是官能、情感的正常滿足和抒發(審美與情感、官能有關),是藝術為社會政治服務的實用功利,道家強調的是人與外界對象的超功利的無為關係亦即審美關係,是內在的、精神的、實質的美,是藝術創造的非認識性的規律。如果說,儒家對後世文藝的影響主要在主題內容方面;那麼,道家則更多在創作規律方面,亦即審美方面。

藝術作為獨特的意識形態,重要性恰恰是其審美規律。

“審美,在於以其內在的規律判斷何為美。人們常常追隨“主流”的審美,導致整個社會都追求趨向性的美、單一性的美、複雜性的美,不符合其美的標準就焦慮萬分。美不應有標準,美該是多樣的、自然的、純粹的。更該以自己為美。”

《自在獨行》

世上萬物,既然能存在,必有賴以存在之價值。河中石片,有的可雕香爐,置於案頭香火繚繞,有的則作茅房墊石,供骯髒臭氣燻蒸。各有用處,用處不同,但不分高下,其本質都是一樣呢。雖璞中有玉不純,但無璞則玉無所依。滿月為月,缺月亦為月。如果因玉在璞中而棄則便不可得玉,缺月而否定是月,則每月只有一夜明朗。如此推論,人為萬物之首,為何不是如此呢?

“缺憾也是一種美!不過作者文末卻反問道‘人為何不是如此呢?’。我倒希望人也是如此,不自卑也不自負!”

《醒來的女性》

孤獨並非渴望陪伴,而是渴望友善。友善是指人們能看到你的本性,那就意味著他們要有足夠的智慧、敏銳和耐心,還意味著他們能接受你,因為我們看不到我們不能接受的東西,我們抹殺它,我們迅速把它塞進裝著陳規陋習的盒子裡。我們不會去看那些可能動搖我們精心建立起來的精神秩序的東西。

“通常情況下,其他人是沒有耐心去仔細觀察我們的本性的,因為我們對於其他人而言,並非那麼重要,因而他們也不願為我們多費力氣,但本性對於我們自身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因為它意味著最真實的自我,所以,我們自己一定要耐心點兒,尋找並且尊重自己的本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