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上饶小学案”:法治社会,绝不允许以爱之名把刀捅向孩子!

点击上方“清远检察”可订阅哦!

评“上饶小学案”:法治社会,绝不允许以爱之名把刀捅向孩子!
评“上饶小学案”:法治社会,绝不允许以爱之名把刀捅向孩子!

又见校园惨案!但这一次,更令人悲痛的是——当事双方,一方是家长,另一方是学生。

据警方通报,这起5月10日发生在江西上饶市第五小学的持刀伤人案件,起因是学生家长王某建的女儿,与同学刘某宸发生纠纷。于是他持刀将10岁男孩刘某宸刺死。该家长伤人后并未离开,直至警方将其带走。

评“上饶小学案”:法治社会,绝不允许以爱之名把刀捅向孩子!

听上去,这似乎是一条“有隐情”的新闻:

任谁都会忍不住追问:一位“怒发冲冠”的父亲,竟不惜拉着别人的孩子“玉石俱焚”。究竟是多大的仇恨,能激发一个父亲将呵护之情、愤懑之意,变为砍向10岁男孩的毙命屠刀?

有人甚至已“脑补”出剧情:受害男孩对女孩,实施了常年的校园暴力。班主任不问、男孩家长不管、学校踢皮球……女孩父亲在穷尽了一切正当手段都无果后,终于决定“血债血偿”,即使自己踏上不归路,也要让“熊孩子”付出代价。

然而,目前警方及媒体披露的信息,却并不那么“吻合剧情”。

梳理几个核心信息:

评“上饶小学案”:法治社会,绝不允许以爱之名把刀捅向孩子!
评“上饶小学案”:法治社会,绝不允许以爱之名把刀捅向孩子!评“上饶小学案”:法治社会,绝不允许以爱之名把刀捅向孩子!
评“上饶小学案”:法治社会,绝不允许以爱之名把刀捅向孩子!

上述细节的真实与否,有待警方确认,但不妨碍我们得出结论:这样“替女报仇”的家长,法律绝不能容忍!

我们旗帜鲜明地反对校园霸凌,也绝不认为一些明显是校园暴力的行为,“只是孩子间的打闹”即使磕磕碰碰在所难免,也要有个“度”。越过一步,就是触犯了法律的雷区。那么,“好商量”、“和稀泥”都不能成为“熊孩子”的挡箭牌,该承担的责任,即使“他还是个孩子”也不能开脱,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就坚决不能姑息!

但是,我们也旗帜鲜明地反对“私力复仇”。

大人与孩子之间,本就是一道强弱分明的不等式。尽管在一方眼中,10岁的刘某宸不是“熊孩子”,但在女孩家长眼中,很可能不是如此。只是,不管刘某宸有没有问题、有什么问题,10岁的孩子绝不该被剥夺生命,更何况是被一个年富力强的成年人持刀杀害!

爱娃心切的心情,每一个人都理解,但从爱出发不能驶向恨的深渊,对自家孩子的保护欲,不能成为对他人施加暴力的理由。

跳过沟通、跳过法律、跳过人伦,直接动刀的方式,将会造成何等“双输”、何等惨剧。

为人父母者,在孩子诞生的那一刻,就会不惜一切代价为他们遮风挡雨。在互联网上,看到谁说一句“敢欺负我孩子,我坐牢也要Ta好看!”很多人也会忍不住点个赞。我们都秉持着朴素的是非观、正义观,但是,换作是你,你希不希望自己孩子的同学,有这样一位家长?谁能接受自己的孩子,“一言不合”就被动刀杀害?连被问清楚的机会都没有?

评“上饶小学案”:法治社会,绝不允许以爱之名把刀捅向孩子!

如果,男孩真的存在校园霸凌行为,法律会经过调查、起诉、审判,让他付出应有的代价。

只是,无论有什么理由、之前有什么伤害,法律面前,只有守法者和违法者。“护女心切”不是可以任意剥夺他人生命的理由!你的孩子是心头肉,别人的孩子难道不是吗?

最后,我们还想追问几个问题

评“上饶小学案”:法治社会,绝不允许以爱之名把刀捅向孩子!

对校园安全,中央政法委、公安部、教育部三部委联合发布过明确的要求——

评“上饶小学案”:法治社会,绝不允许以爱之名把刀捅向孩子!

而在本案中,我们看到相关要求并未得到落实。

除了在最后一关树立起保护孩子的坚强防线,对于之前的矛盾化解、隐患排查,老师、学校和家长本该是“第一发现人”。然而,刘某宸到底有没有欺负同学?怎么欺负的?欺负了多久?这一切尚未弄清,一个10岁的生命已经没有机会开口。

“层层失守”,让灾难看似突然爆发,实则有迹可循。

评“上饶小学案”:法治社会,绝不允许以爱之名把刀捅向孩子!

有一句话说:中国人的家国情怀特别重。对国,底线是统一;对家,底线是孩子。

面对我们不惜用一切去保护和教育的孩子,我们都希望他们知底线、辨是非。但有时恰恰忘了,我们自己的一举一动、所思所选和所行,可能就是一颗颗稚嫩的心,对于“如何辨别是非曲直“,以及“社会是否公平正义”的最初体验。

这些体验,终会汇聚在一起,凝结成中国未来一代人,是非观、法律观、正义观的轮廓。

因此,面对如此残忍的“复仇”,全社会都应该共同扼守这条“红线”——

法治社会,绝不能容忍以爱之名,放任魔鬼把刀捅向孩子!现在是,未来也是!

评“上饶小学案”:法治社会,绝不允许以爱之名把刀捅向孩子!

事件回顾

5月10日,江西省上饶市公安局信州分局发布通报称,2019年5月10日9时16分许,该局接到报警称,上饶市第五小学内发生持刀伤人案件。接到警情后,辖区水南派出所立即赶到现场处置。经初步查明,嫌疑人王某建(信州区人,男,41岁)系该校学生家长,因其小孩与受害学生刘某宸发生纠纷,持刀将刘某宸刺伤,后经紧急送往医院抢救无效死亡。目前,嫌疑人王某建已被警方控制,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5月11日,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新闻中心发布通报称,经信州公安刑警大队侦查,上饶市第五小学5.10案件犯罪嫌疑人王某建对杀害受害人刘某宸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已被依法刑事拘留。事发学校校长朱某已被停职检查。目前,案件侦办、责任调查和善后工作正在进一步开展中。

央视网评论:

惨剧前请不要急着站队

没有人愿意看到这样的惨剧发生,但它还是发生了。近日,江西上饶第五小学一位学生家长王某建持刀进入学校,刺死该校学生刘某宸。

面对惨剧,除了痛心,人们最自然的反应就是追问一句为什么,究竟是学生、家长还是学校的责任?

公众的关注是有道理的。找到罪魁祸首,才能判明惨剧的起源。如此一来,后来者才能引以为戒。毕竟,没有任何人希望看到这样的惨剧再度发生。

可是,在目前事件的真相还未被还原的情况下,舆论场却被一些不和谐音所笼罩。这一现象,显然需要引起重视。

网传,行凶者曾经在家长微信群中的一条留言中表示,其女儿“在学校很想学习,却天天被打很是难过”。由于媒体对这一信息的披露,不少网友据此认为,被害者生前一定是一个“熊孩子”。正是因为他长期霸凌行凶者的女儿,才会为自己带来了灾祸。

换言之,在这些网友看来,被害者虽然值得同情,但也不是完全无辜。然而,目前所谓霸凌的说法尚无法得到验证。可以理解网友们对“熊孩子”以及校园暴力事件的反感,但这样的主观臆断,非但无助于事件的调查,还有可能往被害者身上抹黑。

明知两位学生之间存在矛盾,行凶者的言行已经暴露出危险的迹象,却仍然未能阻止惨剧的发生,校方的无所作为也受到众多网友的质疑。

确实,如果校方,尤其是当事教师能够及时察觉到异样,采取更果断的行动,惨剧或许可以避免。不过,一些细节仍然处于十分模糊的状态。比如说,当事教师为何宣称行凶者“无法沟通”?这是因为教师已经与其沟通过但没有取得效果,还是因为行凶者精神状态有异样?不管怎么说,在认定校方以及教师的责任之前,我们更应该搞清事情的原委。

在这起惨剧中,行凶者的责任无疑是最大的。但是,随着更多信息的披露,围绕在这位行凶者周围的疑云也越来越多。按照行凶者的说法,被害者一直在欺负他的女儿,可被害者家长却表示事发前一天才听说此事。那么,如果霸凌现象真的存在,为何这么长时间内没有人通知受害者家长?没有说出事情真相的,到底又是谁?

一些网友还指出行凶者没有工作、其女儿随母姓,这些情况有可能导致其精神压力过大,以致犯下大错。不能说这种猜想没有道理,但是猜想终究只是猜想。要知道,当务之急不是为行凶者安排人生故事,而是探寻其错误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根源。

综合各方提供的信息,虽然真相还没有大白,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那就是这起惨剧的成因比较复杂,涉及到方方面面。各种因素综合、叠加到一起,才酿成了恶果。正因如此,简单粗暴地把帽子扣到某一方头上,或许可以让不少网友出一口恶气,但丝毫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如果舆论场上的相互指责持续下去,最令人担忧的后果是多输。学校教育的难度可能会因为舆论压力而不断加大,以至于教师不敢批评、惩戒学生,干脆放任自流。不管是被害者家庭还是行凶者家庭,也可能会因为网友的主观臆断,承受额外的精神压力。要知道,惨剧已经发生,但他们的生活还要继续。

因此,所有关注此事的网友,不妨放弃站队,给调查多一些耐心。孩子不仅是所有家长的心头肉,也是祖国的花朵。相信所有人的愿望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再让任何一个孩子遭遇威胁。所以,我们更有必要找到事件的真相,而不是盲目猜测。

来源:中央政法委长安剑、检察日报、正义网

往期精选

真正做履行法定职责的诤友、益友,实现双赢多赢共赢

市中级法院、检察院召开工作交流座谈会

监狱巡回检察工作

市检察院召开监狱巡回检察工作动员部署会议

扫黑除恶

清远市检察机关全方位、多角度开展扫黑除恶专题宣传活动

大手拉小手 以法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市检察院青年干警走进清远市实验幼儿园开展未成年人自我安全保护和法治教育宣讲活动

关注清远市人民检察院

更多检务消息及时获取

长按扫码关注我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