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城市”你懂吗?

一场暴雨暴雪,城市交通全面瘫痪

一次管网故障,全城面临停水断电

一场严重的地震

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这些“扰动”种类繁多

既有天灾也有人祸

面对这些情况

“韧性城市”

便显得格外重要

“韧性城市”你懂吗?

“韧性城市”对大家来说

可能是一个比较陌生词汇

但是“韧性”一词大家肯定并不陌生

在物理学中

韧性指的是材料在塑性变形和断裂过程中

吸收能量的能力

那么

“韧性城市”是什么呢?

“韧性城市”你懂吗?

“韧性城市”是指城市或城市系统能够化解和抵御外界的冲击,保持其主要特征和功能不受明显影响的能力。也就是说,当灾害发生的时候,韧性城市能承受冲击,快速应对、恢复,保持城市功能正常运行,并通过适应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灾害风险。

“韧性城市”你懂吗?

就像这样

其实

“韧性”和“韧性城市”

是目前国际社会在防灾减灾领域

使用频率很高的两个概念

“韧性城市”你懂吗?

与防灾减灾有关的韧性概念

可以看出,韧性的概念基本涵盖了三个要素一是具备减轻灾害或突发事件影响的能力,二是对灾害或突发事件的适应能力,三是从灾害或突发事件中高效恢复的能力。

“韧性城市”你懂吗?

上个世纪70年代初

韧性概念就被用于生态系统的研究中

后来逐渐扩展到了

社会生态系统、工程系统等领域

本世纪初

韧性的理念被用于城市复杂系统

就产生了“韧性城市”的概念

那么这个概念

它又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呢?

“韧性城市”你懂吗?

韧性城市建设会根据城市的特点、防灾需求和灾害风险的种类、大小,建立一套适合这个城市特点的韧性评价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通常是分层级、分领域建立的,一个城市可能会建立上百项甚至更多的指标,并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韧性水平进行评价。

从宏观上看,韧性城市主要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是发生灾害的时候,生命财产损失可控,也就是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小;

二是城市的主要功能不中断或者可以快速恢复;

三是备灾救灾系统完善,而且能够快速启用,灾害不发生链式反应,也就是次生灾害少;

四是灾后恢复的时间和程度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也就是恢复快。

不过

要做到这些可不简单

因为这要求城市在结构功能上要具有多样性

就是有许多功能不同的组合

同时还要具有冗余性

就是有相同功能的可替换要素

打个比方,比方说公共交通这方面,既有铁路也有公路、航空等方式,一旦发生灾害,如果铁路中断可以走公路、走航空等。

除此之外

还要有抵御冲击的

鲁棒性、适应性、恢复力

以及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也就是要总结经验教训

以创新方式提高城市的防灾能力

“韧性城市”你懂吗?

那么韧性城市的概念

会给防灾减灾工作带来了什么影响呢?

韧性城市概念的提出,实际上给城市应对灾害的理念带来了新变化。原来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是“硬抗”。比方说地震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主要源自地震强烈震动导致的房屋倒塌,那么传统的做法主要是靠加厚、加粗墙体、柱体或增加钢筋的数量把房子盖结实来抵抗这种冲击。

但事实证明,当地震比较大、超过当地抗震设防阈值的时候,房屋就扛不住了。所以“硬抗”的方法已经很难应对这种极端灾害,极有必要采取一种“以柔克刚”的做法,也就是应用“韧性”的理念来更好的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工作。

目前国际上韧性城市建设情况如何?

“韧性城市”你懂吗?

从国际上看,总体上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实力强,同时也因近年来陆续遭到了重大的灾害冲击,韧性城市的推进相对较快。例如美国纽约制定实施了《一个更强大、更有韧性的纽约》建设计划,防控的风险主要是洪水和风暴潮英国伦敦制定实施了《管理风险和提高韧性》计划,防范的主要是洪水、高温和干旱;日本则颁布了一项《国土强韧性政策大纲》,提出了推进整个国家的一个韧性提升计划,防控的目标主要是地震和海啸风险。

我国建设处于什么阶段?

我国的韧性城市建设目前处于起步阶段

但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际推进都比较快

近年来已有一些城市陆续提出

开展韧性城市建设

特别是在2017年6月

中国地震局提出实施

《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

包含四大计划

“韧性城乡”计划是其中之一

这也是我国提出的第一个国家层面上的

韧性城市建设计划

“韧性城市”你懂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