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氣讀懂春秋強國——姜齊

一口氣讀懂春秋強國——姜齊

齊國,周代諸侯國之一,建立於公元前1044年,滅亡於公元前221年,與秦、晉、楚同列為春秋四強國。齊國的開國君主姜尚,因助武王伐紂被周武王封於營丘(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東北十公里),疆域位於山東,有代天子征伐諸侯之權。

齊國與其他諸侯國有所不同的是,因大臣篡權,即田氏代齊,共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姜齊(或呂齊),第二階段為田齊。這兩個階段對春秋、戰國的影響極為深遠,有許多耳熟能詳的故事至今還為人所稱道。(ps:因齊國這段歷史較長,本篇只講述第一階段姜齊時代)

1.“無所不能”的姜子牙

一口氣讀懂春秋強國——姜齊

姜子牙垂釣

關於姜子牙,相信大家並不陌生,喜歡看《封神演義》的朋友都知道,他的師父是元始天尊,曾輔佐武王伐紂,上封神臺封各類神仙,可說的上是上天入地,無所不能了。

然而,歷史中的姜子牙就沒有那麼神乎其技了。

姜子牙,姜姓,呂氏,名尚,又名望,字子牙。他的祖先曾為四嶽(幫助古天子管理四方諸侯的存在),也曾隨大禹治水,因治水有功,後被封在呂地、申地。姜子牙屬於被封在呂地一脈的後裔子孫,故而以“呂”為氏。隨著時間的推移,家族風光不再,很多子孫漸漸淪為了平民,姜子牙就是其中一員。可是,姜子牙不甘平庸,胸懷大志,刻苦研讀兵書戰策,希望有朝一日可以改變自己,改變眼前的時代。

有傳聞說,姜子牙早年時曾做過買賣,也曾為商紂王做事,但紂王無道,於是就離開了,開始周遊列國了。後來在他七十多歲的時候,於湖邊釣魚,遇到了周西伯姬昌,兩人一拍即合,姜子牙自此踏上了青雲大道。

也有傳聞說,姜子牙乃是一個山中隱士(古代時,隱士是一種職業),後來周西伯被紂王囚禁在羑里,散宜生與閎夭得知姜子牙有本事,於是聯手請姜子牙出山,解救周西伯,自此君臣相遇。

雖然對於姜子牙的傳說不盡相同,但有一點是共認的,姜子牙曾為周文王、周武王的老師兼謀臣,輔佐武王伐紂定國。

歷史中的姜子牙雖沒有神仙秘術、符道法寶,但他卻精通兵法韜略,隱秘權術。《六韜》一書即為姜子牙所作。

周西伯(即周文王)正是在他的幫助下,討伐諸國,佔據了商朝三分之二的領土。周西伯死後,周武王姬發尊姜子牙為“師尚父”,繼續完成其父未竟之事。隨後趁商紂王殺比干、囚箕子的時機,準備聯合各路諸侯討伐紂王。

只不過,在臨發兵之時,姬發從太廟中求得不好的卦象,本欲暫緩討伐,姜子牙卻在這時提出了反對意見,他不但踩碎了用於占卜的龜殼,而且直言勸諫姬發順應民心,討伐紂王。

於是,姬發接受了他的建議,合眾諸侯之力發兵攻打紂王。紂王不敵,於鹿臺自焚而死。

第二日,姬發對天下宣告紂王的罪行,散鹿臺之錢於民眾,發放糧食賑濟災民,修比干墓,放箕子出牢籠,後運回了象徵權力的九鼎,並修整政務,建立全新時代——西周。這些舉動皆與姜子牙脫不開關係,正是姜子牙的才智幫助周朝定鼎天下。

2.太公立國

周朝建立之後,周武王論功行賞,將營丘之地封給了姜子牙,國號為“齊”,姜子牙稱為“太公”。

  • 國家是打出來的
一口氣讀懂春秋強國——姜齊

太公拿到封賞之後,自己也不著急,慢悠悠地前往自己的封地。在去往封地的路上,途經客舍,這時客舍裡的人就猜測他不是去封地的,因為去封地沒有這麼不著急的。這句話恰巧被太公聽見了,隨後連夜上路,前往了營丘。

太公可能真的要多謝這位“多嘴”之人,因為如果沒有他,恐怕齊國立國都很難。當太公剛巧趕到的時候,萊國的兵馬已經到了,準備攻打營丘,佔為己有。

萊國始封於商朝,又稱萊夷,其來源可追溯到顓頊帝,萊國的始祖是顓頊帝的後裔子孫,吳回的第四子。因萊國與營丘距離較近,而商朝剛滅,周朝初立,所以萊國人也趁此機會,搶佔營丘,順道給太公一個“下馬威”。

只可惜萊國君主的心願落空了,太公沒用多久就擊敗了萊國軍隊,徹底在營丘紮下了根。

  • 太公的為政韜略

先前我們說過太公善用韜略,輔助了文王、武王兩代國君,所以治理齊國於他而言,如烹小鮮一般容易。

太公打敗了萊國之後,開始以營丘為根據地,進行發展。

在營丘那個地方,原先就聚集了很多東夷土著。東夷民眾比較粗獷,崇尚簡單,所以太公就因勢利導,並沒有直接動用複雜的周禮,而是簡化禮節。只要不太過違背周禮,他就對民眾的行為不強加干涉。他的這一舉動,自然贏得當地民眾的喜愛,民心很快歸附。

民心安定之後,太公著手三種發展,其一為農業,其二利用地理優勢,大力發展漁鹽業,其三開放海岸並與列國通商,鼓勵商業發展。

正是太公一系列的政治舉措,齊國從一個偏僻小國悄然崛起,正式踏上通往強國的奮發之路。

  • 操心的太公
一口氣讀懂春秋強國——姜齊

周公輔政

太公其實在齊國並沒有呆很長時間,其中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周朝做太師,輔佐周天子。周武王滅商後不久就病逝了,其子姬誦即位,史稱“周成王”。周成王年幼,周公旦輔佐政事,正所謂“主少國疑”,很快就爆發了“三監之亂”。

周武王滅商之後,對於商紂王的兒子武庚很是優待,並沒有趕盡殺絕,同時還將殷商故地封給了他,以延續商朝的祭祀香火。然而,周武王對其並不放心,於是派了自己的三個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在周圍立國進行監督。

管叔因為在周武王諸位弟弟中最年長,他認為自己最有資格繼承大位,所以對周成王很有怨言,也造謠說周公旦篡改了旨意。這個消息很快就被武庚知曉了,他當時也有復國的心思,於是他就聯絡管叔三人,舉兵進行反叛。

面對突如其來的反叛,周公旦感覺有些獨木難支,他立即聯絡召公與太公,說明自己是被冤枉的,並沒有篡改旨意,同時請求他們支持自己平叛,輔佐周成王。

兩人很快同意,召公隨即去了鎬京,坐鎮後方,穩定朝局,周公旦與太公則開始東征,討伐叛逆。在太公的輔佐下,東征進行地很順利,於成王二年,周軍東進,直取朝歌。戰鬥中武庚逃亡,下落不明(疑為死於亂軍之中),管叔也隨之被殺。隨著蔡叔被囚禁起來,三監之亂迅速被平息了下去。

周公旦為防止此類事件再度發生,於是繼續東進,進攻曾依附支持過管叔的國家。他先攻九夷,而後攻伐了奄國,降服了豐國、蒲姑等地,徹底掃清餘孽,將三監之亂徹底平定。

在周公東征期間,太公始終輔佐於他,或出謀獻策,或穩定朝局,幾乎沒有時間管理齊國。

亂局平定之後,周成王論功行賞,於是給了太公乃至齊國一個特權,此特權促成齊國成為大國。根據《史記》記載,周成王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徵之。”周成王給太公的權力很大,東面到大海,西面到黃河,南面到穆陵(現稱為穆陵關,位於山東省臨沂市沂水縣馬站鎮境內),北邊至無棣(現為無棣縣,歸屬於濱州市。此地與燕國接壤),只要在這個範圍之內,無論是何等諸侯,只要有罪,都可以對其征討,不用另行請旨。

周成王之所以給太公這個特權,一方面是感謝他的勞苦功高,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三監之亂,他對其他諸侯(包括自己親戚在內)都起了戒心。他想要藉此機會,拉攏太公,同時依仗太公的威望與能力,幫助自己平亂定國。當時的太公可謂三朝老臣(從文王算起),在朝在野素有人望,年輕的周成王急需這股力量的輔佐,只是他沒想到的是,這個特權成為了齊國後來稱霸的契機之一。

太公接旨之後,將營丘定為齊國國都,同時對周天子更是上心,周天子對他也是信任備至,後來甚至託孤給了太公。在太公輔佐下,太子姬釗即位,史稱“周康王”。

根據史料記載,太公活了139歲,共輔佐四位周天子。他死後,其子伋即位,史稱“丁公”。

3.內亂起於哀公

丁公也像他父親一樣,繼續輔佐周康王。他死之後,齊國國君之位到了呂得的手中,史稱“乙公”。其實國君之位本不應該傳給呂得,而應該屬於呂伋的嫡四子呂季。呂季將其讓給了弟弟呂得,並且和家人搬離了營丘,去了崔邑。呂季是後來篡國大臣崔杼的先祖。後來呂季與庶兄呂衡共同去了鎬京,輔佐周穆王,而呂得則與之呼應,共勤王室。齊國也因為他們輔佐周王室,在諸侯中的地位日漸崇高。

乙公死後,傳位給其子慈母,史稱“癸公”。癸公死後,傳位給其子不辰,史稱“哀公”。

  • 兄弟間的廝殺
一口氣讀懂春秋強國——姜齊

周夷王烹殺齊哀公

自太公死後,齊國一直父傳子延續了數代,其為政主張基本延續了太公立國時的為政韜略,以至國力日盛,民心漸定。只可惜,自哀公開始,釀下了內亂奪嫡的禍根。

哀公十二年,紀侯向當時的天子周夷王告發,汙衊哀公。周夷王怒而用大鼎烹殺了哀公,改立其弟靜為齊國國君,史稱“胡公”。

胡公即位之後,為了擺脫原先的束縛,遷都到了薄姑(位於博興縣境內)。然而,令胡公沒有想到的是,他的遷都並沒有起到任何作用,而後不久哀公同母最小的弟弟呂山,夥同自己的黨羽以及營丘人,殺死了胡公,並自立為齊國國君,史稱“獻公”。

獻公為防止胡公諸子作亂,於是將國都遷回了營丘,並加以擴建,因東臨淄水,因此改名為“臨淄”。獻公同時將胡公諸子驅逐出齊國。

  • 慘烈的奪嫡

獻公九年,獻公去世,將君位傳給了其子壽,史稱“武公”。武公在位二十六年,後其子無忌即位,史稱“厲公”。

厲公正應了他的名字無忌,無所忌諱,在位期間殘暴不仁,不得民心。這時被趕出的胡公之子,看到時機,隨後聯絡朝中大臣,返回齊國,並一同攻殺了厲公。可惜的是,厲公雖然死了,胡公之子也戰死了,大臣們就改立了厲公之子赤即位,史稱“文公”。

文公上位之後,第一件事就是誅殺曾經攻殺他父親的大臣宗親們,為父報仇,一共殺了七十多人。這場奪嫡才算告一段落。

4.莊僖小霸

一口氣讀懂春秋強國——姜齊

春秋早期諸侯分佈圖

文公十二年卒,其子脫即位,史稱“成公”。成公九年卒,其子購即位,史稱“莊公”。

  • 穩中求勝

齊國到了莊公這一代,才算是真正穩定下來,公室不再發生內亂,國家再次回到了正軌上來。莊公是齊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君主,一共執政了六十四年。

這六十四年間,他其實只做了一件事,恢復國家元氣。大家莫要小看了這件事,這件事為後面桓公稱霸奠定了無比堅實的基礎。

在政策上,他一直沿襲先祖太公的方略,大力發展農、工、商,促進漁鹽業,簡其禮,用人才,穩定民心,國力隨之迅速恢復。

正因齊國國富民安,無形間吸引了很大一批自由民投奔齊國。這批自由民來到齊國之後,開墾荒地,努力務農,有手藝者從事百工,大大促進了齊國國力增長。

莊公六十四年,莊公去世,其子祿甫即位,史稱“僖公”。

  • 尊周室、盟諸侯、討暴逆
一口氣讀懂春秋強國——姜齊

齊僖公畫像

僖公即位之後,依舊遵照其父及其先祖的為政韜略,為齊國積蓄實力,同時他還敏銳地察覺到周王室自齊莊公二十四年,周平王東遷洛陽開始,就已逐漸衰微,無力管控各大諸侯。

他於是想趁著這個機會,實現齊國小霸。

從當時的實力來說,齊國屬於大國,但僖公依舊想穩紮穩打,於是他將小霸分為了三步走。

第一步:尊周室

自平王東遷之後,國力日衰,諸侯不寧,朝中同時有權臣把持,欲行挾天子以令諸侯之事。

這把持朝政的權臣,正是鄭武公、鄭莊公兩父子。鄭武公曾幫助平王東遷,故而擔任周王室的卿士(周王室執政之官)。後來鄭武公死後,鄭莊公繼位,也同時具有雙重身份,既為地方諸侯,又是周王室的卿士。有鑑於此,僖公準備借鄭莊公的卿士身份,打通周王室與齊國的這條通道。隨後齊國與鄭國於石門舉行會盟,確認正式結盟關係。後來在鄭莊公的引薦下,僖公覲見了周天子,同時向周天子表現出尊王的姿態。

第二步:盟諸侯

有了鄭國這一位盟友還遠遠不夠,僖公隨之將目光轉向了魯國。於是在僖公十四年,齊國魯國在艾地正式結盟。此後不久,僖公又將女兒嫁給了魯桓公為夫人,以徹底鞏固齊魯聯盟。

有了鄭國與魯國這兩位盟友助陣,僖公開始著手準備多方會盟之事,以實現小霸的目的。當時犬戎為患,僖公於是想借此機會平息諸侯之間的干戈與紛爭。因為鄭國與宋、衛兩國不和,互相攻伐,僖公隨即以團結諸侯力量對抗犬戎的名義,先去勸說了盟友國鄭國,請鄭莊公高抬貴手,放過宋、衛兩國。鄭莊公同意之後,僖公又去勸宋、衛兩國,放下恩怨,一致對外。最後在僖公的主持下,鄭國、宋國、衛國結束了互相征戰的局面,從而奠定了齊國的小霸地位。

第三步:討暴逆

成為了小霸之後的僖公,並沒有多少得意,而是更加用心地維持得之不易的霸主地位。在當時來說,所謂“暴逆”,一方面指的是不尊王道,不敬天子,另一方面就是犬戎時常叩邊為患。

身為霸主對這兩件事自然零容忍的態度,如此才能讓其他諸侯賓服聽從。

僖公十七年,宋國不朝拜天子,鄭國欲伐之,隨即請了齊國、魯國作為幫手。當時伐宋的事情還通知了成國、許國,只是兩國並沒有響應參與。所以伐宋之後,有先後討伐了不作為的成國、許國。

僖公二十五年,北戎來犯,進攻齊國。僖公為了有必勝的把握,於是邀請鄭國聯合出兵,討伐北戎。兩國合兵之後,北戎不敵兵敗,將領被俘,從而增強各大諸侯對僖公的信賴。

之後不久,各國之間又出現了一些摩擦,其中比較令人頭疼的就是魯國與鄭國之間的糾葛,但是在僖公的斡旋之下,雖有所損傷,但都維護住了應有的尊嚴,自此鞏固了齊國的小霸之位。

5.尚武霸道的襄公

一口氣讀懂春秋強國——姜齊

齊襄公影視形象

僖公三十三年,卒。其子諸兒即位,史稱“襄公”。

從莊公到僖公,一共經營齊國將近百年。在這近一百年的時間裡,齊國國力得到了空前提高,在對邦交方面,也取得了小霸的驕人成績,襄公鑑於此,決定沿襲祖父、父親道路繼續走下去,同時嚮往日的仇人磨刀霍霍。

襄公較他的父親來說,少了一絲穩重,多了一絲霸道,這也是當時齊國國力所決定的。有了莊公與僖公打下的底子,襄公自然會更隨心所欲一些,久而久之造就了他有仇必報且不計後果的性格。

  • 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對待兄弟】襄公元年,他剛一上位就迫不及待降低了昔日“仇人”公孫無知的配置,包括出門所使用的馬車,穿著的服飾佩戴以及隨從人數等。

公孫無知,姓姜,呂氏,名無知,乃是莊公的孫子,是僖公同母弟弟的孩子,從關係上說,無知是僖公的侄子。莊公死後,僖公上位,僖公很喜歡這位侄子,在僖公三十三年時,給予他太子的待遇。當時襄公正是太子,所以看到僖公如此地對待無知,自然恨不打一處來,所以當他成為國君之後,第一個要報復的就是這位曾經與他爭寵的人。

【對待愛情】對於兄弟是這樣,對於愛情,襄公也有一番自己的認知。先前我們說過僖公曾將女兒許配給魯桓公,以求得齊魯聯盟的穩固。那麼僖公所嫁之女,正是襄公同父異母的妹妹,名為文姜。

文姜在嫁給魯桓公之前,就已經與襄公在一起了,但出於邦交與國家的考慮,文姜只能同意父親僖公的安排,然而她與哥哥襄公卻從未真正斷絕。

或許也是因為文姜生的極美,所以在襄公四年時,襄公趁著魯桓公與文姜來齊這個時機,兩人再續前緣。後來沒過多久,兩人之事被魯桓公發現,魯桓公斥責文姜,文姜轉而告訴了他的哥哥兼情郎襄公。

於是,襄公心生一計,以國君身份宴請魯桓公,魯桓公果然赴約,襄公趁機將其灌醉,並派大力士彭生,將已經醉的不省人事的襄公抱上了馬車,並將其折斷肋骨殺死。這件事自然引發了魯國上下的不滿,決意就此事聲討襄公,襄公為平息眾怒,將彭生殺了以做替罪羊。

【對待發小玩伴】襄公四年七月,襄公沿襲父親的邦交政策,召開會盟,鄭國國君鄭子亹也被迫參加。鄭子亹原先與襄公是少時的玩伴,當時齊國與鄭國交好,公子之間必有所往來。鄭子亹因此欺負過襄公,這一次兩人再見面,讓襄公回想起很多不美好的回憶,鄭子亹也沒有為先前的事進行道歉(估計已經忘的一乾二淨了),於是襄公在會面期間,叫埋伏好的刀斧手將鄭子亹殺死了。

【對待仇敵】齊國這些年來,不是忙於立國安民,就是忙於內鬥,或是會盟討伐叛逆,所以真正意義上齊國的仇敵很少,唯有紀國。當年哀公被周天子烹殺,皆因紀侯的讒言,雖然這麼多年過去了,但這種仇恨卻始終沒有散去。如今齊國強大了,小霸於諸侯之間,也是時候讓紀國衛為當年的事付出代價了。

襄公本就有仇必報的人,對於這種百年宿怨更是一刻都等不了,在襄公八年的時候,齊國討伐紀國,紀國被迫遷都。這時紀國國君紀侯迫於壓力,將國家權柄讓給了自己的弟弟紀季,自己倉皇出逃他國,自此之後紀國滅亡,紀國領土歸齊國所有。

【對待臣子】襄公的霸道除了對弱小的鄰國,同時也對自己的大臣。他曾派遣連稱與管至父戍守葵丘,原本說好戍守一年就可回到國都,但到了一年,襄公卻反悔了,索性不提回都城這件事了,兩人認為其不守信用。這件事在兩位大臣的心中,徹底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 苦果自嘗
一口氣讀懂春秋強國——姜齊

襄公如此不計後果的行事風格,也將自身推到了眾矢之的。他的有仇必報,自然也激發了仇人的報復。在他諸多的仇人之中,要屬公孫無知對他仇恨最大,是襄公的霸道處事將他從雲端一下子踹到了谷底,這種驟然跌落與失去寵愛的心情,在公孫無知的心中瀰漫開來,他密切留意著“仇人”襄公的一舉一動。所以在他得知襄公不守信用地對待連稱與管至父時,就第一時間與之取得了聯繫,併成功說服他們與他一起討伐襄公。

然而,討伐君王並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耐心與毅力,更需要勇氣與對時機的精準判斷。所以,他們請連稱在宮中的堂妹,對襄公進行密切監視,並許給這位堂妹事成之後即為公孫無知夫人的好處。這位連稱的堂妹本來在宮中就不受襄公寵信,面對如此好事,自然同意,進而成為了他們三人在襄公宮中的眼線。

襄公十二年十二月,襄公去沛丘打獵,不小心扭傷了腳。當這位堂妹將此事告訴他們三人時,公孫無知認為苦苦等待的時機終於出現了,正所謂“趁他病要他命”。於是,公孫無知帶領徒眾,殺奔了宮中。

對於公孫無知的反叛舉動,襄公焉能沒有察覺?但公孫無知的速度太快,襄公已來不及調兵抵抗了,這時他準備施展苦肉計,一方面可以拖住公孫無知一些時間,一方面可以趁機隱藏躲避,若幸運或可躲過此劫。他的貼身近侍,平常為他提鞋的茀,在這時自告奮勇,願意以死報之,為取得公孫無知的信任,隨後兩人上演了鞭打的戲碼,襄公共抽了茀三百鞭,理由是因為茀沒有提好鞋,才造成的襄公受傷。

茀被鞭打之後,就被襄公“趕”出了宮。這時茀正巧碰到了公孫無知等人,先通過身上的傷取得無知的信任,而後再順理成章地搶先進宮並趁機拖延公孫無知。茀進宮之後,先將襄公藏在房門之後,又讓人偽裝襄公躺在床上,同時集結襄公的死黨,準備反抗公孫無知。

因為茀進去的時間已經很久了,無知害怕有變,當即率眾進入宮中,正巧遇到了襄公的死黨。這些死黨在茀的帶領,與公孫無知周旋反抗,但很可惜沒有擊敗公孫無知,最終全都被殺死了。公孫無知乘勝進入內殿,殺死了躺在床上“襄公”,但公孫無知很快就發現這個“襄公”是假的,隨後在房門後面發現了真的襄公。襄公最後依舊沒有避開一劫,死在了公孫無知等人的手中,也為他的霸道而彪悍的人生畫上了並不完美的句號。

  • 公孫無知的美夢破碎了

公孫無知在連稱、管至父等人扶持下,終於繼位為君,史稱“齊前廢公”。

因為公孫無知是靠陰謀搶奪的君位,在朝中本就沒有太多的支持者,其中大夫雍廩曾與公孫無知有仇,傳聞公孫無知曾虐打過雍廩。雍廩於是趁著公孫無知去雍林玩的機會,率領雍林人將之誅殺了。公孫無知即位不到一年,就被殺死了,君王美夢徹底終結了。

6.齊國首稱霸

一口氣讀懂春秋強國——姜齊

齊桓公畫像

雍廩殺死公孫無知後,就召集大臣,商討立國君之事。

此時,齊國公室宗族中的兩大支柱,國氏、高氏準備擁立襄公的弟弟小白即位。

在這裡做個簡單說明,國氏源出於姜姓,是姜太公的後代,因世代擔任輔國正卿的職位,因此後代以“國”為氏。高氏同樣源出於姜姓,是文公次子一脈,因封地在高邑,因此以“高”為氏。這兩大氏族在後面的齊國宗族內亂中起到了極大的作用,通常是國君信賴的兩股勢力。

  • 兩兄弟的生死時速

因為高氏中的高傒自幼與公子小白交好,所以當即給小白送信,請他火速回國繼承君位。

當初,襄公因為妹妹文姜,殺死了魯桓公。他的兩個弟弟,公子小白與公子糾分別逃亡他國,以求自保。公子糾的母親是魯國人,因此他去了魯國避難。公子小白則逃往了莒國。

這兩位公子除了自己逃跑之外,還各自帶了信賴的謀臣,公子糾帶的是管仲與召忽,公子小白帶的是鮑叔牙。

當公子小白得到消息之後,就火速從莒國向齊國進發。公子糾則在魯國大軍的保護下,也趕往了齊國。到了此時此刻,拼的就是速度,誰先到齊國,誰就可繼承君位。

為了讓自己的主子可以順利拿到君位,兩邊的謀臣可謂各盡其能。管仲從公子糾那裡分了一部分兵力出來,去阻攔公子小白。管仲見到公子小白後,二話沒說,搶先發箭,公子小白當即中箭倒地。管仲隨後派人給魯國送信,通知這一消息。魯國當得知公子小白已“死”的消息後,隨即讓護送公子糾的軍隊慢了下來。

只是管仲萬萬沒想到的是,他的箭只射中了公子小白的衣鉤,並沒有真正射死他。公子小白死裡逃生,而後躺在溫車中,搶先進入了齊國。因為國中有高氏、國氏的支持,所以公子小白不但順利即位,而且抵抗了後來到的魯國軍隊。

  • 斬草除根,鞏固君位

公子小白即位,史稱“桓公”。

魯國軍隊被擊退之後,公子糾也就隨之返回了魯國。桓公對於曾經的競爭對手始終不放心,因此立即發動了戰爭,於乾時與魯軍大戰,魯軍大敗,同時齊國切斷了魯軍的退路。大敗魯軍絕不是桓公的目的,他的目的是要公子糾和他的謀臣,所以他給魯國君主寫信,請他殺掉公子糾,並將召忽和管仲押送回齊國。

魯國國君只得依從,公子糾隨後被殺,召忽隨之自殺,管仲則淪為階下之囚,被押回了齊國。

  • 管鮑之交令人欽佩

先前爭奪君位的時候,管仲向桓公動手,如今桓公再見到,自然是仇人見面分外眼紅,他準備殺掉管仲以洩心頭之恨,此時管仲的昔日好友鮑叔牙說話了,給管仲求情。

鮑叔牙為管仲開解,已不是第一次了。管仲曾經十分貧困,為了改變現狀,他就與鮑叔牙做生意,但他總是佔鮑叔牙的便宜。鮑叔牙卻說管仲家裡窮,可以諒解。後來管仲為鮑叔牙謀劃事情,但卻令鮑叔牙更加困窘,鮑叔牙卻說是自己時運不濟,和管仲無關。再有一次,管仲與鮑叔牙同上戰場,管仲總是往後跑,別人認為他是逃兵,只有鮑叔牙理解管仲,併為之辯解,因為他家中有老母要侍奉。最後,管仲自己都說,生我者父母,知我鮑叔牙。

這一次,鮑叔牙作為桓公昔日的謀臣,現在的信賴之人,不顧及自己的安危與未來,再次向桓公諫言,請他放過管仲,因為管仲有王霸之才,桓公欲成霸業,絕少不了這個人。最終桓公同意了,將管仲放了。

這份恩情,管仲始終記得,沒有鮑叔牙,莫說是畢生功業,就算是性命都會不保。所以後來管仲在臨死之前,在桓公面前舉薦鮑叔牙繼任相位,以此回報昔日恩情。

  • 管仲是齊國霸業的“總設計師”
一口氣讀懂春秋強國——姜齊

桓公隨後讓管仲、鮑叔牙、隰朋、高傒共同輔政,並拜管仲為丞相。管仲承蒙桓公厚待,準備以國士報之。

自太公開始,又蒙莊公、僖公鼎力維護,雖有公孫無知所引發的內亂,但卻並未整體上影響齊國國力。但桓公卻不想只是小霸,而希望繼往開來,登上霸主的神壇。

管仲對於桓公的這種心願訴求自然十分了解,所以他適時地提出了他的“新政”,從整體上改變齊國現狀。齊國這些年來,其實都在一個“野蠻生長”的階段,開發漁鹽業,吸引自由民,士農工商同時發展。隨著人口越來越多,起初“小國寡民”的治理方式,已經完全不適應大國的發展與格局。為了幫助桓公有實力開創霸業,管仲將新政分為三個階段去實施。

第一階段:富民

管仲看到了這些問題,同時也抓住了一個核心,那就是“民心”。欲成霸業,需上下齊心,人民依附。試問民心如何歸附?《管子》一書中曾這樣寫道:“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只有百姓豐衣足食了,才能去要求他懂得禮節、知道榮辱,同時為君者做事當符合法度,這樣百姓才會聽從,如臂使指一般。

為了實現百姓富足這個目標,管仲對齊國進行了全面管理,包括居住的地點,官員的設立,行政區域的劃分等等,其中還推出許多利民政策,如“相地而衰徵”。這個政策是基於公正的原理,主要是根據土地的好壞、產量多少,來收取相應的稅賦。這樣就不會讓土地不好的民眾,因繳付高額的稅收而入不敷出,從而令國家喪失勞動力,荒廢土地。對於齊國的立國之本漁鹽業,管仲也做了明確的管控,以免出現竭澤而漁的現象。此外,管仲還鑄造統一貨幣,鼓勵商業消費,從而達到促進生產的目的。

第二階段:舉才

隨著新政的實施,齊國百姓逐漸富足起來。但若想維護這種當前的大好局面,則需要人才源源不斷地引入。當時處於東周時期,人才這一塊幾乎被權貴壟斷,國中任事的官員大多都是權貴或是權貴親戚,雖然權貴中不乏明睿之士,但更多的是庸碌自私之輩,這對於霸業有損。

然而,古往今來凡是能成大事的君主,對於人才的選拔,往往能打破常規。管仲趁機向桓公諫言,準備頒發新政,讓鄉里的官員舉薦人才,其中有三個維度:慈孝、聰慧、拳勇。後期漢朝的舉薦制也是參考這個維度。如果鄉里官員隱瞞不報,則要接受處罰。這一舉措大大沖擊了貴族壟斷人才的現狀,同時給齊國朝堂輸送源源不斷的人才。

第三階段:強兵

擁有了上述兩點,可讓國力在短時間內提升,但卻還不足以稱霸。小霸靠的是縱橫捭闔的韜略與國力震懾,真正的霸主則需要強兵悍將作為後備力量。管仲從內政中延伸出了軍隊組建管理。他的這種韜略,在我看來是從儒家思想中演變而來。儒家很強調家國天下的理念,修養自己進而影響周圍的人,同時強調父子人倫,鄰里友善。

管仲將其鄰近的五家編成一體,為一軌,設立軌長。這五家本就相互住在一起,彼此熟悉,互相影響,同喜同悲,並且有了共同的目標,那麼到了戰場上必然是一個密不可分的團體,同進同退,一家有難,其餘四家必然支援。管仲利用這種方式,將人倫之情、戰友之情、鄰里之情高度整合,並與家國情懷結合到了一起,再通過軍令予以管控,利用春獵、秋獵的時機加以訓練,自然形成了一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軍隊。

  • 桓公掀開春秋五霸的輝煌篇章

以諸侯身份主持天下會盟,是稱霸的標誌之一。桓公很榮幸,成為了第一個主持天下會盟的諸侯。這件事於桓公而言,於齊國而言,是想做卻又不得不小心謹慎去做的事情,因為一旦會盟失敗,則會令齊國成為眾矢之的,各諸侯國必將群起而攻之。

為了這次會盟的成功,桓公先做了一番武力震懾。桓公二年,齊國討伐了譚國,譚國國滅,國君逃往了莒國。桓公之所以拿他第一個開刀,是因為當時桓公在去莒國的路上,經過譚國而遭到其國君的侮辱。

有了譚國的前車之鑑,其餘諸國自然不敢輕舉妄動,也不敢得罪齊國。桓公五年,宋國發生內亂,桓公迅速抓住機會,以幫助宋國平息內亂為名,於北杏召開諸侯會盟,當時參加的國家有齊國、宋國、陳國、蔡國以及邾國,史稱“北杏會盟”。這一次會盟比較成功,並沒有引起公憤,但唯獨美中不足的是遂國拒絕了桓公的邀請。於是,桓公在會盟之後,發兵滅了遂國。再一次震懾了諸侯,並向天下昭示了齊國的霸主權威。

  • 以信譽立霸業
一口氣讀懂春秋強國——姜齊

曹沫劫持齊桓公

有了北杏會盟的成功,桓公再一次征伐周邊國家。這一次倒黴的是魯國,齊魯兩國原先是有姻親與結盟關係的,但隨著襄公的那件事後,兩國的關係越發緊張。

桓公五年,桓公攻打魯國,魯國兵敗,魯莊公獻城求和,於是兩國展開會盟。然而,魯國將領曹沫卻當場反悔了,公然劫持桓公,逼其交還先前侵佔魯國的土地。曹沫本來與齊軍交戰,三戰三敗,乃敗軍之將,魯莊公不計前嫌准予他參加會盟,卻沒有想到他竟然來了這麼一出。

桓公隨即同意交還土地,這才免於一死。事後桓公有些後悔,想要毀約,不歸還土地,管仲卻建議桓公遵守承諾,這樣才能取信於諸侯,否則將失信於天下,於霸業有損。桓公從其言。果如管仲所說,因為桓公守信譽的行為,各國諸侯開始真心依附。桓公七年,各大諸侯於甄地與齊國會盟,共推桓公為盟主,確立了齊國霸業。

  • 攘夷護國

夷狄之患始終困擾著各國諸侯,齊國的稱霸政策之中,也皆以此團結各國。桓公稱霸之後,更將此奉為長期堅持的國策。不但對外攘夷,而且如各國受到了夷狄的侵略,他都會伸出援助之手。

桓公二十三年,山戎侵犯燕國,燕國向齊國求救。桓公當即率軍擊退了山戎,直到孤竹一帶。燕國國君為表示感謝,送桓公到了齊國境內。古來除天子外,沒有一國君主將另一國君主送回本國領土的規矩,桓公於是將燕國國君所走過的領土,全部劃給了燕國國君,並囑咐其重修召公之政。

無獨有偶,桓公二十八年,衛文公被狄人侵伐,桓公率領諸侯為其另選安置之處。

正是桓公的保護弱小,對抗夷狄的行為,使得各路諸侯越發佩服,並真心歸附。

  • 威權不容挑釁

在桓公的心中,有兩種威權不容挑釁,其一是自身霸主的威權,其二是對周王室的威權。這兩種威權,倘若有人膽敢冒犯,則必興兵討之。

桓公三十年,桓公率領諸侯共同討伐蔡國,蔡國大敗。桓公之所以會如此做,其原因還要追溯到桓公二十九年的時候,桓公有一美姬,名為蔡姬。蔡姬有一日與桓公泛舟水上,蔡姬憑藉水性好不停地晃動船隻,桓公雖一力喝止,但仍然搖晃。船靠岸之後,桓公依舊怒不可遏,隨即將蔡姬遣送回了蔡國。可能當時桓公也是一時之氣,想要蔡姬回孃家反省一下,並沒有想徹底與之斷了關係。但蔡國君主蔡侯卻對此大為不滿,隨後又將蔡姬另嫁他人。蔡侯的這一舉動,大大扇了桓公一耳光,桓公於是興兵伐蔡,以維護自身霸主的尊嚴。

尊王攘夷一直以來都是管仲為桓公制定的稱霸之策,在攘夷方面,桓公做的相當出色,盡收諸侯之心,對於尊王,維護天子威嚴這件事上,則更加用心。

討伐完蔡國之後,則趁機興兵向楚國進行問責。原因是楚國在進獻給天子的貢品中,缺少包茅(一種茅草,祭祀之用),以致天子祭祀用品不全。經過管仲與楚成王方面的交涉,兩國很快達成約定,楚國答應恢復向天子進貢,並與齊國以及眾諸侯結成“召陵之盟”。其實,從兩國實力與戰場形勢來看,齊國雖擁有霸主地位,且新勝蔡國,銳氣正盛,但依然不可能撼動楚國的地位,或者說無法真正擊敗楚國。桓公之所以會去碰楚國,一方面有耀武揚威的目的,另一方面則是藉此機會與楚國建立邦交,並藉助尊王策略,使楚國承認齊國的霸主地位,以此鞏固住天下霸主的位置,同時抑制楚國北侵。

  • 王權特許,威壓諸侯
一口氣讀懂春秋強國——姜齊

《史記》中記載:“昔得管仲相齊桓,霸諸侯,有九合一匡之功。”所謂“九合”,就是桓公有九次以盟主身份召集天下諸侯,展開會盟,商討軍國大事。至於“一匡”,則是指他匡正周室之功。

桓公三十一年,周王室再度上演奪嫡大戲,因惠後喜歡小兒子王子帶,欲廢太子鄭,另立王子帶為天子。桓公聞聽消息之後,隨即召集各路諸侯,正式擁立太子鄭即位,史稱“周襄王”。

也正是桓公的鼎力相助,周襄王才在天子之位上坐穩了。隨後在桓公三十五年時,桓公召集諸侯於葵丘進行會盟,周襄王為感謝桓公的匡扶之功,特賜給他胙肉,弓矢,以及天子所乘的馬車,此等封賞無疑是周襄王向天下宣示,天子承認桓公的霸主地位,並准許他代表天子,召開會盟。有了天子的官方認證,無疑將桓公的霸業,推上了頂峰。

7.霸業尾聲

一口氣讀懂春秋強國——姜齊

春秋諸侯分佈圖

歷史中經常有“盛極而衰”的事情出現,這主要取決於霸主本身的心態以及賢臣的提點輔佐。齊國很不幸,這兩點都沒有做好,致使國君更迭頻繁,內政混亂,丟失了霸主之位。

  • 桓公有點飄了

隨後,桓公又在葵丘召集了諸侯會盟。只不過這時的桓公,已經無法掩藏內心中的狂傲,臉上逐漸露出驕傲傲慢的神情,各路諸侯雖對他頗有微詞,卻礙於霸主地位,始終不敢直言。

從當時的整體形勢來看,中原一共有四大強國,分別為齊、楚、晉、秦。秦國地處偏遠,身後隨時有戎狄部落滋擾,國內事務繁雜,無力東進展開會盟,因此無法稱霸。晉國當時正處於內亂時刻,獻公病重,朝中波譎雲詭,朝外兩大公子蠢蠢欲動,依舊不適宜稱霸。楚國從國力與疆域來說,確實有資格稱霸,但楚國對於中原文明,始終有一種複雜的情緒在其中,一方面渴慕著中原的富庶,另一方面卻又刻意地將自己放置在中原文明之外,試圖保留原有的本色,比如楚國的丞相稱為“令尹”,從這一點看就是很好的證明。所以楚國不願召開會盟。故而,齊國趁機而起,會盟天下。

或許是沒有競爭的緣故,桓公越來越驕縱,甚至提出想要泰山封禪。幸好當時管仲提出封禪需要許多奇珍異物,這才罷休。後來又因為給王子帶求情,得罪了周襄王。

  • 管仲遺言:此三人不可用

桓公四十一年,是桓公,也是整個齊國傷心的一年。兩位輔政大臣管仲、隰朋驟然去世。

管仲作為桓公霸業的設計者與實施者,他的離去對齊國霸業是一種沉重的打擊。事實證明,沒有管仲的桓公,無法成就霸業,只會距離霸業越來越遠。在管仲病重之時,桓公向管仲詢問了三個人,看看這三個人是否值得信賴與託付。但最終都被管仲否決了。

【易牙】這個人是桓公的廚師,燒得一手好菜,被奉為“庖廚祖師”。桓公之所以會提到他,是因為有一次桓公對易牙說,自己已吃遍了山珍海味,希望吃點新鮮的。於是,易牙就將自己孩子的肉弄下來,給桓公做吃的,桓公得知真相之後,自此十分寵信他。管仲卻認為一個對自己孩子尚且下得去手的人,又怎會指望他忠君呢?所以給他否了。

【開方】開方原本是衛國人,衛懿公的庶長子,後來被衛懿公派到了齊國,以示求和之誠。後來開方就索性留在了齊國,為齊國效力,二十多年沒有再回衛國,更沒有看望自己的父母。管仲認為一個對自己雙親都漠視的人,不值得信任。

【豎刁】這個人是桓公身邊的一個宦官,極擅諂媚之道,深諳人性。桓公之所以信任他,是因為他為了向桓公表示忠心,竟然自行閹割。然而,管仲卻認為一個對自己尚且那麼狠的人,是不值得信任並託付大事的。

管仲不但不讓桓公重用三人,而且勸告其儘快遠離三人,以免招致殺身之禍。

  • 停屍不顧,束甲相攻

桓公聽了管仲一輩子話,偏偏管仲的臨終遺言沒有聽從,繼續任用三人,以致千秋霸業毀於一旦。“停屍不顧,束甲相攻”這八個字是對管仲之後,齊國內亂最好的詮釋。

桓公本性好色,雖於霸業無礙,但若不加管理,聽之任之,則必然導致內亂。在他的姬妾當中,一共有六位有所生育,其地位與夫人無二。

管仲在時,桓公已經確立了太子人選,並將太子昭託付給了宋襄公,希望他能在關鍵時刻幫助太子。這位太子就是後來的孝公。

只不過長衛姬一心想讓自己的兒子無詭當太子,於是她就收買易牙,並通過宦官豎刁向桓公進言,改立無詭當太子。

桓公四十三年,易牙與豎刁聯合,將桓公禁制於宮中,不給食物和水,最後桓公不得已自盡而死。長衛姬趁機發難,易牙與豎刁藉助宮內勢力將諸大夫殺死,並擁立無詭即位。太子昭隨即逃往了宋國。三個月後,宋國派遣大軍,幫助太子昭返國。齊國眾人恐懼,隨即殺死了無詭,準備擁立太子昭即位。

只是大家沒有想到的是,在桓公病重期間,諸公子都在培植自己的力量。諸公子有意爭位,隨後集結黨徒與太子昭所帶領的宋國軍隊進行對戰。宋軍大敗諸公子的黨徒,並擁立太子昭即位,史稱“孝公”。

正因為各大公子的混戰,致使桓公的屍體在床上停了六十七天都無人過問,其靈柩到了八月份才下葬。

  • 內亂頻仍,霸權旁落

孝公即位之後,依然想延續其父桓公稱霸的路線,會盟諸侯。許多諸侯因怯於桓公生前的威勢力,又感念於桓公的恩德,故而繼續承認齊國的霸主地位,進行會盟。

只是這種情況沒有維持幾年,孝公六年,宋國便沒有參加會盟。孝公領兵伐之,宋國戰敗,暫時維護住了霸主地位。

孝公十年,孝公去世。齊國再度陷入內亂,當時孝公上位之後,並沒有懲處那些曾經對抗他的兄弟們,致使孝公的弟弟潘,勾結衛公子開方殺死了孝公的兒子,並自立為齊國君主,史稱“昭公”。

昭公元年,晉文公強勢崛起,展開了踐土會盟,從齊國的手中奪去了中原霸主的寶座。

昭公十九年,昭公去世,其子舍繼承君位,但舍在齊國中沒有威信,而昭公弟弟商人,在昭公在世時,就暗結黨羽,收買人心。所以,舍沒即位多久,就被商人趕下了臺,自立為齊君,史稱“懿公”。

懿公上位之後,漸漸露出了他的真實面目。當初他為了爭奪大位,故意顯露出謙卑的姿態,以收買人心,現在大位到手,終於可以為所欲為了。他因丙戎的父親搶奪了他的獵物,而斬斷了丙戎父親的雙腳,他看庸職的妻子漂亮,而強搶其入宮。這兩個人自然對其十分怨恨,隨後趁著懿公遊玩之機,隨之將其殺死在竹林之中。

懿公死後,人心難附,於是齊國人就廢黜了懿公之子,擁立其弟公子元即位,史稱“惠公”。

8.無力復霸

到了惠公即位,齊國的內亂才終於結束。只是此時的齊國,已然無法抗衡崛起的晉國了。惠公在位十年,死後傳位給其子無野,史稱“頃公”。

  • 一言誤國

齊國傳到了頃公手上的時候,齊國雖為大國,但地位早已大不如前。但頃公是一個心懷大志的人,想要恢復桓公時的權威,所以他表面上與各國修好,暗地裡卻在籌謀再次稱霸。只可惜,這一切都被他的母親毀了。

頃公六年,晉國派大夫郤克出使到齊國。當時頃公之母,出言譏諷郤克,致令齊國徹底得罪了當時的霸主晉國。只是對於這件事,頃公當時並沒有想到會如此嚴重。頃公八年,晉國舉兵伐齊,頃公不得已派出太子為質,以求得暫時和解。

  • 奮勇的頃公再次失利
一口氣讀懂春秋強國——姜齊

頃公十年,頃公原以為齊國與晉國之間的仇怨,會因為先前送太子為質之事告一段落,所以他才開始攻打周圍的小國,魯國、衛國,以求可以恢復桓公霸業。

只是他萬萬沒想到的是,兩個小國轉而去求了晉國,令晉國有了再次攻伐的藉口。晉國隨後派遣郤克為中軍將領,士燮統上軍,欒書統下軍,攻打齊國。頃公率軍抵抗,雙方於鞍地展開會戰。

交戰期間,頃公十分英勇,不斷鼓舞士氣,隨後齊軍射傷了中軍將領郤克,但郤克並沒有退兵回去養傷,而是繼續向頃公發起猛攻。齊軍危急,頃公身邊的逄醜父擔心頃公會被活捉,當即換上了頃公的衣服,偽裝成頃公去取水,頃公趁機逃脫。最後,齊軍兵敗,被晉軍追趕到馬陵。為求與晉國和解,齊國只能歸還衛、魯兩國的領地。

  • 痛定思痛

這一次的失敗,讓頃公意識到了一個問題,以齊國目前的實力,還不足以稱霸,更無法戰勝晉國。如果單純憑藉勇力,是無法取勝的,所以頃公開始了實行韜晦之策。

因為齊國戰敗,所以頃公對晉國當時的國君晉景公表示出謙卑的姿態,並希望以朝拜天子之禮朝拜晉景公。一方面是表達自己的謙遜與尊敬,另一方面也有一種捧殺的意味在裡面,但很可惜晉景公並沒有同意。

計劃落空之後,頃公依然沒有灰心,回國之後開放自己的園林,降低稅賦,慰問孤寡,並且用國家的積蓄回饋於民,此舉贏得了民心歸附。也因為此舉,各國諸侯不再敢打齊國的主意,直到他去世。

  • 恐懼與野心的碰撞

頃公去世,其子環即位,史稱“靈公”。

靈公的性格是相對複雜的,他內心中膽小怕事,畏晉如虎,但卻又心懷大志,想要脫離晉國的掌控,企圖再次稱霸。

在他即位之初,他就甘願跟在晉國的身後,去討伐各國,沒有立場可言,只是迫於威壓的跟隨。然而,這種無底線的逢迎,卻並沒有引來晉國的青睞,反而招來晉國的欺壓。靈公十年,晉國再次伐齊,靈公隨即派遣公子光入晉為質,以示妥協和好。

對於晉國的強大,靈公十分畏懼,但他稱霸的野心卻在每時每刻鼓動著他,所以他將這種野心轉嫁到了周圍弱小的國家身上,比如萊國。靈公十五年,靈公率領大軍滅了萊國,收其土地,進而讓齊國版圖增加了一倍之多。

靈公二十三年,周靈王賜命於靈公。這時靈公的野心瞬間被天子的誇讚與恩賞點燃了,他隨即起了爭霸之意。在隨後的數年中,他毅然背叛了晉國,五次出兵伐魯,意欲稱霸。

這件事自然引得了晉國的不滿,晉國認為自己的霸權遭到了挑釁,隨後於靈公二十七年,晉國集合包括魯國在內的十二個諸侯國,合兵伐齊。這一次靈公真的怕了,他的野心瞬間被澆滅,取而代之的是畏懼。面對浩浩蕩蕩的聯盟大軍,面對齊軍的接連失敗,靈公此刻只有一個想法,那就是逃,逃回臨淄。

靈公龜縮在臨淄城中不敢發兵,以致讓晉軍在齊國境內橫行無忌,燒殺搶掠,攻佔城池,隨後肆意離去。這件事氣的晏嬰都說,國君無勇矣。

經此一役,齊國在天下諸侯面前,顏面盡失,再無力復霸。

9.卿大夫間的鬥爭

司馬遷在《史記》中,將晏嬰與管仲並列在了一起。一方面是因為晏嬰連輔三朝,功勳卓著,另一方面正是有晏嬰的治理、勸諫以及邦交斡旋,才使齊國沒有淪為弱國。可是,才智如晏嬰者,依然抵不住卿大夫之間鬥爭。

  • 崔杼謀逆
一口氣讀懂春秋強國——姜齊

崔杼、東郭姜、齊莊公

崔氏源出於姜姓,乃是齊丁公太子一脈,後來太子將位置讓給了弟弟齊乙公,而自己去了崔地。後代子孫隨即以“崔”為氏。崔杼就是其後代子孫之一。

靈公不但在對晉的問題上膽怯懦弱,而且對於國君傳承也是昏聵不明,任意為之。靈公非常喜愛戎姬、仲姬,於是將仲姬的兒子牙,立為太子,廢除了原先的太子光。然而,崔杼卻趁著靈公病重,迎太子光回齊,繼任君位。

靈公二十八年,太子光即位,史稱“齊後莊公”。崔杼趁機殺掉了太子牙與輔佐太子牙的高厚。

莊公即位之後,非常喜歡崔杼的妻子東郭姜,每每與其私通,還將崔杼的帽子賜給了身邊的人,這件事很快就被崔杼知道了,崔杼十分怨恨莊公,並欲除之而後快。莊公六年五月的一天,莊公宴請莒國國君,崔杼稱病沒有去。隨後不久,莊公去了崔杼的府邸,看望崔杼。然而,莊公趁探病之機繼續調戲崔杼的妻子。崔杼和其妻子躲入內室,莊公不明就裡依舊在前堂高歌,卻不想早已隱藏在周圍的士兵於這時衝了進來,並殺死了莊公。

莊公死後,崔杼當即擁立杵臼為君,史稱“景公”。景公於是立了崔杼為左相,慶封為右相。對於兩位國相,晏嬰不願同流合汙,但他們二人迫於晏嬰在齊國的威信,也沒有向其動手。

  • 崔氏與慶氏的奪權之爭

兩位丞相上臺之後,並沒有和平共處。慶封欲殺崔杼,滅崔氏而後快,以便獨自把持朝政。

只可惜,崔杼後院起火給了慶封以可乘之機。崔杼本來有兩個兒子,崔成,崔強,乃是原配所生。然而,現在崔杼的妻子是東郭姜,她與崔杼也有一子,崔明。為了輔佐崔明成為崔氏未來的家主,於是她說服崔杼,讓她另外一個兒子,也就是她和前夫所生的無咎以及弟弟東郭偃,做了崔氏的家相。後來崔成犯錯,遭到了兩位家相的嚴懲,兩位家相隨即建議崔杼立崔明為家主繼承人。崔杼同意,崔成聞訊請求回崔邑(崔氏宗廟所在),但遭到了兩位家相的拒絕。萬般無奈之下,崔成、崔強二人找到了慶封,欲借他的力量重奪大位。

此時,慶封趁機慫恿二人,殺了無咎和東郭偃。崔杼眼見二人被殺,萬般無奈之下去找了慶封幫忙(此時他並不知道是慶封慫恿的),討伐兩個逆子。於是慶封順水推舟,讓崔氏的仇人盧蒲嫳趁機殺二人、攻打崔氏,滅了崔氏滿門。最後崔杼與東郭姜雙雙自殺,崔明逃去了魯國,慶封順勢當上了齊國的丞相,獨攬大權。

  • 田氏趁勢悄然崛起

田氏的祖先名叫陳完,是陳國的公子,因國中動亂,投奔了齊桓公。齊桓公非常賞識他,一開始讓他做丞相,但陳完堅決不肯接受,於是做了管理百工的工正。後來齊桓公將同宗的女子嫁給了陳完,陳完就此齊國紮下了根。為了表明忠心,陳完將陳氏改為田氏,以此表示與陳國劃清界限,忘記過去。

在齊桓公以及後來的公子內鬥中,田氏都沒有涉身其中,而是暗自發展自己的家族,積攢實力,漸漸與齊國本土的勢力不相伯仲。到了田桓子田無宇這一代,正巧趕上慶封誅滅崔氏。

慶封誅滅了崔氏之後,越發驕縱起來,不理政事,酗酒遊獵,致使朝野上下對其頗為不滿。景公三年,田無宇趁慶封出外遊獵之際,聯合齊國三大卿大夫勢力,鮑氏、欒氏、高氏,對慶氏展開滅族行動,慶氏被滅。等到慶封回來,聽到了這一消息,隨即逃往了魯國,轉而投奔了吳國,最後在朱方之地落腳,從此退出了齊國朝堂。

田無宇死後,田乞繼承了田氏家主之位,繼續侍奉景公。景公對其頗為信任,田乞趁機用大斗米換小鬥米的方法,即收百姓小鬥米,給百姓卻是大斗米,收買人心,贏得信譽。晏嬰對此已經有所察覺,並提醒景公提防,景公卻對此置之不理,依然對田乞信任有加。

景公執政前期確實是勤於政事,妄圖恢復桓公霸業,但經歷了多次挫折之後,面對稱霸無果的窘境,隨即變得放任自流起來,景公執政後期奢侈無度,稅重刑酷,晏嬰雖屢屢勸諫,卻無能為力。景公四十八年,晏嬰帶著遺憾離世,齊國唯一的救命稻草,鎮國柱石就這樣消失了,沒有了晏嬰的齊國,如同一輛高速行駛卻已失控的馬車,飛速地向深淵駛去。

景公五十八年,景公病重,欲立其子荼即位,並令國惠子,高昭子以輔佐。此時田乞嗅到了一絲不祥的預感,荼與他素無往來,可能不會再像景公那般對他信任有加。田乞不想坐以待斃,於是他想到了陽生,陽生是景公另一個兒子,與田乞交好。

然而,此時的朝堂盡在國氏與高氏的手中,田乞身為異姓卿大夫,其地位自然無法和公室兩大勢力抗衡。於是田乞假意逢迎國氏與高氏,同時對其他大臣散佈謠言,說國氏與高氏欲殺其他大臣,以此讓整個朝堂陷入一種人心惶惶的狀態之中。隨後,他在一個恰當的時機站出來,聯合鮑牧(鮑叔牙的後代),帶領群臣反抗國氏與高氏,殺入了宮廷。國氏、高氏不敵,國惠子隨之逃往了莒國,高昭子被殺。

除掉二人之後,田乞隨即宴請群臣去自己家裡。在席間,他請出了從魯國接回來的陽生。陽生隨後在田乞、鮑牧等人擁戴下,成為了齊國新君,史稱“悼公”。悼公即位之後,殺掉了荼,並且將齊國政權全部交給了田乞。

  • 排除異己,田氏獨霸齊國朝堂
一口氣讀懂春秋強國——姜齊

田常畫像

悼公四年,田乞去世,其子田常繼承了田氏家主之位。在同一年,悼公因與鮑牧不和,殺掉了鮑牧,這時田常慫恿鮑息聯合齊人,毒殺了悼公,並擁立其子壬繼任齊國君位,史稱“簡公”。鮑氏也因鮑牧的死,徹底走向了衰落。

簡公即位之後,任命了田常與監止為左右丞相。悼公與簡公在魯國時,就與監止相識,所以簡公十分寵幸監止,冷落田常。田常表面接受,實則背地裡再次動用其父田乞的手段,用大斗米換小鬥米的方法,提升民望,漸漸地與監止形成分庭抗禮之勢。

田常有一個遠支親戚,名為田豹。他很想給監止做家臣,於是通過引薦,不但成為了家臣,而且深受監止信賴。監止對於田氏的敵意由來已久,於是他就想借田豹之手滅了田氏直系,讓心腹田豹成為田氏家主,以此管控田氏。後來他就將此事告訴了田豹,但沒想到的是田豹轉而告訴了田常。

田常為求自保,搶先發難,率眾進入了宮廷。監止此刻正在宮廷之中,宦官們隨即抵擋。監止趁亂跑出了宮廷,同在宮中的簡公聽說了此事,想要發兵攻打田常。田常聞聽消息頗為害怕,準備逃往他國,但在其他兄弟的勸說下,放棄了逃跑的想法,轉而率兵繼續攻打。

簡公出逃,監止雖後來率眾反抗,但很不幸被田氏擊敗並殺死了。其後沒過多久,田常在徐州抓到了簡公,並將其殺死了。簡公死後,田常擁立簡公之弟鰲為君,史稱“平公”。平公即位之後,不但讓田常獨攬大權,而且劃分封地給田氏。

田常把持朝政之後,借平公之名,將齊國中較為強盛的家族悉數滅族,如鮑氏、晏氏、公室、監止一族等,並強行劃分了許多齊國土地給田氏,最後田氏所佔有的土地比齊國君主所享有的土地還要多。

10.姜齊悲歌

一口氣讀懂春秋強國——姜齊

到了平公這裡,齊國朝堂盡在田氏的掌握之中。平公在位二十五年,隨後田氏又扶持了其子積即位,史稱“宣公”。

宣公在位五十一年,其子貸即位,史稱“康公”。在康公二年時,趙魏韓三家已被周天子冊封為諸侯,開啟了臣子篡權為諸侯的先例。

於是,康公十九年,田和請魏文侯代為上書,請周天子立他為諸侯。周天子隨後同意,田和正式成為齊侯,並將康公流放到了一座海濱孤島上,以一城為食邑。

康公二十六年,康公邁著虛弱的步伐,來到了渤海之濱,看著滔滔東海,心中波瀾不定。遙想當初太公立國,輔周公東征,掃除奸佞,何等風光;回首過往桓公稱霸,九合諸侯,匡扶天下,何等令人欽佩!然而,這才過去多少年,為何竟落得如此田地,千秋基業拱手讓於外人,自己卻只能呆在這座孤城中,顧影自憐,望洋興嘆。康公不甘心卻也無能為力,田氏代齊非一朝一夕之功,呂氏的腐朽也非一日寒冷所致。想到此,康公心灰意冷了,看著如血的殘陽,他已再無力承受命運之重,他緩緩地闔上了雙眼,結束了這荒唐的一生。隨著康公的離去,呂氏祭祀徹底斷絕,一個屬於“姜齊”的時代結束了,全新的“田齊”時代正式登上了歷史舞臺。

萬里有話說

一口氣讀懂春秋強國——姜齊

齊國的情況與晉國相似,皆是異姓大臣謀奪了國君之位,竊取了國家。稍有不同的是,晉國徹底消失了,變為了趙、魏、韓三國,齊國則保留下了原有的國號。

姜齊的滅亡,從表面上看是因為齊國後代國君昏庸無能,喪失了對卿大夫勢力管控所造成的,但從根本上說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導致的,田氏的崛起並取而代之,正說明了原有體制(分封制)的腐朽,底層的奴隸、庶民、士、卿大夫各階層迅速覺醒,試圖通過自身的努力,將原有的貴族拉下來,從而獲得他們所想要的地位、財富及自由。因此,春秋之後的戰國時代,法家學派應運而生,各大法家名士奔走各國,推行變法,在建立自身功業的同時,也將列國諸侯帶入了變法大潮之中。

以上觀點,大家以為如何?歡迎下方評論區留言討論~

參考資料:《史記》《國語》《左傳》《公羊傳》《晏子春秋》《管子》《尚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