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饶宗颐为汕头释名

汕头旧称沙汕头,在澄海蓬州都。《澄海李(书吉)志》云:“沙汕头地临大海,有淤泥浮出,作沙汕数道。”滨海村落,多以沙汕为名。海丰有汕尾,饶平海山有东汕头,澄海苏湾有汕头仔。汕头仔又名南砂。据南砂《林氏谱杂记》云:“父老相传,其乡古为海底,平处名汕头仔(即南砂),高阜处名大汕头。(即江墘,内厝、外厝、内蚁、外蚁、弓兜等乡)亦犹今之汕脚。高处为汕,深处为海是也。浮聚之后,高处为乡、为埔、为园,底处为田、为洲,深处为溪。”据是,俗以海旁之高地为汕也。按汕本义谓以簿取鱼。《诗》:“南有嘉鱼,蒸然汕汕。”《传》:“汕汕,樔也。”《尔雅.释器》:“樔谓之汕。”郭注:“今之撩罟。”《说文》:“汕,鱼游水貌。”今濒海犹多设簿栅以捕鱼,知汕亦指捞鱼之所。澄海有两汕头。《顺治吴志》但载苏湾北汕头,而蓬洲沙汕头无之。南砂乡创自宋元符间,其由来已久矣。鮀浦有沙汕之名,始见于明瓮万达《与姚巡按书》:“济河跨揭之浦,其地西北距蓬洲所城,为海、揭下流。清西二溪,夹而入海。岸有沙汕头,脊出横激,巨浪滔涌拍天。”刘子兴《海壳蚶蛎场租碑记》云:“豪民某等占据鮀浦之沙汕坪海壳蚶蛎场租。”盖指溪东港、厦岭港、牛田洋海面,以沙之积聚而名也。《乾隆周府志》:“康熙五十六年,建沙汕头炮台。”蓝鼎元《澄海县图说》云:“在海中则大莱芜、放鸡山二炮台;在各港则有溪东、沙汕头、三湾、东湖、平洲、山头子、东陇、盐灶诸炮台。”又《潮州海防图说》云:“澄海出师,不过沙汕头。”又云:“港澳虽多,沙礁暗阻,风涛不测,商艘往来,不过旗岭、汕头、神泉、甲子。”沙汕头简称“汕头”,始见于此,自清初已为船舶必经港口矣。沙汕头古盖为渔村,澄海未置县前,为蓬洲都,地属揭阳延德乡,明初为夏岭村地,蓬洲守御所辖之。《方舆纪要》:“蓬洲守御千户所,旧在揭阳东南九十里滨海。洪武二十年置所于下岭村,以扼商彝出入之冲,二十七年移建于西埕村。”明李龄《赠郡守陈荣擢序》云:“揭邑有沿海西村曰夏岭者,以鱼为业,出入风波岛屿之间,素不受有司约束。”(《李宫詹遗稿》)下岭、夏岭今作厦岭。天顺七年,夏岭贼魏崇辉攻劫沿海。嘉靖四十二年,许朝光剽掠牛天洋大海之滨。沮洳之宅,寇氛既恶,乃于是岁析揭阳之蓬洲、鮀江、鳄浦三都,置澄海县,自是沙汕头遂属澄。康熙三年巡界,三都均迁斥,到七年展复。八年澄海复县,仍属澄。康熙时建炮台为海防要隘,而商船多停泊焉。(按汕头始设关在同治三年,而《全国统计提要》谓汕头嘉庆设海关,其说误)《澄海李志》:“嘉庆十四年六月,海盗朱渥入沙汕头港,焚劫商船。”又云:“邑自展复以来,海不扬波,商贾巨富,卒操奇赢,舆贩他省,千艘万舶,东西两港以及溪东、南陇、沙汕头、东陇港之间,扬航捆载而来者,不下千万计。”可见未辟埠前汕头地位之重要,盖自复界后,与暹罗帆樯络绎,遂日趋繁荣也。咸丰八年,辟潮州为通商口岸。(《中英天津条约》订立于一八五八年六月二十六日,即咸丰戊午五月十六日。一八六零年十月二十四日互换。其第十一款略云:“牛庄、台湾、潮州、琼州等府城口,嗣后皆准英商任意与无论何人买卖。照通商五口(指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无异”云云)至同治纪元,始于汕头开埠互市。(见光绪癸卯二月初六《岭东报》)汕头于明代但称沙汕,清康熙时曰沙汕头,继简称汕头,嘉庆时称沙汕头港,同治后开埠称沙汕头港,同治后开埠称汕头埠,到民国十年设市政厅,乃称汕头市。

国学大师饶宗颐为汕头释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