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斌:努力讓旅遊從堵心到舒心

應環球時報之邀,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撰寫評論文章“努力讓旅遊從堵心到舒心”發表在5月5日《環球時報》評論版。全文轉載如下:

戴斌:努力讓旅遊從堵心到舒心

剛剛過去的“加長版”五一勞動節假期,有不少遊客抱怨一些國內景點擁堵,但背後的數字也是真實的:國內旅遊接待1.95億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176.7億元人民幣,按可比口徑分別增長13.7%和16.1%。

親子、研學和陪伴父母等形式的家庭遊、高鐵遊、自駕遊、鄉村遊成為熱點,有效拉動了文化、休閒、餐飲、住宿、交通等消費,增強了經濟發展的信心。各地假日旅遊市場基本平穩有序,沒有發生涉旅重特大安全事故,文明旅遊、綠色出行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共識,全面實現了預期工作目標。

肯定成績的同時,也有必要關注廣大遊客和社會輿論對旅行過程中的“堵堵堵”,旅遊景區、歷史文化街區的“人從眾”,及其對旅遊體驗感的負面影響。有網友調侃:春季來長城看人頭,法海都被擠進西湖了,從上海到杭州花了七個小時,自駕車秒變自駕驢。以至於有人發問,這是我們所要的美好生活嗎?

我國正處於大眾旅遊初級階段向中級階段的轉型過程中,隨著國民旅遊意識的日益高漲和旅遊權利的普及,越來越多人選擇出門旅遊。在可以預見的將來,觀光旅遊而非休閒度假將是大眾旅遊時代的基本需求,也是基礎市場。同時,隨著高鐵、高速公路、航空等基礎設施的完善,出遊變得更方便、更快捷,“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和說走就走的旅行正在從夢想走向現實。

戴斌:努力讓旅遊從堵心到舒心

我們承認相當數量的旅遊者已經具有自由行的經驗,願意在深度異國他鄉的生活方式上花費更多的時間和金錢。但對於絕大多數旅行經驗還不夠豐富、時間有限、預算有限的遊客而言,到了目的地,首先要做的依然是去地標性的和歷史文化景點“打卡”。很多人千里萬里來到北京,你不讓他們看看天安門、長城、故宮,可能嗎?無論如何採取預約和限流措施,這個基礎需求都是存在的。近14億人口的大國,每年平均4次的國民出遊率,如何做到人民群眾“有得遊、遊得起、遊得開心、玩得放心”?這是世界旅遊業發展歷史上沒有遇到的發展中難題,也必須以發展思維加以解決。

從長期來看,一是需要回應人民群眾優化節假日製度的迫切需求,國家有必要採取強有力的措施落實帶薪休假制度。

二是從現實可行的角度看,城市旅遊目的地的管理者要有“時間換空間”的思維,大力發展夜間旅遊和夜間消費,延長重點旅遊景區的營業時間和博物館、圖書館、科技館等熱門文化場所的閉館時間。當然,這需要財政、稅收、人保等部門統籌考慮企事業單位加班成本等問題。但是,不如此短期就難以有效分流遊客和觀眾。

三是主流媒體、網絡媒體和旅行服務商應把焦點放在其他“溫冷點景區”,旅遊行政主管部門也應在發展理念和管理手段上與時俱進,以管住准入門檻為新時期治旅重點,而不再片面追求5A、五星、國家級旅遊度假區等概念人為製造稀缺和焦慮。事實上,祖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美麗的,每一份時光都令人流連忘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