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周强︱猪年大话特别的“复阳”艾叶

大别山深处,有一块神奇的土地,位于淮河之源,山南水北的极阳之地,西汉时就名为“复阳”,所储藏和出产的艾叶阳气更充足。

古民谣曰:

“五月五日午,

天师骑艾虎,

斩百邪,

鬼魅入虎口。”

南阳亦有民谣曰:

五月五,采新艾,

采来新艾藏起来,

用艾来洗头,用艾来泡脚,

用艾还能做铺盖,艾草香囊随身带,

全家健康乐开怀,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

吴周强︱猪年大话特别的“复阳”艾叶

端午节甲甲挂艾叶驱邪避秽

艾叶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和祛湿止痒的功效。是我国一种应用历史悠久、用途十分广泛的药用民俗药材。早在《诗经》中就有艾的记载:“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五十二病方》里面亦有记录艾熏、艾灸的疗法。《黄帝内经》记载:“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李时珍亦在《本草纲目》指出:“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艾叶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

艾在我国不同时期的本草著作中均有记录。关于“艾”名的来源,《本草纲目》:“此草可义疾,久而弥善,故字从义,而名艾。”《博物志》:“削冰令圆,举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故艾又名“冰台”(《尔雅》亦载);历代本草名记载有艾蒿(《尔雅》郭璞注);医草(《名医别录》);灸草(《埤雅》),蕲艾(《蕲艾传》);黄草(《本草纲目》);家艾(《医林纂要》);甜艾(《本草求原》);艾蓬、香艾、阿及艾(《中药大辞典》)。医家用其灸治百病,故又名“灸草”。

吴周强︱猪年大话特别的“复阳”艾叶

植株高大茂盛的复阳艾叶

艾叶作为药物正式记载始见于梁代陶弘景《名医别录》。《金匮要略》中胶艾汤,治血虚寒滞,月经过多;《圣济总录》香艾丸,止痢定痛;《世医得效方》中艾姜汤,可治下痢脓血;《沈氏遵生书》中艾附暖宫丸,可治阳虚寒盛、冲任失养;《四生丸》中妇人良方,治疗凉血止血。《别录》:“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艾叶作为食疗记载的首见于唐代孟诜《食疗本草》,其最早介绍了艾叶的食疗方法及作用,“若患冷气,取熟艾面裹作馄饨,可大如丸子许,金疮,崩中,霍乱,止胎漏”。

中医学认为艾叶辛、苦、温,归肝、脾、肾经。临症主要用于经寒不调、少腹冷痛、寒凝经脉、安胎、杀虫止痒等;醋艾炭温经止血,用于虚寒出血症,内服或外用;艾叶供灸治、内服或熏洗外用等均可使用。其外用以其简便、安全、作用迅速的优点,并可绕过肝脏的首过效应及胃肠因素的干扰和灭活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2010 年版《药典》可外用的中药由2005年版的127种增加到166种。在这166 种中药中明确记载外用功能主治的有28 种,其中就有艾叶。

艾叶的化学成分主要含挥发油(萜类、倍半萜等)、黄酮类、鞣质类、甾醇、三萜类、桉叶烷类、酸性多糖类、生物碱、皂苷、绿原酸、朝鲜蓟酸及多种微量元素,其他还有蛋白质、脂肪、氨基酸、维生素、叶绿素、叶黄素、纤维素等。

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艾叶中主要成分黄酮类化合物有抗肿瘤、抗氧化、抗血小板凝聚、保护胃肠平滑肌等作用;苯丙酸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消炎、抗病毒、清除自由基、保肝利胆、降血压、降血脂等药理作用。

吴周强︱猪年大话特别的“复阳”艾叶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艾叶具有抑制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病菌的生长,软化血管,缓解三叉神经痛,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以及治疗关节炎、过敏性皮肤病、慢性肝炎等功效。(1)抗病毒、抗菌作用:目前大量的药理试验证明,艾叶油、艾叶水浸剂、艾叶熏蒸有抗病毒、抗支原体、抗细菌、抗真菌的作用。(2)对呼吸系统的作用:艾叶油具有明显的祛痰、镇咳、平喘、消炎作用,对药物性哮喘有较好的保护作用。(3)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艾叶油有很好的镇静功效,同时大剂量使用时对心脏的抑制作用明显。(4)利胆作用:用艾叶油混悬液在小鼠十二指肠给药,可使正常小鼠胆汁流量增加20%,具有明显的利胆功效。(5)止血作用:艾叶水浸出液给大鼠静脉注射或腹腔给药可以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用艾叶对小鼠的凝血、出血时间试验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止血作用;给家兔灌服发现有促进血液凝固的作用。(6)对子宫的作用:艾叶的煎剂能使家兔离体子宫产生兴奋效果,可以导致强直性宫缩;粗制艾叶浸膏对豚鼠离体子宫也有较为明显的兴奋作用。(7)抗癌作用:艾叶有抗乳腺癌、肠癌的作用;用艾叶油灌胃可以增强小鼠对有炎症的渗出细胞进行吞噬的能力,也可以使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反应加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