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顆星隕落後,它便有了自由,來選擇自己適合的時空

“君子猗猗容止似玉,君子猗猗風華天成”,顏值好像自古以來就是審美追捧的第一要素。放眼當下社會,更是娛樂當道,“小鮮肉”橫行,顏控遍佈滿大街。這樣一個時代的審美總歸是浮於淺顯,難究其深意的。“才華”和“顏值”是兩個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詞,然而很大一部分人在追尋的過程中選擇第一個而實踐後者。可能也是為什麼很多人覺得現在的電視劇電影沒有以前的好看了的原因,是啊,如果說在娛樂界這口大缸中取一瓢水會是什麼顏色呢?

當一顆星隕落後,它便有了自由,來選擇自己適合的時空

風起雲湧的時代中,我們的分量確實變輕了,容易忘記和思考風是往哪邊吹的。陳寅恪先生在王國維去世後的悼文中這樣寫道“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這個時代恰恰缺少的就是這樣的人,當然並不否認有,但是少之又少,偶爾挑出一二可能已經腐化略帶黴味兒了;同樣的也並不是提倡所有人都該這樣,至少在昏暗的夜空中有一顆星能讓我們遠遠地瞻望。

當一顆星隕落後,它便有了自由,來選擇自己適合的時空

時間迴流至公元兩百多年的魏晉時期,出了這樣一位集顏值與才華於一身天質自然的模範,這個人就是嵇康,今人在寫嵇康的時候說:“嵇康啊,你的來到,一生飄搖。如果有來生,願你像默默無聞的野草,叢中潛伏著昆蟲的鳴叫;願你像散發弄扁舟的漁夫與山中砍柴的樵夫,從山谷中,從江面上傳來自由的、高亢的呼嘯!”我卻並不這樣認為,這樣脫塵若仙的人就應當在自己的時代綻放自己,這才是他存在的意義。

當一顆星隕落後,它便有了自由,來選擇自己適合的時空

說道嵇康我們先大概瞭解一下,嵇康,字叔夜,生於魏文帝黃初五年。值得一提的是嵇康無論是身材還是顏值,都達到了普通人審美的極致,絕美得令人驚歎,當時的上到達官顯貴下到平民百姓追尋崇拜的方式和現代社會追星差不多,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南朝宋文學家劉義慶在《世說新語》中描述嵇康:“身長七尺八寸,風姿特秀。見者嘆曰:‘蕭蕭肅肅,爽朗清舉。’或雲:‘肅肅如松下風,高而徐引。’”

當一顆星隕落後,它便有了自由,來選擇自己適合的時空

還有一種更誇張的說法,說有個樵夫砍柴晚歸,在山中偶遇採藥遊玩的嵇康,竟然驚為仙人下凡,倒頭便拜,還口中念念叨叨:“驚擾神仙了!驚擾神仙了!”樵夫此舉令嵇康啞然失笑,第二天,嵇神仙的故事便傳遍京城的大街小巷。由此可見嵇康在當時的影響是多麼重要了。

當然嵇康能為人傳誦的不僅僅是越人的顏值,即使現在我們也能看到有些人雖然長得美,卻只是虛有其表,俗語云:“繡花的枕頭一包草”,而嵇康不是,嵇康不僅俊美無比,還才華橫溢。

當一顆星隕落後,它便有了自由,來選擇自己適合的時空

嵇康與當時著名的文人阮籍、山濤、向秀、阮咸、劉伶和王戎並稱為“竹林七賢”,而嵇康是“竹林七賢”裡最博學多才的一位。所謂“竹林七賢”,乃是魏晉間因不滿於司馬氏篡權野心而聚集在一起的七位著名文人,嵇康後來移居山陽(今河南焦作市東南),這一帶竹林連綿,風光旖旎,七位名士常在竹林中聚會,因此人稱“竹林七賢”。

他還是三國曹魏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音樂家、書法家、畫家。正始末年與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學新風,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審貴賤而通物情”。他通曉音律,尤愛彈琴,著有音樂理論著作《琴賦》《聲無哀樂論》。

當一顆星隕落後,它便有了自由,來選擇自己適合的時空

一顆在星辰閃耀在灰沉的時代,自然而然變成了眾人關注的焦點,欣賞的人崇拜這樣的模範,也有不軌者嫉妒嵇康的光芒過於耀眼蓋過了自己,這也為這顆星的隕落埋下了種子。但嵇康作為當時文人獨具一格的氣節為後世所傳揚,至性至誠至真,用最極致的詞形容都略顯不夠,就是這樣一種率真灑脫自然地精神才是我們現代人所表現出來的氣度上最大的一個缺口。對嵇康,怎麼能不愛呢?

當一顆星隕落後,它便有了自由,來選擇自己適合的時空

魏景元三年(公元262年),年僅四十歲的嵇康,被押往洛陽建春門外東石橋南面的馬市上斬首。臨行前,嵇康神色坦然,彈奏了一曲《廣陵散》,當時在場的人無不淚溼衣衫,《廣陵散》從此絕矣。對於嵇康這顆星辰的隕落,我更想用時間去解釋。生命是一段自然流變,是寄居時間的一個點,而每一個時空都有自己的時間,嵇康完成了這個時間裡的任務又去了另外一個時空,就好像跟我們上班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