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高群耀:被“誤解”的移動電影院

專訪高群耀:被“誤解”的移動電影院

移動電影院推出一週年,究竟經歷了什麼?

“移動電影院,就是移動的電影院”背後,外界的誤解主要集中在哪裡?

移動電影院2.0版本要做什麼?

“我這個年齡,也不應該是創業的年齡”。

一上來,高群耀就清晰表明了自己的“短板”。作為一名互聯網創業者,50後的身份多少有些“不協調”。但高群耀的“短板”或許並不是年齡,而是“身份”。

曾經微軟中國有限公司總裁兼總經理,曾經新聞集團全球副總裁,曾經萬達文化集團高級副總裁。這些“身份”,某種程度上成為了高群耀“創業”的阻礙。

萬達收購傳奇影業和AMC的“排頭兵”,為什麼會選擇回國創辦移動電影院?隨後,高群耀在公開場合常常用“移動電影院,就是移動的電影院”來解釋自己的業務,但移動的電影院能是電影院嗎?會和實體電影院搶生意嗎?

因為疑惑,所以產生了誤解。一整年的時間,高群耀身上彷彿貼上了三個“標籤”。這三個標籤對應著三個誤解:是不是違背政策監管的“投機者”;是不是搶奪實體影院利益的“破壞者”;是不是挑戰“優愛騰”市場格局的“挑戰者”

雖然一整年的時間,移動電影院完成了“從零到一”,但集結在移動電影院身上的“誤解”似乎從來沒有消失或者停滯。

1

移動電影院是電影院嗎?

“我真的不想有一天,一個人站在三里屯電影院的門口,因為票價的原因選擇了移動電影院。”


專訪高群耀:被“誤解”的移動電影院



這句話,是高群耀來解釋“移動電影院25元票價”的,但實際上這句話解釋了高群耀一直以來被誤會的第一層:對實體電影院的“破壞”

去年的5月9日,移動電影院APP發佈。當天同步上線了三部處於公映期的電影:《脫單告急》,《第三度嫌疑人》,《香港大營救》。隨即,移動電影院和移動電影院上映的新片引發了極大的爭議。


專訪高群耀:被“誤解”的移動電影院



第二天,《第三度嫌疑人》以及《尼斯·瘋狂的心》同時從APP撤下。這一個“撤”,坐實了移動電影院的“反派角色”。

在政策上沒有“許可證”以及對實體影院體制的破壞,成為了移動電影院出生就面臨的巨大難題。

但事實上,移動電影院本身是“政策產物”,是我國電影放映領域的創新嘗試。而高群耀也耗費了極大的力氣來解釋:“我不想也不是,我們是對傳統的實體影院進行增值。”

高群耀表達的“衷心”有兩點可見。一點是票價和分賬比例,一點是影片

定價25元,其中有高群耀在AMC主管的經驗,以及成本和資金流動狀態,參考實體影院平均票價得出。之所以沒有選擇低價策略,高群耀很明確的就是不給影院做“減值”。

而在分賬比例上,移動電影院和實體影院同步,都是52.27%。

其次在影片的選擇上,也和實體影院上映的標準“一致”。此外,還可以體現雙方“一致性”的是用戶體驗。

移動電影院本身藉助的是移動端的電子設備,某種程度上打破了傳統電影院“千人一幕”的單向傳輸模式。但移動電影院的“功能”裡並沒有快進和倒退,只有“人性化”的暫停,更別提錄製。


專訪高群耀:被“誤解”的移動電影院



“因為這個東西不是我們的,我們不是買了版權,我們只是零售商。電影院不會因為你上廁所暫停,我們可以緩存下來,可以暫停,這已經是很人性化了。”所以,高群耀認為移動電影院是用手機的屏幕來做發行,實體影院在大銀幕上做發行,本質上是沒有任何區別的

只是傳統電影院線模式的單一和固化,已經很難有增長空間。這一點,曾經負責萬達文化集團國際業務的高群耀,可能最有發言權。親眼見證了北美電影市場“加價不加人”的票房發展曲線,也親身經歷了中國電影市場“存量消失”的票房增加瓶頸。

當我們談到影院“增量”的基礎,是影院主力受眾長期由35歲以下年輕群體佔領的現實反饋。但事實上,影院只是截取了電影受眾的“一個區間”,而脫離這個區間之外的所有人群都是電影的增量。

只是,傳統影院的“增量”現階段是靠著影院鋪排的物理增量。這是整個行業的痛點,也是高群耀認為移動電影院的出發點。

2

移動電影院是流媒體平臺嗎?

電影的未來屬於互聯網


專訪高群耀:被“誤解”的移動電影院



這基本上已經成為了全世界的共識。只是,電影的未來如何屬於互聯網,在方式上存在著一定的爭議。

Netflix對於傳統影院的衝擊,是跳過電影的公映窗口期,直接在互聯網上進行傳播。這種方式,讓Netflix幾乎成為了電影院線的“公敵”。而這樣的標杆,也讓移動電影院一開始就不被理解。

儘管高群耀一直用“我是實體院線堅定的維護者”來解釋,但某種程度上這反而成為了“掩飾”。

事實上,在國內尚且沒有任何一家互聯網巨頭可以和Netflix相媲美。但是院線電影轉網的速度卻在加快,電影公映窗口期的縮短,某種程度上讓院線電影以一個更理想的價格賣給了流媒體平臺。

這也是讓影院經理感到危機的地方所在,“排移動電影院,就別排我這”某種程度上就是這種擔憂。

但在高群耀眼裡,移動電影院和Netflix以及國內“優愛騰”為首的流媒體平臺有著本質的差別。“優愛騰”,是在電影公映窗口期過後,通過一個固定的版權價格來購入電影,從而在自己的平臺上線。但移動電影院的票房收入,嚴格按照目前的票房分賬規則,並且計入票房統計

這就是為什麼“優愛騰”可以快進、倒退的原因。流媒體平臺的商業模式,本質上還是電影傳統的商業模式。

用高群耀的話說,移動電影院是“電影+互聯網”,而流媒體平臺當下的商業模式是“互聯網+電影”

和美國電影產業30%左右的互聯網化相比,中國電影產業去年的在線購票率是84.5%,在熱門檔期的在線購票率一度超過了90%。而加上中國更強大的移動支付普及率,以及中國14億人口,高度互聯網化的國情成為了移動電影院願景的第一步。


專訪高群耀:被“誤解”的移動電影院



2018年6月份,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中國智能手機的普及率是68%。這也就意味著全國有9.52億部智能手機,而移動電影院的“規模願景”就是這9.52億部智能手機

通過互聯網賦能,讓9.52億部智能手機成為可以播放電影的9.52億塊“屏幕”。相比現階段,剛超6萬塊的大銀幕,這顯然有更大的想象空間。

3

哪裡有移動電影院口裡的“增量”?

移動電影院,就是在合適的時間通過合適的方式送到合適的人手裡。


專訪高群耀:被“誤解”的移動電影院



這句話,很簡單。但是絕大多數人都不明白,這和移動電影院的關聯有多大?移動電影院口口聲聲談“增量”,事實上中國電影產業的“存量”在減少,減少的部分很大程度上選擇了其他的互聯網娛樂方式。

那麼,在這種背景下,究竟有誰會花25元在手機上看一部不可以快進或者倒退的電影呢?況且這部電影,現階段絕大多數都不是市場熱門的院線大片。

毫無疑問,這是移動電影院的困難。但其實,也是移動電影院的空間。

傳統電影院的受眾分佈裡,35歲以下的觀眾貢獻了86%左右的票房。那麼,35歲以上的觀眾,是否完全沒有觀影需求?2018年,中國共生產各類影片1082部,但其中36%能夠走入院線,那麼剩下的64%是否完全沒有需求走入電影院?

受眾的“盲區”和非院線電影的“盲區”如何解決?這顯然無法靠影院來解決,影院本質上無法決定受眾,只能靠內容。但當《復聯4》排片連續數天佔比超過80%,什麼樣的內容能夠吸引非35歲以下的受眾呢?

高群耀曾經問於冬,“南海士兵真的可以看到《紅海行動》嗎?”從答案來說,誰都沒有這個把握。

移動電影院所要解決的就是電影院移動化,只要有智能手機就有可以放映電影的可能,這打破了電影院單一化的限制,也是打開了電影零售的瓶頸。

在具體的操作方式上,移動電影院在第一年提出了分眾和分區發行

分眾發行,某種程度上類似於如今互聯網宣發講究的精準投放。移動電影院要上映一部好萊塢寵物動畫電影,目標受眾是在京東買狗糧的用戶。移動電影院的功能,就是將這部電影“投放”給京東買狗糧的用戶。

因為用戶基數不夠大,所以這樣一部電影走入影院所獲得的市場空間極其狹窄。而移動電影院並不排斥實體影院,但在移動電影院的APP上可以持續為電影目標受眾來做增量。

分區發行,某種程度上類似於如今電影院線還沒能實現的分線發行。例如之前在西藏發行的《格桑梅朵》,移動電影院就專攻西藏地區。而重慶方言電影《守望一生》觀影人次超過了14萬人次,而其中絕大多數來自於重慶地區。


專訪高群耀:被“誤解”的移動電影院



西藏這樣並不以電影為主要娛樂方式的地區,很難成為實體影院的“增量受眾”,而公映首日排片不足1%的電影,很難成為實體影院的“增量內容”。而這些增量,就是移動電影院的“存量”。

此外,移動電影院本身就是“政策產物”,所以在主旋律電影,教育電影的推廣上,也有很大程度上的助力。為了1200萬眼部殘疾人,移動電影院也增加了“解說功能”,可以讓眼部殘疾人來“聽電影”。

為了內容和受眾本身,移動電影院的用戶體驗強調“極簡”。界面一共就售票廳、放映廳、我三個。

這某種程度上也解釋了移動電影院上映影片,為何是現在這樣的原因所在。

而為了吸引更多的“增量”,

移動電影院推出了2.0版本。1.0版本主攻移動化,2.0版本主攻社交化,提出“場”的概念,服務包含包場、約場、首場。通過在虛擬空間附著電影的社交體驗,來增強移動電影院“工具化”屬性


專訪高群耀:被“誤解”的移動電影院



在談到願景時,高群耀說“幫助中國電影市場恢復百億觀影人次,協助中國電影突破千億票房數字。”

恢復,是在於中國電影1979年觀影人次是293億,而2018年的觀影人次是17.2億。從17.2億回到30年前的293億,靠什麼呢?

協助,是在於中國電影2018年,靠著人均觀影人次1.2次,靠著6萬塊大銀幕,靠著全年票房前三位就拿下超100億票房的超級頭部化完成了607億。從600億到1000億,又需要靠什麼呢?

當Netflix成為“世界公敵”時,移動電影院在新生的365天裡所經歷的一切爭議似乎都再正常不過了。二者模式不同,但都是對原有電影商業舊模式的刺破。這個“刺破”的過程中,往往伴隨著的就是“誤解”。

沒人知道存在了125年的院線電影模式,究竟會在多久後發生顛覆。但似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相信,電影終究會屬於互聯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