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2020年會遭遇全球金融危機嗎?

記者 辛圓 陳鵬

海外新冠疫情擴散下,近期全球股市接連大跌,週一美股更是有史以來第二次觸發熔斷機制,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跌破0.5%,國際原油價格更是跌得比礦泉水還便宜……

作為2020年的第一隻“黑天鵝”,新冠疫情的突襲給原本疲軟的全球經濟增長蒙上更多陰影。全球股市是否就此進入熊市?新一輪全球金融危機是否已經在醞釀?就市場關注的熱點問題,界面新聞採訪了多位經濟學家和分析師。

經濟學家認為,如果新冠疫情持續發酵,將對全球經濟產生明顯衝擊,不排除發生金融危機的可能性。更令人擔心的是,在經歷了多年的貨幣寬鬆後,各國貨幣政策空間明顯收窄,這對投資者來說可能是一個更大的風險。

嘉賓介紹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章俊

財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伍超明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 王青

粵開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 張德禮

西南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 楊業偉

界面新聞:全球股市遭遇“黑色星期一”,美股史上第二次觸發熔斷,近期全球股市大幅波動的原因是什麼?

章俊:很明顯,短期是因為疫情以及中東油價談判失敗,推動全球避險情緒上升。就美股本身而言,過去兩年的上漲,其實更多來自於估值水平的提升,而不是盈利的改善。這種上漲本身不可持續,下跌其實只需要一個觸發點。這次疫情和原油價格波動恰好給了大家一個讓美股下跌的理由。

不過,更深層次的原因可能還是市場對全球經濟衰退風險的擔心以及對於在風險真正來臨之際,全球央行政策儲備可能已經耗盡的擔憂。全球經濟已經復甦了10多年,衰退風險一直在累積。在此過程中,全球央行的政策空間卻持續收窄。這對投資者來說是一個風險。

現在來看,美聯儲降息50個基點,讓市場覺得情況可能比預想的更壞,可能也是推動短期避險情緒急劇升溫的一個因素。

張德禮:美國非金融企業的利潤增長在2014年後已經接近停滯,美股的上漲主要依賴於估值提升,依賴於企業發行債務工具回購。但避險情緒導致高收益債市場的風險溢價暴漲,使企業債務融資受到阻礙。企業信用風險的提升和美股的暴跌又會進一步加深投資者對安全資產的追逐,使投資者將更多籌碼壓在美國國債等安全資產上,進一步又對美股形成擠壓。

界面新聞:全球金融市場大幅波動是短暫調整還是進入中長期熊市的標誌?

章俊:短期內,美股可能存在超調,全球市場不會在目前就進入熊市。預計未來一段時間,全球可能會形成新一輪貨幣寬鬆,並支撐資本市場反彈。

但是從中長期來看,由於全球經濟復甦已經進入尾聲,金融市場下跌是大趨勢。由於這一階段市場情緒脆弱,過程中可能還會伴隨更多所謂的暴漲暴跌。

楊業偉:暴跌之後,美股估值有所下降,而且利率大幅下降有利於推升美股估值。基本面目前還不支持金融市場趨勢性大幅下跌。從短期流動性衝擊來看,並未呈現出流動性趨勢性收緊狀況。因而,目前金融市場走勢更像短期調整。但是否會轉變為中長期熊市取決於短期調整後,居民消費和金融機構穩健性受影響的程度。

界面新聞:2020年我們會遭遇全球金融危機嗎?

張德禮:2008年金融危機後,全球債務擴張。如果新冠疫情海外持續發酵,對經濟產生明顯衝擊,不排除發生金融危機的可能性。

楊業偉:2020年全球經濟顯著走弱,不排除衰退可能,但是否會出現金融危機取決於資本市場調整狀況。如果資本市場繼續大幅下跌,以目前金融機構對資本市場依賴和居民財富對股票資產的依賴,不排除金融危機的可能。

王青:考察近現代歷史,尚未看到因瘟疫大流行導致全球經濟衰退或金融市場持續暴跌的先例。當前,牽動全球市場波動的核心因素是疫情新發病例數量。目前海外疫情正處於暴發期,但伴隨各國政府防控措施升級,預計未來疫情走勢大體會複製國內模式。這樣來看,本次疫情仍屬外生性的短期衝擊,難以對全球經濟及金融市場帶來持久性影響,2020年遭遇全球金融危機的可能性不大。這也是當前與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最大區別。

章俊:考慮到全球央行手裡還有政策工具,今年未必會發生金融危機。更需要引起重視的問題是,降息潮過後,明年怎麼辦?我認為,明年出現全球經濟衰退的風險更大。但是,可能不會是像2008年一樣的金融危機,而是由持續的衰退風險導致全球央行耗盡貨幣政策空間,最終進入一個無計可施的實質性衰退局面。

打一個不是很恰當的比方:比如你在一輛車上,前面是一個懸崖。現在問題是,其實你的方向盤已經失靈了。你能看到未來某一個時間點,這輛車是要掉下去的,現在唯一所做的就是通過踩剎車、消耗剎車,來延緩墜崖時間。“剎車”其實就是全球貨幣政策工具,一旦貨幣政策空間耗盡,剎車磨損完了,在你方向盤失靈的情況下,進入衰退是無法避免的。

界面新聞:全球會迎來新一輪量化寬鬆嗎?如何評估這些政策的有效性和負面影響?

伍超明:在疫情和原油價格暴跌的疊加衝擊下,全球需求端需要貨幣政策刺激。因此,新一輪寬鬆政策正在路上。但是否要重啟量化寬鬆,要視疫情時間長短而定。如果疫情能得到有效防控,不需要那麼強烈的政策刺激力度,反之,則實施量化寬鬆的概率會加大。

章俊:如果3、4月美聯儲連續降息,後續可能有更多央行會推出QE(量化寬鬆),特別是歐洲央行和日本央行,由於已經使用了負利率,所以短期內可能會先做QE、再做降息。美聯儲則可能先降息,再實施QE。這種情況下,新興市場也會跟進出現一波降息潮。

從效果來說,其實很明顯,從聯儲降息後美股表現看,效果幾乎是沒有的。現在來看,降息對於實體經濟的幫助也不大。因為降息最好的效果是:我降大家都不降,我本幣貶值,然後出口增加,經濟改善。實際情況卻是美聯儲引發了全球降息,大家一起降,其實就沒有國家能夠受益,特別是在當前這樣一個大環境下。

就降息本身而言,持續降息也存在邊際效用遞減的問題。另外,隨著利率越來越逼近0,我覺得投資者更多看到的不是降息,而是看到降息空間的收窄,甚至接近於0。這兩重邏輯決定了降息其實效果不明顯,或者只能短期內改善一下投資者的情緒。就長期來看,不能徹底扭轉投資者情緒。

王青:全球有望進入新一輪寬鬆潮,以緩解疫情對宏觀經濟的衝擊烈度,但各國貨幣政策空間普遍較小。從負面影響來看,這些寬鬆政策將進一步壓縮各國本已有限的宏觀政策空間,特別是主要經濟體中的零利率國家將會擴容,這意味著未來世界應對經濟波動的能力將下降。

就中長期影響而言,寬鬆政策會推高各國宏觀槓桿率,企業、居民及政府的債務可持續性下降,疫情過後,資產泡沫也有可能回潮。我們認為,除非本次疫情倒逼主要經濟體加快結構性改革,如開放市場鼓勵競爭,提升就業市場靈活性,調整社會保障政策等,否則這些國家的中長期金融系統性風險將呈上升趨勢。

界面新聞:怎麼看待近期人民幣資產被捧為“避險資產”?A股真的是“避風港”嗎?

伍超明:將A股稱之為“避險資產”是一個相對的說法,A股並非絕對意義上的避險資產。站在當前時點,A股資產相對更佔優的理由主要有三點:

一是中美經濟基本面的預期差在擴大;二是中美利差擴大,人民幣資產相對更佔優。中美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利差短期維持高位的概率偏大。基於以上預期,美元指數走弱、人民幣升值預期升溫,人民幣資產的吸引力明顯增加。三是貨幣寬鬆利好權益類資產,且A股估值優勢明顯。

3月初美聯儲緊急降息50個基點,預示全球貨幣繼續寬鬆空間被打開。根據歷史經驗,在流動性擴張背景下,投資者風險偏好趨於上行,權益資產相比其他資產表現更佳,更具有吸引力。另外,從估值水平看,美國、歐元區、日本股市估值處於歷史相對高位,A股估值處於歷史相對低位水平,並且目前A股上證綜指市盈率為13倍左右,遠低於道瓊斯的20倍市盈率,A股估值提升的彈性明顯更大。

張德禮:人民幣資產近期受追捧,原因是國內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和穩增長預期,但如果海外股票市場大幅震盪,A股也很難獨善其身。

王青:當前,國內疫情得到初步控制,海外疫情正在升級,加之國內宏觀政策先行一步,有效穩定了市場情緒。這使得近期國內金融市場波動相對緩和,人民幣資產被捧為“避險資產”。我們認為,考慮到國內外疫情走勢,短期內這一模式有望延續。

不過,鑑於各國宏觀經濟和金融市場已通過產業鏈、跨境資金流動及市場信心等渠道深度聯接,任何一個國家都難以在一場全球性的外部衝擊中置身事外。就市場而言,黃金、國債等資產的避險功能還將進一步體現,國別資產的持續避險功能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界面新聞:投資者應如何應對市場的震盪?

楊業偉:建議增配有基本面支撐的安全資產,例如估值較低、票息較高的權益資產;減持估值較高、波動較大的資產。

王青:現階段,疫情仍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風險因素,各國宏觀政策對沖措施也在不斷推出,短期內全球金融市場還將經歷一段劇烈震盪時期。在這樣一個局面下,穩健的投資者可以考慮通過期貨、期權等金融衍生工具進行風險對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