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分享】比原链马千里:区块链存证的落地框架是怎样的?

在万向区块链蜂巢学院第七期“区块链存证,如何落地?”的分享活动上,巴比特副总裁、比原链运营总监马千里给大家带来了题为《从存证开始谈区块链落地的框架》的主题演讲。


【干货分享】比原链马千里:区块链存证的落地框架是怎样的?

巴比特副总裁、比原链运营总监马千里


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讨论的题目是《从存证开始谈区块链落地的框架》,存证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今天主要谈的是存证落地的框架,为什么结合区块链以及结合区块链的途径方法。

先给大家分享一些应用案例。上周我们跟某沿海省份的省会部署了一套区块链系统,技术上是拿比原链公链进行本地化改造后,部署到政府内部系统,政府可以以此为基础做很多事情。目前初步的场景是“可信信息的存证”,分散的数据经由政府大数据管理部门收集和相关部委认证之后,存储在区块链系统中,所有参与方都可以进一步调用区块链上的存证内容。另外,图片上可以看到,我们还有“政务智能合约”功能,可以实现一些多签、延时之类的操作。


【干货分享】比原链马千里:区块链存证的落地框架是怎样的?


另外一个小案例是区块链合同,这个是我们BAAS一个小应用,别人发过来一个合同,你看签名没有问题,条款没有问题,你就可以点击签名,就像手写签名,在手机上和电脑上都可以用,然后你再把这个东西移到你刚才需要签名的位置,提交签署,然后有验证码,就完成了。

我们面临的问题必须要和实际贴切,区块链本身是安全的,才能得到互联网法院的认证,我们加了存证是给众多的客户一个安慰剂的作用,主要还是依靠于区块链本身的安全性去做这样一个事情。

第二部分跟大家分享的是三观和框架,三观是三观认识,框架就是两类应用。

三观

三观有三个问题,就是我们对区块链的三个看法,也可以说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一个问题就是区块链是一个新技术吗?第二个问题是

区块链要颠覆什么?革命什么?第三个问题,区块链中TOKEN(通证、代币、权益)意味着什么?

第一个问题区块链是一个新的技术吗?工信部2012年对区块链的定义,区块链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应用模式。工信部的定义非常聪明,一个是底层技术,我们去看区块链的底层技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发明的并且比较成熟的,也可以说区块链没有太新的技术。工信部的定义是“创新应用模式”,如果区块链算技术,绝不算是新技术,更多像是老技术创新的组合,有点像积木式创新。工信部说是一个“创新模式”,只有从模式的角度才能理解为什么很多人说区块链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如果是一个技术,更多是生产力的变革,为什么是生产关系呢?因为它改变了一种模式,更多的是模式创新,这是我们对区块链的第一个问题,不仅是技术,更多是模式

第二个问题,区块链是要颠覆什么?革命什么?

在我眼里区块链更像一只黑天鹅,在17、18世纪英国人率先到澳大利亚发现天鹅有黑的之前,大家认为天鹅都是白的,忽然有一天他们发现有黑天鹅,我们不能说黑天鹅把白天鹅颠覆掉了,黑天鹅活得好好的,白天鹅也活得好好的,我用这个来给大家做一个隐喻,就是区块链所代表的分布式应用和传统的中心化应用的关系,并不一定要把传统的中心化应用都打掉,我们所有的一些机构,比如说银行、交易所,支付宝都是很方便的高效、快速、安全的解决我们的现实问题,存在就有价值和合理性,但是区块链有另外一种方式解决了问题,完全不一样。比如说比特币,我们支付的时候,是取消了所有的中间结算系统的,是点对点的到你的手里,我们到银行需要很多复杂的手段,但是两者都是解决问题的方式,两个都有存在价值,共生共存。区块链从2008到现在不过十年,真正被人接受还是近两年的时间,它是一个有着发展潜力的黑天鹅,理论上这种解决问题当中,也有可能会出现新的BAT,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值得你去研究,至少去研究的东西,如果投身在区块链,还是很有前景的事情。

第三个问题就是区块链中TOKEN(通证、代币、权益)意味着什么?

“TOKEN是用的,不是炒”的,通证一定要有用的价值,比较知名的一些通证我们知道他是做什么用的,比如我们知道比特币是价值载体也是传输价值时候消耗的手续费和挖矿的矿工激励,比如以太坊可以购买gas从而充当执行智能合约的手续费,这些都是被区块链从业者所认同的用处,目前有许多通证宣称自己要做很多事情,但是它的区块链模式中并不支撑他所做的事情,这些我称之为没有实际场景的通证,或者说是没用的通证,没有用的,就会被时代所淘汰掉。同时,我刚刚这句话其实也有更深的意思,“TOKEN是用的,不是炒的”,但就像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炒的一样,通证客观上成为一种炒作品,通证具备了金融的属性。因此我们要从两个角度理解,一方面是通证的有用价值,这个是根本,另一方面要理解这是一个具备金融炒作属性的产品,两方面理解才不至于一叶障目。这是我对三观的理解, 区块链更多的要抽离出来,从模式角度去理解它另外区块链是一只黑天鹅,它不一定要把过去都颠覆掉,但是它确实是一个非常宝贵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第三,通证是用的,不是来炒的,虽然客观上被大家炒起来了。

框架

回归到应用框架,我认为有两类应用,第一类是生产力应用,用了后速度更快、更便捷了是生产力的应用,带来了变化的结果。第二类是生产性应用,区块链改变了人和人之间,人和物之间,物和物之间的关系,这种称之为生产关系的应用。整体而言区块链处在早期的阶段,所以应用也是早期的阶段,但是已经有非常多雏形式的应用。生产力的应用主要是大的B端比较多,可以看到工农中建,他们都在用区块链改造现有的业务系统的某一个环节,比如说供应链金融,或者跨区业务结算、单证业务。

生产关系应用可能就是人和人,人和物,人和组织之间的关系。大家想一下,“物联网+自动驾驶+区块链”等于什么?等于汽车将自己拥有自己。大家可以想象一辆汽车在路上行驶,因为有自动驾驶,所以可以自动跑,它可以感应到周围的人,周围的人过来之后,就可能要求这个人用比特币支付,支付以后,汽车就继续跑,物联网可以感受到周边的加油站,没有油了可以自动加油,因为它有区块链,可以比特币支付。轮子坏了换一个轮子,攒到一定钱之后,它可能给自己换一个方向盘,换一个发动机,可能有一天它就自己拥有它自己。区块链赋予了机器身份,现实当中我们所有的身份都是基于人的,我买一个火车票实名制登记一下,所有的身份都是基于人的,但是区块链是基于物的,是物与物的身份体系。

生产关系应用最明显的就是比特币和以太坊,首先比特币从表面上是把银行、央行种种体系全都干掉了,他就是点对点电子现金,从中国到美国都没有任何限制。以太坊的应用跟大家稍微展开一下,假如说我有一笔财富,继承给我的孙子,孙子成年假设是70年之后,我如果要把我的财产继承给孙子要把资产进行一个审计,要成立信托,把资产继承下去。但是70年是非常长的时间,我们怎么保证70年之后会出现什么状况?有可能法律就已经不适应了,财产就出现状况,更现实一点,我委托的律师有可能已经死掉了,而且这个事情成本也是非常高。在以太坊里,我可以把资产写入智能合约,规定某年某月某日有一个人持有某一把私钥解开这个事情,或者某两个人在某些条件内可以把资产解锁,智能合约把所有的中间机构代替掉了,以太坊宣称要做一个可编程的社会就是可以更好的去用另外一个途径实现目的。

当然生产关系应用还有更底层的点,就是比特币为代表的体系,一个公司有董事长、总经理、业务部门才能维持组织的生存,但是比特币体系当中也是一个组织,没有董事长,没有总经理,没有财务总监也经营的很好,我们每个人在规则协议当中,按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方式去做就好了。比特币挖矿绝对不是为了维护全网的安全性,就是为了赚比特币,转账支付比特币也不是为了让这个节点增长,就是为了转账而已。但是所有人的行为最终却使得这个系统更加庞大,设计了人性的机制,未来社会当中很多机制不仅仅是公司,可能是一个DAO式组织,当然做的比较好的比如说Steemit。

以上就是我对框架的理解,有两类应用,一个是生产力的应用,一个是生产关系的应用。生产力的应用使效率得到提高,生产关系的应用就是改变了人和人,人和组织之间的关系,我认为这是更加长远的应用,目前生产力的应用是我们都能看得到的,大的机构,大的B端也能看得到的,但是未来更多的应用是生产关系的应用。

最后介绍一下巴比特,巴比特2011年就成立了,两个创始人,一个是长铗,一个是吴忌寒。长铗还有一个身份是科幻作家,连续三年中国科幻界星云奖最高获得者。吴忌寒创建巴比特,并把比特币白皮书翻译成中文,他是把比特币翻译成比特币,把区块链翻译成区块链的人。目前我们不仅仅是媒体,包括投资、孵化园、矿池、培训,已经是一个小的平台型公司。技术方面我们运营了比较领先的供应链,还在做一个区块链的BAAS平台,我最开始提到了两个,一个是对于政府的私有化链的部署,一个是对区块链合同,就是商业化的小应用,都是BAAS平台衍生出来的服务。

以上就是我的分享,谢谢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