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或许只是暂时赢了小米,但董明珠绝不敢轻视雷军


格力或许只是暂时赢了小米,但董明珠绝不敢轻视雷军



近期,紧随小米家电新品发布,格力公布2018年年报,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2000.24亿元,在实现董事长董明珠制定的2018年营收2000亿元销售目标的同时,也赢得与雷军立下的10亿赌约。不过在这些风光的成绩背后,格力电器同样面临许多危机。举例来说,要说买空调,格力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定将胜过小米。但如果是冰洗、小家电,消费者将作何选择呢?

格力或将与小米展开一场激烈角逐。而覆盖线上线下的营销渠道,以及高性价比的智能小家电,及产品多元化、智能化、年轻化的品牌形象,一直是小米家电的市场竞争力。为了在这方面缩小差距,格力也开通了网上商城,董明珠甚至带头力推微店及生活小家电,试图拓展营销渠道,并推出大松品牌,突破消费者的对品牌认知局限。但格力此举或将事与愿违,除非是基因上的革新。

产品:时尚小米VS土豪格力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首先从小米和格力小家电产品本身就有着明显差别,在外观设计上,小米走简约路线,每一款产品都针对现代年轻人的审美而打造,并区别于传统家电品牌的同类产品,且做到了所有产品风格统一。而格力走传统路线,包括大松在内的大多数产品设计相对传统,且似乎都在对标并模仿竞品,所有产品风格迥异。

从功能上来看,相比传统品牌,小米产品在核心功能的专业性和纵深程度方面较弱,通常只能满足一般的需求,但有意思的是,小米家电通常能针对传统家电的弱点,加入一些能够直击消费者痛点,或只有在高价产品上才有的功能,且几乎所有产品都能与小米家庭物联网相连接,这种特别之处成为小米家电一大卖点,但在格力产品中,这样的特色却十分罕见。

但不得不说格力小家电在核心功能技术专业性和纵深程度上稳胜小米,但当与其他传统品牌的竞品相比时,无论是外观设计和功能体验上差别并不大,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小米产品性价比高,印象中小米的产品或许不会太好用,但那些口碑好的产品的确可以买来试试。但要说格力,既然产品看起来都差不多,同一品类中,又有更多资深品牌,那为什么要选择入行不久的格力呢?

营销:小米线上线下全开VS格力固守线下

再来看市场营销,近年来小米逐步从线上向线下转移,线上线下火力全开,而格力电器则仍然固守线下,尝试性地逐步扩展线上营销渠道。

在线上商城小米与格力不同的是,小米页面风格简洁,并将明星产品及最具科技感的产品放在前面。进入产品页后,每张图片都按日韩、北欧审美标准,精心设计调色。

而格力商城页面虽然丰富多彩,小家电区也位于页面靠前的位置,但是格力与大松品牌的产品穿插摆放,再加上其产品风格并未统一,且与竞品几乎无异,五彩缤纷的展示区看起来更像家电展销会。进入产品页后,相较小米图片设计虽然比较传统,但也确实突出了产品核心技术的专业性。

从线下来看,小米和格力的门店均覆盖中国1~4线城市,其中小米门店全国超过500家,并在法国、印度等国开设小米之家。其装修风格类似苹果或者顺电,小家电区能占到1/3~1/5的比例,几乎每样产品都设有体验样品。

而格力专卖店全国超过4万家,并在苏宁等电器商城设置专区,装修风格相对传统,产品以空调为主,模式以销售为主,专供消费者体验小家电的区域很小。同时在一线城市的商圈,小米之家的数量要明显高过格力专卖店和家电卖场,这让很多高收入、高消费人群难以体验到格力产品。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小米产品似乎与消费者的距离更近。好用不好用靠口碑和体验可轻松获知但要说格力的小家电,心里实在没底,根本不知道好不好用。

结论:未来小米仍旧是格力的对手

总的来说,从产品层面来看,格力与小米针对不同用户群,追求新奇的年轻消费者是小米的目标用户,而对外观和功能有较高要求的中老年消费者则是格力希望争取的。但是由于格力小家电在产品设计和技术上,与竞品相差不多,考虑到全品类竞争对手美的、苏泊尔,及在纵深领域颇具影响力的戴森等品牌,格力小家电或很难进入高端消费市场。

而在营销层面,用户群的区分不再明显,如果说小米官网服务年轻消费者,那么小米之家中徘徊着的许多中老年消费者,则更能说明小米正在打破用户群年龄的界限。而格力与京东、淘宝的合作,也使更多产品为年轻人所接受。

需要注意的是,消费者在面对价格相对较高的大家电时,往往保持理性,更相信品牌的力量,在这一点上格力空调有着明显优势。年报显示,2018年,空调业收入为1556.8亿,营收占比为91.3%。空调毛利率贡献占比分别为97.6%。但是“生活电器”营业收入仅为37.9亿,营收占比为2.2%。

而对于相对便宜的小家电,相比技术水平,全新的营销模式更能吸引消费者。

技术可以依靠合作、收购等购买的方式掌握,小米选择了与家电巨头合作。2014年,小米入股美的,成为美的股东之一。2019年小米耗资1.7亿元,买入TCL0.48%的股份,成为可TCL的战略股东,将会在未来智能科技领域共同研究。

相比技术,营销模式却很难买到,不得不承认在这方面互联网企业有着先天的优势,而格力显然缺乏这方面的基因,而变革的动力也并不不强筋。

小米的营销模式不仅是线上线下融合,更多的是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消费心理等方面的研究和积累,这是传统家电企业很难做到的,除非重新塑造品牌,并在研发生产、销售推广、物流售后等流程实现再造。

实际上格力已经开了一个好头,通过与电商在营销、推广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成功塑造了“大松”这一耳目一新的品牌,其家喻户晓的免耗材空气净化器、超静音风扇及拥有多项专利技术的电饭煲,营造了“大松”较高的品牌影响力和出色的产品美誉度,及较好的物流和服务体验,可以说“大松”品牌也开始扎根于消费者心中。

但近两年该品牌影响力却大大降低,产品与竞品差距逐步缩小,推广力度和创新不足,使得品牌潜能难以释放。随着小米家电新品不断涌现,加之与传统企业的合作越来越紧密,小米之家深入国内外更多城市和地区,格力或将承受更大的压力,其空调以外的小家电、冰洗产品或都将面临较大威胁,向这一方向的转型之路或将更加艰难。

可以见得,与其动员全员开设微店,格力不如继续发挥产品研发优势,并加强创新,同时实现线上线下营销模式再造。让大松及更多小家电品牌深入人心。

====

智家电(ijiadian):智能互联网时代家电新媒体,关注互联网智能化拐点时代的家电产业转型进程。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