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康威视首谈华为入局对其的影响

“华为会放弃安防行业的。华为是做大生意的公司,碎片化的市场不适合华为,捡豆子、捡芝麻的生意不适合华为”。日前,

海康威视在接受投资机构调研时如此说道。

海康威视首谈华为入局对其的影响


​2019年,华为的智能安防新品发布暨渠道招募会再次引起业界的哗然,其表态要做安防的top玩家,要把安防中心重新聚焦回深圳。对此,大家都在拭目以待,华为进入安防行业分销市场,能否撼动现有的市场竞争格局。

随着海康威视2018年年报及2019年一季度报的发布,甚嚣尘上,甚至有人将其2019一季度业绩负增长情况归于华为的入局。

资料显示,2018年,海康威视实现营业总收入498.3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9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3.5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64%。2019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99.4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17%;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36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5.41%。

针对业绩情况,海康威视做了进一步说明。其表示,单纯从增长数字来看,业绩没有达到公司设定的预期目标,但是考虑到复杂的经营环境,管理层认为仍然是值得肯定的。

分季度来看,2018年一季度单季同比增长32.95%,二季度单季同比增长22.41%,三季度单季同比增长14.58%,四季度单季同比增长13.11%,2019年一季度单季同比增长6.17%,逐季下行。

对于收入增速的下降,海康威视表示,从内外两方面来说,客观环境来看,2018年二季度开始国内经济出现大幅度的下行,政府投资缩紧,反映为2018年政府采购商机落地减少,部分中标项目未见到订单,用户持观望态度;同时,由于部分公共服务项目颗粒度变大、决策周期拉长,落地变慢。2018年去杠杆政策的牵引,社会资金链紧张,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投资意愿降低,我们在市场上的直观感受是商机数量与同期相比,明显减少。

从主观应对来看,面对资金紧张的大环境,公司选择了现金流优先的业务策略,通过加强应收风险的控制,严格管理账期和信用额度。其中,较为明显的是在经销渠道进行去库存和收紧账期的调整,从2018年全年来看,渠道的去库存和收紧账期造成的收入端影响超过20亿人民币。

目前,较低的渠道库存水平,是公司保存经销渠道战斗力,为加快经销环节的周转效率,抵抗资金紧张的风险奠定基础。公司认为与上下游伙伴是共生关系,海康威视的发展离不开伙伴的稳健和健康。我们有责任倡导更加理性克制的商业行为,在宏观经济不好的时候,更多的担当。

2019年,政府的调控措施逐渐落地,资金层面有所松动,商机数量正在快速上升。三月份的营收同比较一二月份有较大改善。按照目前感受到的市场情况,公司认为2019年一季度会是底部,预期二季度的收入同比增速可以回到20%以上。

同时,目前经济形势并未发生根本性转变,悲观和乐观的情绪兼有。基于目前公司对宏观走势和行业形势的判断,公司将继续保持稳健的经营策略,兼顾效益与风险,对上半年的净利润增长预期为-10%~10%。

从海康威视的回答中可以看到,一季度业绩负增长情况是整体大环境的影响所致,业绩会在二季度回落。在调研过程中,投资者就业绩下滑是否与华为有关进行了相关提问,海康威视相关负责人也做出了肯定回答,一个季度的时间不会让市场发生颠覆性的变化,与华为并无关系。不难看出,海康威视面对体量实力强劲的华为加入,依然信心十足。

以下为调研实录:

海康威视首谈华为入局对其的影响


Q:预计二季度公司营收增速会回到20%以上,营收改善体现在哪些环节?国内(政府、大企业、渠道业务)或是海外,具体哪些环节会有一些比较明显的改善和回升?渠道略差是否跟竞争对手华为有些关系?

A:公司预期二季度收入增速会回到20%以上,是全局考虑。海外增速比较稳定,从去年到今年一季度海外情况没有太大的波动,主要波动发生在国内。目前国内的商机情况在变好,政府层面明显有好转,大企业一季度的情况比政府公共服务的增长还要更好一些,渠道略差,因为渠道主要面向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受到的影响相对来说会更滞后,所以目前的情况是政府和大企业带动的整体向好。

我们不认为跟华为有太大的关联,宣传上讲的东西跟最后实际能够落地的并不一样,大家都要回归到业绩数字上来。一个季度的时间不会让市场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Q:2019年一季报是海康上市这么多年来单季度第一次负增长,行业方面去年确实有很多问题,但这样逐季度下行的趋势,让人对以后反弹的恢复力度有些疑虑。二季度营收可能会在20%以上,净利润如果按照公司展望的10%左右,净利润和营收大概会有10个点的差幅,这个差额与华为的竞争影响是否有关联?

A:一季度负增长是有史以来海康第一次,主要还是收入增速比较低,费用有刚性,导致净利润的负增长。一季度来分月度来看,一二月份的确不太好,三月份还不错,四月份情况目前看着还可以。从我们在手的订单和商机数的情况来看,商机数在增长,去年下半年商机数是直线下降的,今年三月份商机数变好,这是我们信心的来源。

二季度净利润增速与收入增速的偏差,主要还是费用的问题。过去几年,费用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收入和净利润都能保持20%以上的比例增长,费用没有明显影响到净利润的原因是因为毛利率在提升,去年及一季度毛利率水平在44%左右,这个水平我们认为毛利率上再有大幅度的改善已经很困难,所以费用的增长就会体现出来,对净利润产生影响,这是实际情况。

从公司业务发展变化来说,公司战略在变化,从过去单纯卖产品到做解决方案,到现在我们推进一次比较大的智能化转型,发生费用是必然的,未来公司的业务形态会影响毛利率和净利润的水平。有些业务可能是高费用业务,例如可能我们未来会增加一些服务业务。

海康现在已经是一家大数据公司,可能会在用户现场产生一些专业服务,这些服务收入的费用可能是比较高的,因为这是一种高人员投入的业务形态。我们会跟资本市场密切沟通相关进展和变化,但现在很难预测。我们延续三年高速的人员增长投入,公司必须承担人员薪酬开支,我们也会在内部着重提升员工效能,把人员效益发挥出来。

至于这个差幅与华为的竞争是否有影响的问题,我很确定的回答,跟华为没什么关系,我相信大家都了解华为安防去年的规模有多大,相信大家都很清楚体量上的差距。

Q:海思是我们最大的供应商,海康应该也是海思在安防领域最大的客户,如果合作有影响,那么对哪一方的打击更大?

A:这个假设很难回答,这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而实际情况不是这样。华为海思是我们很好的一个供应商,彼此也很理解对方的需求,并不存在您描述的危机感。

华为的海思与安平部门不属于同一个BG。华为会放弃安防行业的,华为是做大生意的公司,碎片化的市场不适合华为,捡豆子、捡芝麻的生意不适合华为。

Q:我们非常佩服海康威视建立AICloud经由生态模式去碎片化赋能企业,但阿里、华为也在建立自己的生态,海康的生态相对于合作伙伴的有哪些吸引力?

A:本质上,我们觉得已经把这个业务看通透了。因为海康从2017年讲AI Could的时候,市场上不管阿里还是华为讲的都是云计算。有很多人表示疑惑,海康为什么要高调提出AI Could?因为我们不希望让市场中错误的声音引导产业、客户、用户往一个很极端的、并且是错误的方向,以为所有的数据上云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以为所有的监控只要做采集就行。

当时很多公司提的云计算就是把所有的数据上云,即以后只要“一朵云”。AI Colud强调的是云边融合,因为我们从那时候就已经非常明确的认识到:物联网是不可能放在云中心来解决的!首先,上云的成本非常大;第二,很多信息并没有必要上云。

回到现在政府的治理架构来说,也听到很多友商言论:例如在公安部建一朵云就够了。这是什么概念呢?如果管理权限无限的集中,意味着现有的一、二、三、四层级机构都将闲置。那代表一个国家或企业只要总理或总经理、董事长干活即可?

实际上每一层每一级都有分工、授权的概念,在授权的范围内做好该做的事情。一朵云是解决不了分层、分级的问题。同时,在现在的管理部门内部,例如公安不同警种之间很难说不需要考虑自己的生存状态了,“一朵云”的概念是革命。

我们倡导改良,我们认为“烟囱”可以继续存在,但相互之间需要先形成数据交换,让大家都能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先往前走,然后不断的摸索业务的转型,通过技术进步来改良我们现在的业务形态,也许到未来某一天,这些“烟囱”的功能逐渐被数据平台所取代,到那个时候再来说部门与部门的完全融合。

所以,不管是阿里还是华为,现在都在向海康的理念靠近,“轻量云”、“小脑”,都说明这些公司已经认识到“一朵云”解决不了问题,所以还是要讲云边融合、因地制宜。

我们再来看一下数据,我们讲的是物联数据,以“烟感”为例,如果我们把“烟感”增加“热成像”的感知,就可以实时收集温度数据。我们首先要完成数据汇聚的过程,然后进行数据治理,例如对数据进行归类和分级,然后进行多维建模,建模的基础上才能做分析,有了这些基础才能做数据分享和开放,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融合应用。

在“330峰会”上,毕慧娟总讲过:数据如水,物联网的智能物联数据和行业信息网、互联网的数据其实是“两江合流”。即把现在的互联网、信息网当做是一条江,智能物联网为另一条江,这里需要合流。

而合流的前提是在数据结构上要做很多的前置的分析和整理,如果只是把视频传输到云中心,谈不上对数据本身进行治理,即把视频给到你,自己想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但视频数据量太大了,不管是存储、计算还是传输,都是做不到的。

在数据治理的角度,海康其实也做了非常多的工作,我们讲到数据融合有组合、两两组合、两两整合、一多整合或者聚合,每一个“合”内在或者本质上都会发生一些变化。在数据治理里,分为主题库、专题库、标签库、关系库和搜索库,这是对数据治理建立的整套规则。

目前来说,这方面海康是行业领先的。两年前海康开始讲智能化浪潮到来,经过两年的时间,已经找到感觉,找到了非常清晰的方向,也做好了准备,所以我们对自己有信心,我们对建立生态有信心。

Q:公司要做的大数据、物联网的业务前景很好,但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公司的权衡是怎样考虑的?

A:我们觉得没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相反,确定性很大,公司认为对未来的判断已经可以看得很清楚。在智能化刚来临的时候,我们说我们感受到了可能会有很大的变化,例如人脸识别会带给行业不一样的业务;现在再看智能化,能看到更大的变化,感知技术能给智能物联网赋能,帮助物体看、听、读、写。

有了感知能力以后,产生感知数据,经过数据的汇聚和治理,形成数据池,然后基于数据,我们做大数据的分析,开拓更多应用,是这样一个清晰的链条。

再看自身的能力。感知是海康的立足点,此前我们在系统层面的能力尚有欠缺。在2017-2018年,海康威视在系统层下了很大功夫,有的能力提升已经呈现在年报中,更多的则在年报表述之外。

2017年我们对“两池一库四平台”还是比较简略的提及,在2018的年报中,“两池一库四平台”已经可以非常明确的呈现出来:基于对于物联数据的理解,如何管理计算资源、如何管理数据,怎么让数据为客户产生价值。

在用户端,我们并不是在描绘一个不确定性的东西,而是告诉用户,我们要为你解决什么问题。这样的问题解决方法非常现实,没有不确定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