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出窮窩天地寬——山西探索整村搬遷破解深度貧困難題

新華社太原5月9日電 題:挪出窮窩天地寬——山西探索整村搬遷破解深度貧困難題

新華社記者王飛航

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的山西,擁有太行和呂梁兩大集中連片特困區,這些地方山高坡陡、環境惡劣,致使群眾生產生活困難重重。為了解決貧困山區“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的難題,山西省近年來把整村搬遷作為解決深度貧困問題的“牛鼻子”, “挪窮窩”與“創新業”並舉,確保貧困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告別窯洞住新房 整村搬遷“挖窮根”

山西從1996年開始實施大規模的易地扶貧搬遷,截至2015年底,約有95.8萬名群眾搬出了山莊窩鋪,迎來新生活。“十三五”期間,山西省11個市86個縣(市、區)將完成56萬人易地扶貧搬遷任務。

“經過20多年的努力,有意願有能力的貧困群眾搬遷了,農村尤其是貧困村留下的基本是年老的、體弱的,自身沒能力、沒辦法搬走。他們生活在日漸凋敝的山村,生活條件艱苦,生態環境脆弱,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山西省扶貧辦主任劉志傑說。

2017年,山西從全省7993個貧困村中,確定“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需要整體搬遷的3350個深度貧困村作為扶貧攻堅重點,分三批實施整村搬遷,2019年底前村民全部入住新居。

“我家原先住土窯洞,有一次下大雨,我和老伴躺在床上休息,只聽到‘轟’的一聲,房頂上落下來的土塊砸到了床上,幸虧我們出門快,不然就危險了,現在想想都覺得害怕。”吉縣柏山寺鄉西掌村67歲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馮蘭弟說,“現在住上政府給建的新房,真想不到,我們這一代人還能過上這樣的好日子。”

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山西列入整村搬遷的3350個深度貧困村已完成搬遷2812個,舊村拆除累計達到1448個。

扶貧車間建“門口” “一戶一策”促增收

“搬遷是手段,脫貧才是目的。為了消除廣大移民群眾的後顧之憂,我們實施‘一戶一策’確保搬遷群眾穩定脫貧。”劉志傑說,對於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通過產業扶貧,讓他們憑藉力所能及的勞動獲得勞務收入。

“現在工廠建到移民小區裡,一下樓就能上班掙錢,一天做八九件衣服,一個月下來能收入2000多元。”在方山縣半邊天服飾有限公司的車間裡,當過四五年裁縫的高雪梅這幾天正在和幾十名工人緊張有序地縫合、剪線、換料。

半邊天服飾有限公司位於方山縣峪口鎮易地移民搬遷項目興盛苑小區,小區內有386戶1200多名貧困戶,高雪梅就是其中的一員。為了照顧孩子,她放棄外出打工的計劃,但是讓她沒想到的是,在家門口就有了掙錢的門路。

“我們在移民安置點打造扶貧車間,就是為了讓貧困戶能夠在家門口就業,這種亦工亦農的用工形式,深受留守婦女和老人的歡迎。”山西省扶貧辦副主任張建成說,“2018年全省累計建成476個扶貧車間,帶動2.3萬名貧困勞動力就近就業增收,真正發揮了‘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作用。”

據瞭解,針對貧困老年人和傷殘智障等特殊群體搬遷後的生計問題,山西採取退耕還林、光伏扶貧、承包地託管等方式,幫助他們獲得資產收益,並通過建設養老中心和日間照料中心等,確保他們搬遷後有可靠的生活保障。

群眾生活有保障 脫貧致富添信心

一棟棟兩層的小樓整齊排列,一條條硬化的道路乾淨整潔……走進位於太行山深處的左權縣遼陽鎮東溝移民新村,記者看到,這裡衛生所、警務室、幼兒園、小學、便民超市等一應俱全,校園裡孩子們的歡聲笑語讓這個移民新村充滿活力。

“我們這個移民新村就建在縣城邊上,一共安置了5個行政村、24個自然村的592戶村民,共有2500多口人。”東溝新村一名村幹部說,“過去的舊村散佈在山窩窩裡,是典型的行路難、吃水難、上學難、就醫難和住房難的‘五難村’,現在的新村全部實現了綠化、美化、亮化、硬化、淨化,我們山裡人也過上了城裡人的生活。”

廣靈縣張岔鄉曾被稱作山西省最窮的鄉,全鄉有11個行政村,人口僅有319戶、1519人,全部生活在海拔1500米至1800米的高寒地區,條件十分惡劣,其中4個村吃水需要到數里之外的山溝裡去挑,村裡不通公路,進村只有懸崖峭壁上的羊腸小道,糧食貨物全靠人背驢馱。

通過整體搬遷,張岔鄉的村民們住到了離縣城10公里的地方,靠著各種便利資源打工、做小買賣,村民收入有了大幅提高。如今走進移民新村,一排排新建的大瓦房整整齊齊,一條條硬化的街巷乾乾淨淨,衛生站、副食店應有盡有……

“以前住在山溝裡,成天就知道守著莊稼地‘靠天吃飯’,後來搬下山後才見多了世面,現在我在縣城一家飯店打工,每年能賺兩萬多元,是原來種地收入的5倍還多,照我看來,搬出大山有‘五好’:好上學、好吃水、好看病、好掙錢、好花錢,相信以後我們的生活一定會越來越好。”張岔鄉貧困戶劉香菊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